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赤壁之战》三条(外两条) 一、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甘肃人民出版社《中学文言文评析注译》(高中部分)注释:“除了刘豫州以外,没有可以抵挡曹操的人了。”不确切。从上下文看,当孙权反问刘备如何不投降曹操时,诸葛亮明扬刘备,暗抑孙权,说了一番刺激性很强烈的话,孙权出于他的根本利益和自尊心理,不甘示弱,于是“勃然变色”,“吾计决矣”,被迫下了联刘抗曹的决心。所以这句话应译为:除了刘豫州以外,没有人可以与我一起抵挡曹操了。这样前后贯通,而且符合孙权自尊、自负的性格特征。这里“可以”是“可以之”的省略,“可”,可以。“以”通“与”。“之”  相似文献   

2.
《赤壁之战》中“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一句,有人解释为:“除了刘豫州没有谁是可以抵抗曹操的。”这样解释是不妥当的。联系上下文看,抵抗曹军南下的力量有孙权,刘备、刘琦,并非刘备一人。孙权说上面这句话前,已先说了决心抵抗曹操的话——“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怎么会又说出把自己排除出抗曹力量的话来呢?其实,这句话中的“莫可以”应该解释成“莫可与”,“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以”可以训“与”,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引了二十三条古书中的材料加以证明。摘引两条如下:  相似文献   

3.
现行高中语文第一册《赤壁之战》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权勃然曰:‘……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教参》把这一句译为:“除了刘豫州没有人能依靠来抵挡曹操的了。”窃以为《教参》的翻译欠妥。笔者认为这里的“以”相当于“与”,“以”的后面省略了一个代词“之”字,“之”当“我”讲,这一句话实际上相当于“非刘豫州莫可与(之)当曹操者”,翻译出来就是:“除了刘豫州没有谁可以和我一起来  相似文献   

4.
公元207年,47岁的刘备“三顾茅庐”去请比自己年轻二十岁的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究其刘备不辞劳苦“三顾茅庐”之原因,学术界一直普遍认为是刘备慕名而往。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笔者认为,诸葛亮的才能固然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而更主要的使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则是徙居荆州十余年的诸葛亮,靠着原来的家族关系和自己杰出的交际才能,已经成为荆州地主集团中的重要人物。而客据荆州的刘备要想立足荆州并有所发展,就  相似文献   

5.
教人教版九年级《隆中对》分析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我试着让学生理解诸葛亮是一个胸怀大志,决非庸人之流的人物。这时一学生突然举手质疑“:老师,如果诸葛亮胸怀大志,那么他为什么不去辅佐曹操,那样不就更能成就一番大业吗?为什么还要等刘备三顾茅庐后才辅佐刘备呢?”她的问题一抛出,立即得到许多学生的响应。也有学生不同意她的说法“:诸葛亮若是去投靠曹操,未必得到曹操的重任,而刘备三顾茅庐后像兄弟一样对待他。”回答马上又遭到了其他学生的反驳“:诸葛亮这样等待,与姜太公一样,是消极的,若是没有刘备,他的才能不就被埋没…  相似文献   

6.
“要是刘备没有来呢?”读了《三顾茅庐》,在赞叹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的同时,我又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追杀,屯兵新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冒着严寒两次拜访他,但都被拒之门外,第三次终于见面了,并坚决邀请他出山。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值得庆幸的是刘备终于第三次来拜访了,否则,中国的历史上是否还会记下“诸葛孔明”这个名字呢?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风云人物,没有被埋没于草庐之中。但是,世界上又能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幸运呢?假如刘备果真没来,诸…  相似文献   

7.
《隆中对》以十分洗练的文笔,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是正面描写。“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为全文的纲,以下都是围绕着这一句来写的。躬耕是表面现象,自比管仲、乐毅才是诸葛亮的真正抱负,然而“时人莫之许也”。这就从侧面否定了正面。但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却“谓为信然”,又从侧面肯定了正面。然后,借徐庶的口进一步肯定诸葛亮为“卧龙”,再次侧面肯定了正面。可是刘备却说:“君与俱来。”可见,刘备还是不以为然,又从侧面否定了正面。徐庶却说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  相似文献   

8.
“隆中对”这个故事家喻户晓,众所皆知。当年,刘备拜访诸葛亮,诸葛亮都把他拒之门外,刘备又来了多次,诸葛亮才答应出山。故事体现出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和诸葛亮“择主而事”的智慧。为什么诸葛亮要让刘备多次请他呢?他是想考验刘备看他是否有诚心,是否是真正识得人才的伯乐,是否是自己值得效忠的明君。  相似文献   

9.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他进献隆中对策,其结果是:“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对此,读过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人,往往以为先主从此以后就惟军师马首是瞻,诸葛亮就成了刘备的灵魂———“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与美妙,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尹韵公:《刘禅与诸葛亮》,原载1998年8月7日《光明日报》)“二十七岁,怎么看也只是一介小科长的年龄,而诸葛亮尽管位居丞相是在刘备称帝之后,但…  相似文献   

10.
阿斗的教训     
“阿斗”似乎成了“愚钝”、“笨蛋”的代名词。其实,三国时代那位扶不起的刘后主阿斗并非天资愚钝,在他幼童时期,诸葛亮曾对他进行过智力测验,并夸奖他智力非一般。可他后来的表现为什么显得如此“愚钝”、“笨蛋”呢?主要原因是他没有得到合理的培养和使用:刘备在世的时候,名为太子的阿斗,当然无权过问政务,自然得不到锻炼的机会。17岁那年,当刘备一命呜呼后,他匆匆登上皇位,名义上虽然成了一国之主,但一切政令和军令,事无巨细地都由诸葛亮和一班老臣包办。他不过是一位享享清福的安乐王,什么事情也不用操心。可是,当诸葛亮和那班全力扶植…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是三国时的政冶家、军事家。他辅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为蜀国的统一、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他也是一位教子有方的好家长。诸葛亮晚年得子,取名诸葛瞻,字思远,取“志当存高远”之意。诸葛亮对自己的儿子非常喜爱,但又担心他没有出息。在给兄诸葛瑾的信中,诸葛亮表明了自己的心迹。他说:“瞻今八  相似文献   

12.
三顾茅庐     
宋明明 《小朋友》2004,(2):2004
官渡大战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但刘备总想干一番大事业,就想找一个智谋出众的人做助手。他打听到隆中地方有个叫诸葛亮、号卧龙的人,是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了不起人物。刘备叫谋士徐庶去把诸葛亮找来。徐庶说:“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只有将军您亲自去请,才能把他请来。”刘备听了,觉得有理,马上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去请诸葛亮。三人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一个童子开门出来。刘备说:“我们专门来拜访诸葛先生。”童子说:“先生出去了,什么时候回来不知道,三五天,十几天都有可能。”刘备很失望。回家途中,刘备看见一个…  相似文献   

13.
诗的第一句是说,刘备曾经三次登门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第二句是说诸葛亮忠心耿耿协助刘备开创基业,还扶持刘禅,匡济艰危,做了两朝的忠臣。后两句说诸葛亮统率大军攻打曹魏,没有取胜,最后病死在出师途中。他的死,永远让后代的英雄们热泪洒满衣襟。宋代抗金名将宗泽临死前,曾一再朗诵这两句诗。这当然是因为诗句表达了宏愿未遂  相似文献   

14.
不要等刘备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一定不会忘记“三顾茅庐”这段故事,在赞叹刘备思贤若渴的同时,我不免为诸葛亮担心———要是刘备没有来呢?中国历史是否还会留下“诸葛孔明”这个名字?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风流人物,没有被埋没于草庐中。但是,世界上又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够像诸葛亮那样幸运呢?假如刘备真的没有来,诸葛亮又会怎样呢?恐怕只能怀着满腹的韬略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怀着生不逢时的慨叹寂寞地死去。如此看来,这种等待是多么渺茫、多么危险啊!这种等待是不足取的,特别是在…  相似文献   

15.
钩沉启示录     
一如今,“阿斗”似乎成了“愚钝”、“笨蛋”的代名词。其实,三国时代那位扶不起的刘后主阿斗并非天资愚钝。在他幼童时期,诸葛亮曾对他进行过智力测验,并夸奖他智力非同一般。可他后来的表现为什么显得如此“愚钝”呢?主要原因是他没有得到合理的培养和使用:刘备在世的时候,名为太子的阿斗,当然无权过问政务,得不到锻炼的机会。17岁那年,刘备一命呜呼,他匆匆登上皇位,名义上虽然成了一国之主,但一切政令和军令,事无巨细地都由诸葛亮和一班老臣包办。他不过是一位享享清福的安乐王,什么事情也不用操心。可是,当诸葛亮和那班全力扶持他的老臣…  相似文献   

16.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多少年来,几乎没有人怀疑过这句俗语的正确性。 然而,上中学的儿子对此提出怀疑了。 他说,诸葛亮仰知天文,俯察地理,明阴阳,晓八卦,知奇门,懂遁甲;兵书战策无所不知,消息埋伏无所不晓。《隆中对》中说:“亮每自比作管仲乐毅”,这样一个大学问家三个臭皮匠怎么顶得了,纯粹拿诸葛亮当成傻瓜儿了。 我说,这只不过是比喻而已,比喻都是蹩脚的。儿子说,比喻虽然都是鳖脚的,但必须是贴切的。假如刘备当初请的不是诸葛亮,而是三个,或者几十、几百个皮匠,人倒是多了,开个修鞋的集团公  相似文献   

17.
“要是刘备没有来呢?”读罢《三顾茅庐》,我自然是对刘备思贤若渴的执著赞叹、佩服不已,可又禁不住为诸葛亮担心起来,如果刘备不执著地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先生,我们的卧龙先生命运会如何呢?中国历史上是否还会有妙计三分定天下的经典谋略流传?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等到了刘备,没有被  相似文献   

18.
刘备、孙权、曹操三人厌倦了常年征战的生活,于是他们签定了“三年不战”的协议。可是过了一年,刘备觉得没有战争的生活真是无聊,可又怕毁坏协议被天下人耻笑,这可怎么办呢?诸葛亮看刘备整天愁眉不展,就向刘备建议:“主公,您何不建座游乐场来玩玩呢?”刘备一听大悦,说:“军师,这个主意真不错!既然是你的建议,这件事就交给你全权处理吧。”“可是,修筑费……”“你才智过人,本王信得过你,这点小事,还能难倒你吗?哈!哈!……”说着打着哈欠,背着手回房睡大觉去了。诸葛亮十分懊恼,在回去的路上自言自语:“本以为能有奖赏,现在可好,还要我出钱去…  相似文献   

19.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当时有一位名叫刘备的首领,想统一天下。他渴望得到有见识、有才干的人的辅助,所以到处询问探访。有人向他推荐了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 刘备两次前去拜访诸葛亮,但都没能见到他。 刘备决定第三次去隆中,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说:“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要是不来见您,我就用一根麻绳把他捆来!”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不懂得人才的宝贵,这次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利,兄弟三人便一起上路。 在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的时候,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  相似文献   

20.
以下问答纯属娱乐,如考试中照搬,后果自负,嘿嘿。1.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论的是什么英雄?张艺谋的《英雄》呗。2.在那桃花盛开的季节,有三个人在桃园结为团队,此后他们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请问他们是哪三个人?是S.H.E.呗。3.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连去了两次都没有成功,直到第三次方才如愿,这是为什么?这还不容易?第三次刘备肯定是知道了密码,他在老诸葛门前大喊三声:“芝麻开门。”4.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连续三次去茅庐,终于打动了诸葛亮,请用一句成语概括这个典故。茅塞顿开。5.曹操为何要杀杨修?因为有一天,杨修在书店里看到一本书,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