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回响》延续了东西以往的小说创作风格,是他持续向心灵探索的又一现实主义力作,在超越自我同时,实现了广西在中国文学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零的突破,推动广西文学迈上新的台阶。《回响》建构了案件真相追寻和家庭矛盾危机两条叙事线索,两条线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以逻辑推理和心理分析为两翼,通过层层严密的推理达到案件真相的突破,而情感危机却悬而未决,留下不少的想象空间。《回响》意图进行更为彻底的人物内心开掘、心灵探寻,向着人性沟壑的纵深走去,运用极为细腻深刻的人性呈现、内心书写和逻辑严密的侦探推理、细节伏笔描绘了在当下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中人的心灵危机和情感动荡。  相似文献   

2.
《回响》是现代社会的精神寓言。小说巧妙地融入了悬疑推理、心理剖析和伦理思考,既侦破案件,又侦破感情,更反思人性;既反映了复杂的现实世界,又描写了心灵的浩瀚,更审视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边界,体现了作家的探索精神和对社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太原大学学报》2019,(4):51-57
蔡骏悬疑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与心理分析常让位于情节的离奇表现,人物塑造偏向符号化、类型化,而在其最新推出的长篇小说《无尽之夏》中,作者在把控人物塑造、心理分析与情节关系上有显著改变。这些改变源于作者对类型文学的反思、人性本质复杂的客观事实和心理悬疑的文本特点。这种变化弥补了类型文学的缺陷,强化了悬疑小说的社会意识,推动了悬疑小说文体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它很好的继承了作者关于小说创作的理论思想,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寓意以及透彻精辟的人物心理分析,成为影响现当代西方文学的重要作品。从文学文体学这一角度,探讨这部小说所同时具有的现实主义元素和现代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2023年8月,东西的长篇小说《回响》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从爱与信任的角度切入,借助探案与情感两条交叉缠绕的叙事线索,对荒诞的现实与复杂的人性进行了深切透视。在探案线中,小说借助了侦探小说的经典创作手法,通过四重推理,层层推进地给读者讲述了一个恶性凶杀案的侦破过程,反映出了现实的荒诞与残酷。在情感线中,小说通过隐秘的心理分析,将一对中年夫妻从恩爱到破碎的情感历程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呈现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小说在直面当代人精神困境的同时,也指出了只有爱与信任才能寻求彼此之间心灵的回响。  相似文献   

6.
作品是作者思想的表达,印证了文学即"人学"的道理。长篇小说《将军和他的部队》是弗拉基莫夫生活在西德期间创作完成的,小说的创作与作家的自由思想和个人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在这部作品中,弗拉基莫夫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尤其体现在他对战争的反思、对个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良心的拷问。弗拉基莫笔下的人道主义是对以往战争文学中人道主义的一次新发展。小说中所触及到人的尊严、个体的生命价值、是否可以用"俄罗斯价值来拯救俄罗斯"尖锐而又敏感的问题被弗拉基莫夫提升到了人道主义层面,作家反思战争的悲剧,关注战争下的人物命运和心理状态,深层思考个体生命价值是作家对战争深刻而有力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东西的创作彰显了新生代小说家的艺术个性和写作姿态。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作家,新生代30年来的创作与整个当代小说发展史有密切关联。东西长篇小说《回响》的艺术新变所体现的叙事伦理具有作为当代小说艺术演变标本的价值。其雅俗互动体现了作家的读者意识,昭示出当代小说的趋优走向。相对于新生代小说中普遍存在的平面化叙事,东西小说的独异性在于,他抛弃了流行于新生代小说中的后现代思维,而把审美视点进行内向化处理,以聚焦心理的讲述方式,直接对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痛点“发言”。这种“差异”充分体现了新生代作家拒绝趋同、张扬个性的写作姿态。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茅盾始终与时代脉搏的跳动保持着一致,在作品中显示出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特征,他的中长篇小说毫无例外地表现的都是重大题材。三十年代初,他完成了《子夜》这部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生活的生动画卷。当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茅盾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热情,创作了长篇小说《腐蚀》。茅盾在创作《腐蚀》时,对艺术武器的战斗作用有十分明确的认识。《腐蚀》是他实践自己文艺为抗战服务、为人  相似文献   

9.
瑞华作家朱文辉及其侦探推理小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塑造了别具一格的华人业余侦探形象张汉瑞;体现了中西文化冲突引发的犯罪动机和国际化的文学视野;立足现实的在地化书写和深谙读者心理的精心营构;精准传神的语言和新颖妥帖的比喻等。其文学价值在于,朱文辉致力于侦探推理小说的创作、译介和评论,文学观念超前;他立足本土、放眼国际,是欧华文学史中少有的能以双语进行创作的华文侦探推理小说作家;借侦探推理小说自觉充当中西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在欧华文学史中的作用和地位无可替代。  相似文献   

10.
长篇小说《复活》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它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晚期创作,写于1889——1899年间。这时,作家世界观已经发生了激变,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用宗法农民的眼光重新审查了各种社会现象,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的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激烈的批判。这部作品与《战争与和平》(1863—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比较起来,有许多新的特色,对俄国社会制度的  相似文献   

11.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一经发表,就风靡全球,被翻拍成电影、电视剧,影响非常大。这部长篇小说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故事情节的巧妙安排和发展,更在于其语言创作的风格上,小说细致的语言、幽默和讽刺兼备、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对话、艺术句法结构等,都为小说增光添色,铸就了这部经典的长篇爱情小说。本文就《傲慢与偏见》的英式文学的语言创作风格进行探究,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把握英美文化创作中的语言创作风格和特点。  相似文献   

12.
狄更斯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的杰出代表和现代侦探小说的先驱,并在其社会小说中发展性地融入了古来已有的侦探文学因素。这种结合不仅开拓了与爱伦·坡不同的侦探小说写作程式,也提升了社会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以狄更斯的"天鹅之歌"《我们共同的朋友》为例,发掘其中侦探文学因素的构成方式,分析这些因素对社会小说产生的积极意义以及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韦护》是丁玲于192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她首次将革命者形象纳入作品中,是丁玲从个人主义文学向革命文学开始转型的标志性作品。作品以五四运动前的社会为故事背景,以瞿秋白和王剑虹的爱情悲剧为原型,借作品中韦护与丽嘉爱情的不幸,来表现当时的社会中恋爱与革命、文学与政治之间是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的。在20年代"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兴盛的时代背景下,《韦护》一直以来被赋予"革命加恋爱"模式小说的内涵,曾一度被定义为"革命加恋爱"小说模式中的不成功之作。然而,《韦护》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学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是一般"革命加恋爱"作品中所不具备的,不能够将其简单地纳入"革命加恋爱"范畴中。本文将从《韦护》的文学独特性入手,进一步阐释和解读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4.
作为通俗文学,侦探文学一直游离在主流文学之外,但是自从诞生以来,它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大,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类别,它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娱乐消遣,随着侦探文学自身的发展,它的严谨性、知识性、科学性,以及后现代主义时期它和纯文学之间的创作界限的模糊性,它所呈现出来的时代面貌特征等,都在提醒人们,应该重新审视侦探文学,给它一个新的定义,并且重新考量它在文学史上的位置。本文以《谋杀的解析》为例,从创作与接受角度探讨了作为文学艺术的侦探小说的社会意义、审美价值和文学性,意在使读者在赏析该作品的同时,对这类文学样式有一个较深入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尤·邦达列夫是苏联当代著名作家。他自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多以卫国战争为题材,被称为“战壕真实”派作家之一。七、八十年代,邦达列夫发表了三部长篇小说《岸》(1975,荣获苏联国家奖)、《选择》(1980)和《人生舞台》(1985),引起文学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研究和探讨尤·邦达列夫的创作,尤其是他的八十年代的创作,对了解当代苏联文学发展的趋势、倾向和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长篇小说《人生舞台》是尤·邦达列夫近期创作的主要作品,它体现了邦达列夫文学创作进程的新拓展,新成就。邦达列夫在《人生舞台》中提出了当今世界、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6.
1850年,纳撒尼尔·霍桑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红字》,这部小说内容深刻,内思新颖,手法独特,标志着美国长篇小说创作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被誉为19世纪美国文学中优秀的长篇小说,对后世影响很大。 《红字》以1642—1649年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严酷的教权统治为背景,描写了在加尔文教压抑下,人们的精神面貌、思想矛盾  相似文献   

17.
洪迈《夷坚志》中有数量众多的公案小说,这些作品以曲折机巧的构思,引人入胜的悬疑,生动细腻的笔墨,再现了宋代动乱社会发生的一件件骇人听闻的惨案,既反映了凶盗强贼的残暴狰狞,暴露了贪官污吏的贪婪无耻,又讴歌了清官能吏的机智敏睿,揭示了公平公正的缺失、朝廷的腐败、社会的黑暗。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都非常高,成为《夷坚志》这部宏大小说集中重要的作品类型和主题之一,并对明清公案小说的创作与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英俊 《英语广场》2020,(23):13-16
《奥兰多:一部传记》(Orlando:A Biography)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在192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伍尔夫采用文学与历史叙事相结合的方法,创造了这部历史小说。本文通过阐述历史小说真实性、虚构性和时代性的特点,结合小说《奥兰多》的文本,论证《奥兰多》是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19.
詹姆斯·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将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空间浓缩到1904年6月16日都柏林一天的生活中。以极为简单的情节和时空跨度,体现最深厚最宽广的意识流内涵,覆盖了都柏林生活的每一个侧面。哲学、历史、政治、心理学都有所触及,被评论者称为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一本“现代派的圣经”。乔伊斯在创作《尤利西斯》这部小说过程中,把20世纪初广为流传的意识流创作技巧推向了高峰,一切意识流文学的艺术技巧在这部小说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文章主要探讨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在人物心理刻画上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正>列夫·托尔斯泰不仅是俄罗斯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文学巨匠。《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长篇小说对中国作家影响深远,至今都是写作的范本。尽管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以小说创作为主,可是在创作生涯倒数的十年里,他转身为思想家、哲人,思考社会与人生的终极问题,热衷于非虚构作品的写作。其中,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完成的绝笔之作《生活之路》,给他波澜壮阔的文学旅程画上了一个重重的惊叹号。这部绝笔之作中,他到底谈了一些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