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栋  吴兰兰 《编辑之友》2017,(11):43-47
作为新媒介的弹幕在场域转向过程中,出现了“小学生”群体及其引发的场域撕裂现象,弹幕族、“小学生”群体和主流文化之间就体现出一种相互斗争的、动态变迁的过程.和“小学生”群体关联的生活事件和符号实践表面是私人属性,实质是社会属性,而且对二次元亚文化的扩编形成了一种有效的制约,场域撕裂是社会情感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该群体既是表演者又是观察者,他们在符号行动中自我展现、表演,从中能看到整个社会的变革过程.  相似文献   

2.
布尔迪厄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由于他的跨学科背景,他提出了著名的“场域”观点,认为社会中存在着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它们在保持相对自主性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同它自身之外的空间进行着互动交流,而这种空间就被他概括为“场域”.在他看来,“新闻”就是一个场域,他称之为“新闻场”.国内对于“新闻场”的研究有很多,主要有两种:一、通过案例或者理论论述“新闻场”论的形成、发展及影响;二、利用布尔迪厄的“新闻场”知识来研究社会中存在的新闻现象.但由于布尔迪厄只是较为具体化地来描述“新闻场”的特性,没有将“新闻场”的概念在学理上阐释清楚,学界针对这一问题也往往以引用布尔迪厄的言语一笔带过,笔者结合符号学、社会学等知识对此概念进行梳理,分析它的深层含义和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3.
2005年的“超级女声”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其收视率与参与人数.或是其影响力及号召力.都可以称得上是一桩媒介事件.正是在这场大众文化挑战精英文化的狂欢中.不少学者声称“超级女声”发动了一场关于女性审美观的革命.导致了中性美的流行,  相似文献   

4.
韩雯雯  张琳 《视听》2024,(1):126-129
“三农”短视频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农民为创作主体,以农业生产、文化生产、原生态风景、农村生活为主要拍摄内容,展现质朴真实的乡村环境与中国乡土文化变迁的短视频类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三农”短视频成为推动乡村群体进入大众文化场域的重要媒介,借助“三农”短视频,中国乡村民间生活的可见性被激活。在自媒体环境下,“三农”短视频创作者主动探寻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契合的审美表达,以乡村为文化场域,积极参与到城乡空间释义和大众话语赋意的媒介嬗变中,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完成了从“土味文化”狂欢到新时代“新农人”的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5.
王妍  梁国伟 《新闻界》2007,(3):31-33
“意境”与“灵境”分属艺术与技术两个不同领域,这两种由不同传播交流媒介和方式所产生的精神活动,具有许多本质上的同一性。“意境”是艺术创作和接受过程中,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所创造出来的精神的传播交流场域;而“灵境”,不仅是人类与当代特定的技术设备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交流活动的场域,而且是一种身体实践活动的场域。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说,“灵境”是一种比“意境”更具象、更实际、由身体直接触发、感官直接接受的生存实践活动。“意境”与“灵境”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本性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媒介形态和媒介方式的表征。  相似文献   

6.
一、现象呈现:两类“媒体场域”同构两类“阅听思维” 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曾经滞留于传统媒体场域中的受众尤其是年轻人开始大批量离开传统媒体场域,开始习惯生存于新媒体场域中,并在新媒体场域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圈子、生活样态,构建了自己的生存世界与生存方式,不再习惯于跳出新媒体场域去传统媒体场域中进行新闻消费.  相似文献   

7.
子代对亲代的“文化反哺”推动了移动媒体技术向中老年群体的扩散,同时也加速了家庭场域权力关系的转移。本文通过对30位中老年父母的深度访谈,呈现了由智能手机使用中的“文化反哺”导致的家庭权力关系转移图景。研究发现,子代对亲代的“文化反哺”伴随着家庭场域中权力关系的变化,亲代沿着“顺从-抵触-反抗-妥协”的路线完成家庭场域中的权力转移。这场权力转移受到场域同构性、文化资本类型以及行动者性别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新场域权力关系的形成影响了两代行动者后续的行动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叶林峰 《新闻传播》2023,(18):17-19
舆论作为一个重要社会构成被纳入众多学科领域,在这些学科中的表述都体现出“舆论”的一般性,即一种群体性的意见或言论。由于“舆论”本身涵盖广泛而又复杂多变,在新闻传播学中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根据舆论作为一种人类意识,是群体性产物,具有特定对象和指向性等特点,我们将“舆论”定义为:舆论是人群对于某一特定社会现象或问题形成的整体倾向性言论。参考国外心理学和社会学关于“场域理论”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提出了“舆论场”的概念,即人群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并在此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两个舆论场”的说法。  相似文献   

9.
姜海  周逍 《编辑之友》2017,(9):12-17
视觉生产的文本话语变革着传统阅读的形态,其在平台、结构、动力和技术四个方面重构阅读的生态模式,形成“秀展阅读”这一全新实践形态和观念逻辑.文章立足阅读可视化的转向,全面考察“秀展阅读”已经形成的多维实践方式,表明其在场域、符号以及逻辑方面对传统阅读进行的影像化改造,指出其以可视化方式,嵌入式建构的书香社会实际上具有一种赋权性,这种特性最终促进基层阅读的兴起,并在权力、实践、渠道等范式的转变中促进全民阅读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0.
李姝慧 《传媒观察》2022,(12):70-80
劳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法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劳动光荣”这一政治口号的宣传溢出公共空间范畴,形塑并建构了工人在私人空间中独特的家庭关系和闲暇生活实践景观。本文基于对郑州国营棉纺厂33份口述史访谈材料和相关档案资料分析,从仪式视角对“劳动光荣”观念的形成过程予以观照,发现工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劳动光荣”口号的实践具有仪式化特质,是“劳动光荣”在行动者身上的刻写实践。它借助电影、广播和俱乐部等传播媒介,实现了公共场域/时间的劳动意识对私人场域/时间的一种惯性输出,并最终成为一种社会道德风尚和文化标签。  相似文献   

11.
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作为临界点,之前大陆电视有着非常明显的“中国特色”,受严格的行政指令控制,节目形态较为正统,话语生硬单一.之后发生了“微妙而重要的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和消费社会来临的新形势下,以精英旨趣为主导的理性沉思型高雅文化丧失了主流地位,并裂变成大众文化、主导文化(以群体整合、秩序安定和伦理和睦等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和高雅文化的三足并立新格局.在这种一分为三的新的文化格局中,大众文化是作为主潮兴起和存在的.”①尤其是到了互联网时代,有了通信技术上的支持,有了电视观众的分化和其不同旨趣之间的博弈,大陆电视终于冲破藩篱,跨上了大众文化的高地.谈到大众文化,人们可能想到诸如“商品化”、“产业化”、“媚俗化”、“感官刺激”、“身体狂欢”之类的语汇.当然这忽视了大众文化的积极因素,像“对抗极权话语”、“重塑新型文化”以及带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励志故事等.但总体来看,这些语汇很大程度上概括出了大众文化的特征.作为现代化传播媒介,电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因此有学者将其视为一种新型的大众文化.李良荣曾在公开场合讲过“电视生来为娱乐”,这一定让很多抱着电视理想主义的人不高兴,但其观点相当富有洞见,当今电视荧屏上的内容便是最好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199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段功伟仅用17年的时间走上了长江韬奋奖的领奖台,其间,获中国新闻奖4次、广东新闻奖14次。17年间.他在抗击非典斗争中一举成名;在《南方日报》10年改版征程上取得了骄人成绩:作为新闻人对社会公益的支持和推动更彰显着年轻新闻人的社会担当。如果把从入行新闻到获得长江韬奋奖的过程比作一场“马拉松”。  相似文献   

13.
“场域”是布尔迪厄社会学中的一个关键的空间隐喻,即“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图式”。在2009年新疆“7·5”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国内媒体积极构建社会舆论的过程可以被看做是对国内媒体进行整合,与国外媒体进行斗争的过程。其间反映出的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国内媒体与国外媒体以及正面舆论与负面舆论之间的斗争对抗,其实映射出了一种社会权力的结构关系,而这恰恰是布尔迪厄“场域”概念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信息时代的“数字劳动场域”得到进一步体现,产消合一的资本主义通过社交平台运作的规则设计,在“偶像”生产机制中对粉丝群体进行着剥削与异化。研究认为,在资本逻辑下,商业化媒体平台的传播服务于“生产方式、生产过程和目标产品”的商品化,进而设置“产消合一”的偶像传播制度,将粉丝行为纳入“集体协作生产”框架,使粉丝成为资本创造性的工具,并赋予他们“自由与权利”的错觉。资本“产消合一”的规则背后是从“粉丝的需求”这一最高层次进行剥削,从而实现“产品的异化”和“过程的异化”,打破了粉丝原有的社会化性格和平等的社会关系。无论是偶像还是粉丝都意识到剥削的存在,却难以“脱域”,反而在“去异化”过程中被进一步剥削。在“产消合一”生产逻辑的引导下,“饭圈”行为通过互联网的孕育已扩散到更多的社会性议题和领域,让整个社交媒体中“饭圈思维”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5.
“非虚构写作”一直是受众关注的重要写作方式,其起源于西方但在本土化的新闻实践过程中不断呈现出新变化。就现阶段而言,在新媒体场域中新闻实践面向的“非虚构写作”呈现出伪议性、引导性、情感倾向性等特征,其中对于突破行业原则性的问题需要检视,同时从客观性原则、忧患意识、建设性方面规避问题并破解其未来发展面向。  相似文献   

16.
鲁南 《档案天地》2009,(4):29-31
宋还吾是民国时期著名进步教育家,1929年在任山东省立第二师范校长时,因为支持学生在山东曲阜演出独幕话剧《子见南子》,并邀孔子后人观看,引起孔子后人不满,并一状告到南京国民政府最高当局,引发了一场轰动全国的“辱孔”演剧案。该案在当时中国的政界、教育界、学术界、新闻界和文化界都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不仅数度惊动蒋介石,还受到国外媒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赵静怡 《大观周刊》2011,(25):16-16,15
孔子思想是由“礼”到“仁”的演变路径。孔子在吸收和损益周礼备性原则的基础上,吸纳前人“爱亲之谓仁,利国这谓仁”的观点,把它周礼的基本原则联系起来,但又不囿于礼,坚持在更为广阔的人际关系中弘扬仁爱精神,并以此影响礼改造礼,最终形成了自己由“孝悌为仁之本”到“爱人”至“克已复礼”的仁论思想。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张晓林和宓浩、范并思和孟广均、程焕文和杜定友这六位学者的图书馆学理论思想在逻辑基础、历史渊源和社会影响方面的三次碰撞,以及20至21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发展中资源、服务和技术三个基本面代表性理论的三次“重逢”现象,即“知识服务”与“知识交流”学说的意外重逢,“图书馆20”与“信息资源管理”在技术发展道路上的必然相遇,“资源为王”与“三要素”的主动相遇。提出:知识服务未能在图书馆落地的原因在于缺乏需求研究,以及过度的个人依赖导致缺乏可以复制的成功模式;“图书馆20”运动是一场图书馆的去中心化运动,同时对图书馆人才产生了积极和消极影响;以“资源为王”为标志的寻根思潮的出现和兴起有其历史原因,但在发展中可能会遇到成本困难和理论质疑。通过时间线索的展示,提出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发展过程可能陷入了一种“莫比乌斯陷阱”,这是由理论之间的张力导致的连续反馈运动形成的。最后通过分析需求与资源、服务和技术的逻辑关系得出结论:需求是联系三个基本面的核心因素,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发展只有通过需求研究将三个基本面锚定在一起,并形成理论的有序沿革与传承,才能突破“莫比乌斯陷阱”。参考文献36。  相似文献   

19.
变化中的欧洲广播电视业当社会变革的进程在高度工业化的欧洲国家展开的时候,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和技术领域的变革也构成了大众传播体系演变的动力。波兰学者斯坦芬·佐罗奎斯基(StefanZolkiewski)指出了大众文化的“类型”(type)和“风格”(style))之间的区别:“大众文化的类型决定于传播大众文化内容的社会机构和技术机构,一般来说不考虑某个国家的特殊制度……大众文化的风格则是由意识形态上的东西表现出来的。”看来在下文要描述的演变过程中,传播大众媒介内容的社会机构和技术机构正经历着根本性的变革。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正在目击一场大众文化实际“类型”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邹蕾  欧阳宏字 《大观周刊》2012,(7):230-231,220
网络流行语“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这是主流媒体对大众文化的一次认同。根据约翰·费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一书来探析此现象,大众文化是大众创造的而不是加在大众身上的,《人民日报》选择"给力"作为头版头条标题是大众化的,这说明“给力”这一流行语的出现是《人民日报》对于大众文化的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