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研究教育的本质,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教育的本质出发,真正摆脱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即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从单纯的知识灌输转向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从片面的书本教育转向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传授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化;从课堂教育转向终身教育。  相似文献   

2.
王珂 《金秋科苑》2008,(20):10-10
研究教育的本质,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教育的本质出发,真正摆脱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即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从单纯的知识灌输转向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从片面的书本教育转向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传授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化;从课堂教育转向终身教育。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就是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以人的个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为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和基本价值取向,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以知识为本”和“以技术为本”的教育,不能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素质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前提,人文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支撑,个性发展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饶燕慧 《科教文汇》2009,(22):170-170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的终身发展来看,着眼于人的道德的教育比单纯的知识教育更为重要。从国家的建设来说,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怎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  相似文献   

5.
社会发展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从“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转变”。要用“生本教育”的理念改革英语的课堂教学,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作为当前解决教育问题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6.
夏菲 《科教文汇》2009,(22):85-85,91
高等学校是以教育为手段.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学生工作是顺利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工作,确立学生在学生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把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作为第一使命和责任的辅导员,应该认清当前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盼学生之所盼,成为大学生健康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相似文献   

7.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生本教育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育。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特点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  相似文献   

8.
强化过程性评价是一种提升高校课程教学时效性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互联网+”促进了新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参与高校课程过程性评价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X民族大学为个案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过程性评价做深入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开展了课程过程化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且效果显著,但仍存在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通过建立“互联网+”课程过程性评价平台、“互联网+”形式高校课程建设等举措,对促进高校课程过程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主体性哲学的发展为线索,李泽厚哲学的发展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批判》一书初步提出主体性实践哲学(从外在主体性到内在主体性),主体性哲学论纲系列和“答问”对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发展(从群体主体性到个体主体性),“人自然化”“情本体”对主体性实践哲学的背反和超越(从主体性到非主体性),“关系主义”“情本体”的外在维度对主体性实践哲学的背反和超越(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主体性、非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是李泽厚哲学的三重维度,后两者在同个方向的两个不同角度上对前者构成背反和超越.李泽厚哲学的此发展脉络与三重维度的现实基础是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它们对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性(“中国模式”)及其“普世价值”从哲学理念的层面上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纵横》2011,(19):152-152
修炼是一个古老的词汇。修,饰也,引申为治性之道;炼,引申为“修炼”之意。说新闻编辑的修炼, 是要特别强调手机报编辑修炼的必要性和艰苦曲折的程度。编辑非有撼天动地的志向和得当的修炼方法, 方能入“道”,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理想境界。本文从编辑工作的角度出发,探讨手机报编辑的五种修炼之道。  相似文献   

11.
创新教育是综合性、全面性教育,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现代化教育的本质是使人认识自身的价值,开发和掌握人自身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奋斗,并以其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实现人的发展,展示人的价值,获得人的尊严。创新教育就是要使人明白最基本的做人之道,建立起“使命-创造-发展”的人生观。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教育首先是人生教育,是人的使命教育,也是人的动力教育,只有自觉承担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的人,才具有永不枯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人性”这一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频繁使用,引起了部分学者关于法律是否应当提倡人性化的思考。人性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不仅是我们做事行事的基础,也是进行法律制度设计的前提。人性善恶兼有的本质使人们注意到了其在法律领域中的价值。从“人性善”出发设计法律,才能保障人的正当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从“人性恶”出发设计法律,才能限制权力,防止权力腐败损害人民的权利。本文针对当代中国法律主要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强调“性恶”的重要作用。只有既考虑到人有善的一面,又认识到人性中恶的一面,由此出发,才能真正实现法律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13.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作为主体,其主观因素和情感因素都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本文从情感教育、素质教育和课外活动三个方面阐述了英语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古之所谓大学,教育人成人、成圣,弘扬正道,过程就是对心灵的陶冶,对人的终极关怀。今之所谓大学,教育活动的重心在技艺,或用先贤的话说在于塑造“器”。从“技进乎道”、“君子不器”等观点来看,道乃是带有最高目标性质的理想,是有识之士的高层次追求。而今有关古今大学精神的研究表明,对大学之道反思后形成的认识有对古时大学之道回归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中医现代化是“新时代促进中医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为答好中医现代化这道必答题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有系统、有重点的破围之策。该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出发,哲学诠释中医文化的丰富内里,并探求中医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更好地将中医文化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相似文献   

16.
“顺性”指顺其天城人事物之本性,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儒家的“尽性”学说,成为天人合一的系统理论。儒家的天人观人天整体性的大生命观,顺其天地事物之本性而为,使自然更加完美,效法天地,成就安身济民之广业。道家主张“任性”,保持人与物天赋本性的纯真,任其自然发展,通过本性与自性的融合,以实现各安其司,各任真性。人们只有首先治理调摄自身,静静地养生,随后才能神志清明地治理天下事物。元极以“性命双修性为本”直  相似文献   

17.
今天,随着万物智能链接,加速了社会全面智能化的进程,哲学,尤其是政治哲学,需要在一个新的背景下进行思考。在库兹韦尔那里,智能社会的降临是一个奇点,在这个奇点上,传统从主体和对象,或者从主体间性出发的政治哲学开始遇到了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发明一个新的概念,作为智能环境下的政治哲学的根基,这个概念就是物体间性。物体间性不仅可以思考传统政治哲学中的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联,也可以思考人与对象、对象与对象、人与智能体之间的政治关联,从而奠定一种全新的智能时代的政治哲学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18.
强化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与国家的教育方针对高校的基本要求,也是十六大精神的重要体现。主体性发展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而主体性发展主要靠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要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把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贯穿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9.
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道—“仁、义、礼、智、信”是人的内在超越的根本之道,作者认为,大学人文教育中应当以儒学人文精神的内在超越之道来丰富其教育内涵,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大学教育中注意启发学生的内在自觉,唤醒学生的内在生命,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践行,追求德性的圆满。  相似文献   

20.
吴铃 《科教文汇》2023,(16):158-161
“强师计划”背景下,师范教育作为中小学师资培养的基础环节,应当将提升师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作为课程思政的中心任务。该文以师范教育类课程“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为例,对标“强师计划”,尝试从课程定位、思政元素和实施路径出发,探索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性质的课程定位,挖掘师范教育类课程以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三位一体”的思政元素,形成以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