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文章以CNKI数据库中6550篇题名包含“课程思政”的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工具,从文献的发表年份、中图分类号、高频关键词和研究热点等四个维度对课程思政研究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数量迅猛增长,英语类、医学类课程的研究成果最多;实施课程思政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教学改革,并有机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教师的育德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2.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而是新形势下创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也是实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与探索。然而,在推行这一理念时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太清晰、实施效果不太理想的问题。本文在介绍实施课程思政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开展课程思政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同时以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为例,结合具体的授课内容探讨了非思政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吴铃 《科教文汇》2023,(16):158-161
“强师计划”背景下,师范教育作为中小学师资培养的基础环节,应当将提升师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作为课程思政的中心任务。该文以师范教育类课程“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为例,对标“强师计划”,尝试从课程定位、思政元素和实施路径出发,探索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性质的课程定位,挖掘师范教育类课程以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三位一体”的思政元素,形成以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4.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各类管理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管理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积极响应国家课程思政改革的号召,有效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在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该文在辨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理论层面异同的基础上,分析本科管理类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改革中面临的主要困难,结合专业特点提出融合课程思政提升本科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5.
该文基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模式特点及课程思政研究困境,创新“一单五动”(一个项目任务单,任务启动、思政驱动、创意联动、导图推动、团体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以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图形创意课程为例,进行具体应用分析,以期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借鉴思路,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设计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市场营销》作为高等院校财经商贸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所包含的思政元素颇为丰富。本文将在挖掘《市场营销》课程相关思政元素的基础上,以单元教学设计为例探讨该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方法,使课程思政做实。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管理类课程的特点,从思政案例的甄选与开发、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反思与优化三个方面,设计管理类课程思政案例的教学策略,并以创新管理、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两门课程为例,示范管理类课程思政案例的建设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吴红霞 《大众科技》2021,23(8):118-120
对于会展策划类的课程来说,可以从专题性、融入性和启发性法中方式入手实施课程思政.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同时要基于课程思政引领下开发优质的教学资源,利用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等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文章通过采用项目化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进行会展策划类课程的教学,以及智能化考核评价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全过程多元化评估.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相对于专题性和启发性的课程思政实施方式,融入性的课程思政效果较好,考核中也要体现课程思政的目标和要求,才能切实达到会展策划类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张玥 《知识窗》2023,(4):48-50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基础课程,不仅承担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任务,还具备明显的思政育人优势。文章分析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融入,通过借助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对课程思政理论的识别效率,从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措施。该文以交通类院校开设的“基础工程”课程为例,分析了目前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时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结合超星平台,在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建立课程思政线上资源库、丰富线上互动教学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线上教学平台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以期为传统工科教学中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学的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是振兴本科教育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植物生理学课程作为一门植物生产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具有课程思政的优势。文章分析了植物生理学课程思政的意义、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思政元素的挖掘,结合课程每一篇章具体分析了可挖掘的人文内涵,从增强专业认知感、增强爱国情怀、培养科学思维、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树立正确的“三观”方面探索思政教育融合,为植物生理学课程进行思政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课程思政的教育论述,需要将思政工作始终贯穿于学校育人全过程,因此对环境地质学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文章首先分析了建筑类高校《环境地质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然后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给出该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思政元素;最后,提出了有效实施课程思政的基本策略,可为同类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梳理课程中蕴涵的思政元素,构建教学模式,并进行教学实践,分析教学效果,进而总结计算机类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路径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毕波 《科教文汇》2023,(1):129-132
围绕核生化消防专业培养目标,确定生物检测技术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通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拓展教学内容、基于案例教学法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确立新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等实现课程思政教育。探讨如何将案例教学应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以及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为其他专业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20,(20)
高职院校中,高职英语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有较长的学时,覆盖范围相当广,而且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地位比较高。高职英语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技能,使其具备听说读写译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英语课堂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高职英语教学充分实现其思政教育功能。笔者对课程思政做了简单介绍,分析了高职英语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从课程思政的角度,论述了高职英语教学所采用的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6.
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教学是实现高校化学、材料类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化、生动化的重要契机。本文分析了科学家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精神与化学、材料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契合性及对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以北京理工大学的教学实践为例讨论了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化学、材料类课程教学的途径和效果,进而提出了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此类课程,提升思政教学效果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7.
科技为思政教学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同时也让学生面临的信息资源稂莠不齐,面对科技带来的双刃剑效应,思政课程教学迎来了机遇与挑战。把"生活化"策略应用到思政课程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分辨信息的好坏,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实现思政课堂与现实生活的对接。而目前的思政课程教学却脱离实际,当前思政课程教学正在探索如何把"生活化"策略应用到教学当中,本文简单地探讨了这方面的内容,希望为思政课程教学"生活化"策略的应用提供部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为了贯彻课程思政的创新教育理念,将课程思政融入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育人目标,以提升学生“思政素养”“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为课程的思政目标,对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提炼,通过提升教学设计能力、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扩展教学实践场域等多重手段,实现专业育人与育才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罗婷  杨娟  刘亚 《科教文汇》2024,(4):159-162
通过文献梳理及实践反思,研究者提出了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的“三有”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并系统阐述了“三有”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内涵与教学实践思路。该文论述了该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深入分析了“有趣”“有用”“有意义”的“三有”课程思政不同维度之间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以贵州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为例,提出了“三有”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实践思路,从“三有”课程学习目标设计、学习内容与资源创设、学习方式创新、学习评价机制建构几个基本教学环节出发进行架构和阐述。另外,结合“三有”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特点,思考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为课程思政赋能与创新。本研究旨在改革与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并为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提供一些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何玉红 《科教文汇》2023,(16):23-26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教学目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该研究首先分析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呈现出的三个属性,然后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对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与启示。文章认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加速器,是开阔教师知识视野、提升教师文化传播能力的重要契机,也为教师创新教学设计和改进教学模式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为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