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成功研制及良好应用显著提升了我国载人深潜的装备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水平,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蕴含的丰富资源是支持人类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成为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面向深海的资源开发需要更加专业化的科考装备。为此,文章在回顾世界各国载人潜水器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目前世界上现有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工作性能和关键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当前我国载人潜水器的发展现状及其关键核心技术,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以期为加快建设世界海洋科技强国提供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2.
动态     
<正>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深潜科考首次完成历时121天,航行17000余海里,我国"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覆盖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TS10深潜科考航次,于3月10日返回海南省三亚市。科考共完成了5个热液区及2个异常区的深海水下实地勘察,获得了大量  相似文献   

3.
历经163天.航程2万海里。11月6日,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搭载我国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潜龙一号”抵达位于珠江口的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这标志着中国大洋第29航次科学考察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首个大洋航段调查胜利结束。  相似文献   

4.
科技情报站     
<正>"海洋地质十号"完成远洋科考首秀2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完成中巴印度洋联合海洋地质科学考察,返抵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这是"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入列后的首个远洋调查科考航次。"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为我国自主建造的全新一代高精度具有钻探功能的综合海洋地质调查船。  相似文献   

5.
《今日科苑》2011,(12):32
我国首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深海潜水器"蛟龙号"拟于今夏"探触"5000米深海,届时"蛟龙号"有望再度刷新我国载人深潜的深度记录。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5月20日在北京召开的促进海洋事业发展党外人士座谈会上透露,我国首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深海潜水器"蛟龙号"拟于今夏"探触"5000米深海,届时"蛟龙号"有望再度刷新我国载人深潜的深度记录。  相似文献   

6.
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深潜救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Vege和Creator开发出深潜救生视景仿真系统,研究了虚拟现实技术和深潜救生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文中详细描述了系统软件的选择、模型的建立、虚拟海洋环境的生成,以及应用软件的设计和实现。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逼真地演示出深潜救生的过程,并能满足不同情况下的仿真需要。  相似文献   

7.
梁营玉  张志  李武林 《科教文汇》2023,(12):103-109
学生在学习新能源电力系统控制与保护技术课程时,需要同时熟练掌握新能源发电和继电保护两门专业课的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光伏电站对交流送出线路继电保护动作性能的影响,因此该课程具有学习难度高、理论基础要求高、课程交叉性强等特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学生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课题组基于PSCAD/EMTDC电磁暂态仿真软件搭建了光伏电站送出线路继电保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光伏电站接入对传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山海经》中,海底生活着众多奇异的海兽;在《西游记》里,美轮美奂的水晶宫藏着很多神兵利器,虾兵蟹将守护着海底龙宫,这些神奇的故事都是古人对海洋的奇幻想象。深海,一直是人类想要探索的地方。2020年11月28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结束万米海试任务凯旋。在这次任务中,它共完成13次下潜,并成功坐底海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坐底深度达10909米,打破了我国载人深潜纪录,标志着我国已具备在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自1964年美国"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研制成功后,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相继开发了各自的载人潜水器并投入使用.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的载人潜水器已搭载几万人下潜至深海海底,完成了万余次的下潜作业,载人潜水器已成为世界海洋科学研究领域中不可替代的先进技术手段.我国的载人深潜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2012年以来,"蛟龙"...  相似文献   

10.
"临床康复工程学"是康复治疗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应用型课程,该课程中实训环节所占比重较高。通过总结该课程实训环节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国内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发制作热塑性踝足矫形器虚拟仿真软件,以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2017级康复治疗学专业的14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索虚拟仿真的教学效果。结果表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临床康复工程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考核成绩,增强学生对理论和实验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1.
该文基于机场场道工程施工与进度管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从改进教学大纲、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改进课程考核机制、改进课程评价五个方面,对机场建设项目管理与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实现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可以有效避免传统实验实习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21,(32)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高校审计学教学信息化趋势日益明显,把虚拟仿真实验引入高层次审计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本文以汽车零部件存货监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为例,探讨了我校审计教学课程改革实践。实践表明,将虚拟仿真实验、在线课程和线下课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新文科"背景下审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虚拟仿真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实验教学的变革,虚实结合的混合式教学逐渐成为高校实验教学的新形态。在总结传统物理实验课堂利弊基础上,引入虚拟仿真实验构建虚实结合教学体系,思考仿真实验使用方式;建设线上课程促进自主学习,将线上与线下实验相结合;总结了线上课程加仿真实验辅助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考核也随之变得多元化和过程化。通过实践,该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了“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业务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马里亚纳海沟,全球最深的海沟,它像一座在海底倒立的山峰,最大深度"挑战者深渊"相当于珠穆朗玛峰顶叠加一座西岳华山的海拔高度,是已知海洋的最深处。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坐底"挑战者深渊",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在世界上首次同时将3人带到海洋最深处。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奋斗者"号,中国深潜人用劈风斩浪的数十年,矢志创新,一次次挑战着深海科技的制高点,书写着一幕幕深海传奇。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21,(13)
基于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理工类专业教学,可通过仿真环境,为学生构筑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场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充分激发出创新意识与操作意识等,提高实际教学质量。基于此,文章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特性为切入点,分析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模式,并对课程实施路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2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完成中巴印度洋联合海洋地质科学考察,返抵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这是"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入列后的首个远洋调查科考航次。"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是我国自主建造的全新一代高精度具有钻探功能的综合海洋地质调查船,自2017年12月26日入列以来,累计海上作业262天,稳定航行  相似文献   

17.
仪器分析课程是我校乃至全国各高校食品科学工程和质量安全专业一门基础专业课程。该课程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分析仪器抽象的理论。同时,实验课程基于理论教学内容,通过实践对基础理论加深认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本文拟创建一种“课堂实训+网络多媒体+虚拟仿真”三维一体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体系,充分整合本校现有的网络平台及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结合实际操作讲解,达到提高仪器分析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杜丽丽  邱晓丽 《科教文汇》2010,(18):38-38,43
本文通过对当今备受教师关注的MiniQuest网络探究学习活动的分析,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探讨了MiniQuest在信息技术活动课"南极科考"中的应用,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目前的单片机教学中存在着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虚拟仿真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对学习者的特征和学习需求进行了分析。本文首先分析了单片机课程虚拟仿真教学的现状和教学改革研究思路,然后针对如何进行单片机课程虚拟仿真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20.
图说科技     
《发明与革新》2013,(12):3-3
11月6日,科学考察船"海洋六号"顺利完成29航次科考任务。整个航程历时163天,航行2万多海里。据悉,这次航行科考队首次对位于西太平洋我国结壳勘探矿区,即采薇海山示范区进行多手段详细勘察,为结壳资源评价和下一步工程勘探提供详细资料。另外,本航次还对我国自主研制的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潜龙一号"进行试验性应用及应用性海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