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媒体脸谱     
东方卫视落地非洲4月27日,东方卫视与非洲投资联盟签署协助非洲落地合作备忘录《东方卫视落地非洲合作意向书》。根据意向书,东方卫视年内将在非洲投资联盟协助下实现在非洲大陆落地播出,成为首家走进非洲的中国大陆省级电视媒体。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非洲化与非洲社会主义实践是世界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洲人民探索发展道路的一次有益尝试。马克思主义在非洲的传播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条件,不仅符合世界反帝反殖斗争的历史潮流,而且契合非洲国家谋求民族独立解放的现实需求,残暴殖民统治促使非洲人民日益觉醒和英勇反抗为马克思主义在非洲的传播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与此同时,非洲特有的传统价值观包括乌班图思想、黑人性、泛非主义等与马克思主义气质相符,为马克思主义在非洲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非洲化与非洲社会主义经历了兴起、高潮与低谷的跌宕起伏,向世界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在非洲的生动实践,马克思主义在非洲的传播也由此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虽因内外缘由导致非洲社会主义的实践被搁浅,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随着非洲大陆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互鉴的不断深入,非洲社会主义新探索呈现诸多亮点,马克思主义在非洲再次受到青睐。  相似文献   

3.
西方媒体坚持"非洲范式"报道非洲,扭曲非洲形象,旨在确保它批评、指责、教化非洲在文化、政治和道德上的合法性;"非洲范式"也是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在非洲形象的深层次原因,中非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面临中国在非"声誉管理"问题.但与此同时,西方坚持"非洲范式"报道非洲、与非洲发展关系,为中国调整对非传播和外交战略提供了空间,中国可以实行差异性、匹配性对非外交战略,精英化和大众化相结合的传播战略,提升中国在非软实力,实现中国在非形象的自我塑造.  相似文献   

4.
余传友 《青年记者》2017,(32):73-74
在与非洲长期的交往中,黄皮肤的中国人形象逐渐进入了非洲人民的视野,并构建了较好的国家形象.据皮尤研究中心2017年的全球调查显示,中国在非洲国家的形象好于中国的整体世界形象.①然而,中国对非洲的认识显得纷繁复杂,种族偏见、同情及面对共同的历史困境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看待非洲的复杂视角.中央电视台非洲题材纪录片体现国家主流意志,旨在为我国观众呈现出客观真实的非洲形象.  相似文献   

5.
说起对非洲的印象,不少人的脑海中可能会很快出现战争、饥荒、难民的凄惨景象。在当今的非洲,存在着这些事实,但这绝不是非洲的全部。 那么,非洲究竟是一块什么样的大陆呢? 概括地说,非洲,这块世界上最广阔的发展中大陆,目前正进入一个以谋求发展与稳定为特征的历史时期。虽然部分非洲国家的国内局势仍有动荡,但多党制浪潮的冲击已基本过去,非洲的总体局势趋向稳定。 在经济方面,非洲国家目前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是,在最近3年,许多国家的经济已开始回升,非洲经济的总体形势趋向好转。非  相似文献   

6.
“走向非洲”采访札记(下)黄远流在人所不知的领域里,非洲是一个最神秘的地方。—维克多·雨果关于非洲最黑暗的事情,一直是我们对非洲情况的无知。—采访札记语言障碍在非洲,我背着一本任何时候不离身的《非洲内幕》,那时的感觉是,有如背着一块“铀”,有无穷动力...  相似文献   

7.
国际舆论场上的非洲形象国际舆论场有一个现象显而易见: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的报道往往带有偏见,刻意放大问题,忽视非洲国家取得的进步成果,而非洲媒体本身的声音相对微弱.  相似文献   

8.
布希曼孩子都是天生的舞蹈家,随便找块空地,他们就会跳起带着浓郁非洲风情的舞蹈。光看他们跳舞,就足以感受到非洲的阳光、非洲的狂野和非洲的纯净  相似文献   

9.
非洲之于我,与其他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原本也只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神秘大陆.在八年的编辑生涯中,我与非洲三度结缘:一是2011年10月编辑了已故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保平教授的文集《传统与现代:非洲文化与政治变迁》;二是201 2年年初编辑了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李安山教授主编的《中国非洲研究评论(2011)》;三是刚刚新鲜出炉的常江、袁卿合著的《再见巴别塔:当中国遇上非洲》.经过这三本书的出版,我对非洲和非洲人的认识开始丰富起来,对中非关系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媒体脸谱     
《青年记者》2012,(24):2-3
中国网络电视台"我爱非洲"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频道开通8月5日,中国网络电视台面向非洲用户研发的"我爱非洲"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频道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开通仪式。"我爱非洲"手机电视频道通过移动多媒体平台播出。  相似文献   

11.
广播通过声音传播且经营费用较低,在非洲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本文主要时非洲广播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并选择性分析了埃及、南非,及非洲其他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典型国家广播现状,以考察广播在非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非洲之于我,与其他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原本也只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神秘大陆。在八年的编辑生涯中,我与非洲三度结缘:一是2011年10月编辑了已故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保平教授的文集《传统与现代:非洲文化与政治变迁》;二是2012年年初编辑了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李安山教授主编的《中国非洲研究  相似文献   

13.
1983年以来,非洲出现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闻解放斗争。非洲新闻界要求建立国际新闻新秩序的呼声空前高涨,西方通讯社长期垄断非洲新闻、歪曲非洲形象的作法引起的愤懑总爆发了。这是被压在世界最底层的非洲,为生存和发展而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整个第三世界争取建立国际新闻新秩序的斗争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94年度非洲诺马出版奖最近揭晓,保罗·丁·泽立扎创作的《非洲现代经济史》第一卷《19世纪》获此殊荣。该书“对有关非洲社会和经济的本质与发展提出了前瞻性的挑战。”该奖由《非洲图书出  相似文献   

15.
布什的非洲之行主要是为了改善形象。一是着眼于国内政治,为明年的大选争取非洲裔美国人选票;二是改善美国在非洲人心目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非洲出版业》(African Publishing Riview)是非洲出版商组织的会刊,也是唯一一本关于非洲出版业信息、分析和展望的泛非期刊。该刊报道内容包括图书出版、发行、非洲书业信息、最新出版物介绍、图书奖情况、书展信息、合作出版报道、出版教育培训、书评等。《非洲出版业》是公开发行刊物,编辑部设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  相似文献   

17.
龙小农  陈阅 《现代传播》2013,35(7):57-61
NGO是民意的代表,是文化价值理念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在人文外交、公共外交领域,NGO是一国建构国际影响力及话语权的重要主体,是必须重视并需要借助的巧力量。西方借助NGO在非洲既建构了自身的影响力及话语权,又有效抑制了中国软实力在非洲的提升。中国在非洲影响力及话语权不彰,原因之一即在于中国NGO在非洲缺失。中国NGO走进非洲,与西方NGO、非洲本土NGO开展竞争与合作,直接服务于非洲国计民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播,将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相似文献   

18.
“走向非洲”采访札记(上)黄远流非洲需要一种健全的、新鲜的和有想像力的新看法。——乇斯特·鲍尔士一、到非洲去接到报社派往非洲去采访的命令时,手头刚刚有一份从“南方周末物下的资料:据世界银行新近公布的一项颇有争议的调查,世界上最穷的lop国家中,非洲占...  相似文献   

19.
<正>译者注:中国在非洲的对外传播是国内外学术界的一个"盲点",魏斯曼教授是非洲新闻研究的重量级学者,他是收录于"社会科学论文索引"(SSCI)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创新:非洲新闻学评论》(Ecquid Novi:African Journalism Review)的主编。我们编译这篇学术论文旨在帮助国内学者了解非洲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和非洲同行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20.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5,(26):66-66
葛剑雄著作家出版社2005年3月定价:39元著名学者葛剑雄应中央电视台和香港凤凰卫视台之邀,担任大型纪录片《走非洲》的嘉宾主持人。此片己成为纪录片中的经典。在因纪录片而产生的这本书中,非洲既是风景的非洲,更是人文历史的非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