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地铁报的内容和形式特点免费报纸专指那些定期向社会大众免费发放的,以刊载新闻信息和广告为主的印刷出版物.①地铁报是免费报纸的一种,现在免费报纸发展尚不完备,免费报纸通常被等同于地铁报.目前普遍公认1995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推出的<地铁报>是世界上第一份免费报纸,中国的第一份免费报纸是2004年3月16日上海的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发行的<Ⅰ时代报>,这些免费报纸实际上都是地铁报.  相似文献   

2.
陶丽 《新闻爱好者》2011,(19):14-15
1995年世界上第一份免费地铁报"Metro"在瑞典诞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地铁报作为一种新型的报纸种类,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较大的规模和广泛的影响。2003年上海出现了大陆地区的首份免费地铁报《I时代报》,这份由计算机报转型而来的地铁报曾一度引发关于国内免费报纸的大讨论。2008年7月,当时国内的4家地铁报——上海的《I时代报》、  相似文献   

3.
作为我国最早的免费报纸,的发展越来越引人关注,在2006年首届传媒创新年会上被评为最具潜力创新媒体奖.上班时间上海地铁车厢中人手一份已经成为一道风景.今年7月7日,宣布已覆盖15家沪上甲级写字楼,年内将覆盖50幢高级写字楼,免费的步伐越迈越大.随着我国免费报纸的兴起以及报业2005年出现拐点,对进行分析考察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4.
2008年7月3日,南京<东方卫报>与<北京娱乐信报>、上海<Ⅰ时代报>,广州<羊城地铁报>共同发起并成立了全国地铁报联盟,拉开了地铁报进入主流的序幕.  相似文献   

5.
从2003年8月27日上海的I时代报进入了地铁,至此已经有8年的时间了。作为中国内地第一张地铁报的经营者,我们对地铁报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有着许多的感悟。首先,在我看来,免费报纸有三大要素。第一发行、第二内容、第三广告。免费报纸的发行比传统报纸的发行更难,这其中是非常讲究的。比如,发行点选择哪  相似文献   

6.
胡欣 《新闻实践》2010,(5):28-31
近年来,地铁免费报作为传统纸媒嬗变而来的新媒体,已进入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人们的视野。 继我国第一份地铁免费报《I时代》报2003年在上海诞生后,今年1月22日,在同一座都市里又出现了"同质"的地铁免费报纸——《新民地铁》。《新民地铁》的成功发行,将会对免费报"寄生"地铁通路的法则带来什么影响?在《I时代》报"独食"免费报业商业利润的状态改变后,  相似文献   

7.
美国报纸的版面改革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80年代以后,美国报界几乎没人怀疑"报纸的发展已经进入设计时代、视觉传播时代".美国资深传媒学者、<美国报纸产业>的作者罗伯特·G·皮卡德甚至认为,此后的美国报纸已衍变为追求"设计驱动的报纸".  相似文献   

8.
2007年4月,<消费导刊>发表石玲玲的文章〈"免费报纸"方兴未艾〉,文中提到首份<地铁报>()在瑞典登场后,"美国头号报业巨头甘尼特一口气推出了9份免费报纸.  相似文献   

9.
随着一些免费报纸进军国内市场,关于免费报纸的发展前景目前成了讨论焦点.2005年1月6日起,《北京广播电视报》免费送报三个月;接着,《I时代》报在上海地铁沿线免费发行……免费报纸在国内开始抢滩报业市场,并试图分割传统报业利润.  相似文献   

10.
在报纸进入"厚报"时代,读者进入"速读"时代后,信息消费的主调也变得更加简洁明快.据调查,一个人阅读一张报纸的时间一般为10到30分钟,报纸版面增加了,反而意味着每版阅读时间的下降.这就可能导致可读性强的稿件由于淹没在报纸版面中,而被读者所忽视.针对这种情况,国内报纸纷纷增强了导读功能.事实上,当代报纸对版面导读功能的普遍运用,实际上已经到了许多非专业性读者难以察觉的地步.  相似文献   

11.
初试锋芒 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一个传统,一大特点.尽管是"报屁股"、"龙尾巴",但不可小觑.从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到北京的<京报>、<晨报>,再到<民国日报>,<时事新报>,以及后来的<大公报>,<文汇报>,无一家报纸没有副刊.这些副刊,有综合性的,有文艺性的,有综合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的--即综合性文艺副刊.言论是副刊的眼睛.鲁迅的杂文,大部分就是发表在报纸副刊上的,成为副刊的火眼金睛,引起社会的震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报业重镇上海,早在100多年前,新诞生的中文报纸就在竞争中成长起来.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申报>,为打开销路,每份报纸售价8文铜钱,而另一份办了十多年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的售价是30文.因内容和售价等方面不如<申报>,降价后亏损严重,<上海新报>在<申报>创刊5个月后停刊.此后20年间,<申报>独占上海报纸市场,并逐渐扩展到江浙及国内其他城市.  相似文献   

13.
<上海壹周>创刊于2000年10月12日,原是由上海的一张机关报--<上海文化报>改版而成.刚划并过来时,报纸只发行6000多份,人员十五六人,同时还负着60多万元的债务.但改版成<上海壹周>一年后,报纸就开始了赢利,经过两年的发展,报纸的发行量已突破20万份.更重要的是,在其目标市场中,已经建立起品牌个性和形象,和上海的其他两份报纸<申江服务导报>和<上海星期三>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相似文献   

14.
上海<立报>的发刊词<我们的宣言>中,清晰地显现着创办者、我国著名报人成舍我先生恪守的"报纸大众化"理念,表达着成舍我先生办报生涯中最为重要的报纸--上海<立报>与众不同的内在含义与社会背景.成舍我先生刻意追求的"报纸大众化"目标与其"二元化"的价值取向无疑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1897年上海英商中文报纸<字林沪报>随报赠送的"附张"<消闲报>问世,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报纸副刊诞生了.  相似文献   

16.
<囍日日记>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的一篇通讯.通讯是一种新闻纪实文体,今天的读者已司空见惯,不以为新,但在民国初年报纸上的文章是以政论为主,而纪实文字颇少.黄远生取西方报纸之经验,以主要的精力写新闻通讯,创造性地改变了当时报纸的面貌.他以上海<东方日报>、<时报>、<申报>驻京记者的名义撰写的<北京通信>(通讯)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得到记者们的仿效.新闻学家黄天鹏说:"自黄生出,而新闻通信放一异彩……为报界创一新局面."(黄天鹏<新闻文学导论>,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版)这话说得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17.
报纸发展到今天,纯文艺体裁的作品逐渐失去其在副刊的领袖地位,而副刊在一些新生报纸出现后,因其扩展自己的领域,以前副刊中常见的散文也进入了大散文时代.散文则成了家庭生活类报纸的主要体裁,那么传统副刊的散文有变化么?是怎样的变化?本文以<家庭百科报>副刊版--"青园茶坊"为例,试分析副刊散文的类型.  相似文献   

18.
厉国刚 《青年记者》2006,(19):43-44
1995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地铁里出现了面向大众的免费报纸。此后,免费报纸逐渐风靡全世界,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创办了免费报纸。在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推出的《I时代报》,是我国第一张面向大众公开发行的有正式刊号的免费报纸。该报纸以新闻与信息为主,采用在地铁站、公交  相似文献   

19.
报纸头版封面化现象由来已久,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报纸越来越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读图"时代到来,报纸头版不仅封面化,部分报纸还出现了"双封面".作为报纸"脸面"的头版,出现"双封面",不仅仅是抓眼球、加大导读信息量的需求,更是抢占舆论高地、凸显媒体价值的表现.本文对<齐鲁晚报>和<南方都市报>一周(2011年5月23日~5月27日)的双封面进行比较分析,力图揭示"双封面"背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北京娱乐信报>于2007年8月1日改版不到三个月后又于同年11月27日再次改版,由专业类娱乐报纸改为综合类地铁报纸.总体看来,改版后的<北京娱乐信报>具有适应地铁读者的特色,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