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异性的吧?” 9月30日,也就是“十一”长假的前一天晚上,戴晓蕊跟几个朋友在咖啡馆坐到11点半,12点,敲开家里的门。母亲来开门的速度很快,且没有像往常一样嘟囔她为什么不带钥匙。“张骥呢?张骥回来了吗?”戴晓蕊一边脱鞋一边问。母亲马上凑上来,神秘兮兮地说:“他呀,他去找小姐按摩去啦!刚走。”“什么找小姐呀,妈你别乱说。”“大半夜闹个女的摸来摸去,有什么好啊!你太相信他啦,傻闺女,我看张骥早晚要学坏!”对母亲的危言,戴晓蕊置之一笑。她打发母亲睡去,然后坐下来边看电视边等张骥回来。  相似文献   

2.
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一个人最害怕什么7”“你以为呢?”老和尚含笑看着徒弟。“是孤独吗?”老和尚摇了摇头:“不对。”“那是误解?”“也不对.”“绝望?”“不对。”小和尚一口气答了十几个答案.老和尚都一直摇头.“那师父您说是什么呢?”小和尚没辙了。“就是你自己呀!”  相似文献   

3.
向贤彪 《军事记者》2002,(11):59-60
读《刘墉文集》,看到“三个筛子”的故事,原文照录———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儿,说:“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三个筛子?哪三个筛子?”那个人不解地问。“第一叫真实,你要告诉我的消息,是真的吗?”“不知道,我是从街上听来的……”“现在你再用第二个筛子去审查。你要告诉我的消息,还应该是善意的”。那人踌躇地说:“不,刚好相反……”哲人又打断了他的话:“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我再问你,使你如此激动的消息是重要的吗?”“并…  相似文献   

4.
2005年12月,我在博客上看到一则署名“北方”的留言:“看你的博客,我有一个感觉,我觉得我是被你当作一个学生在教。你让自己高高在上,俯视众生。这样会让读你文章的人感觉到你是想保持自己与大家的距离。这不是写博客的最好姿态。就交流的彻底和真实程度而言,朋友之间要比师生间更充分。也许你已经习惯了如此的表达。但站在我的视角来看,我不喜欢你这样。想想,你真的像你所摆出的那个架子一样,对世间的事全都搞明白了吗?你真的无所不能了吗?我想不是吧?如果你想获得更多朋友支持,我建议你还是调整一下写文章的视角,不要老是俯视一切。”  相似文献   

5.
在京密路旁有两个院落.四周墙上挂满了风筝,大大小小、五颜六色,门口坐着一个小孩,用手支着下巴,看着早上头尾相接的车阵,心里想着“他们要去哪里啊?”西装革履坐在大小车里,排队要进新国展参加China Print 2009的,恐怕没有人会想到这小孩也是他们的客户,漂亮的风筝当然是印刷出来的,明天过后风筝会使用环保的材料?印上放风筝的人自己的照片吗?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周刊》2007,(22):75-75
喜欢桑拿浴吗?想在今年最热的夏天让自己热血沸腾吗?到芬兰Heinola参加世界桑拿锦标赛吧。这可是一年一度世界最“热”的极限赛事,是对你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考验。今年的比赛安排在8月3日、4日两天。比赛很简单,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男男女女坐在桑拿间里,看谁待的时间长。想好了!温度最高可以达到110℃哦。  相似文献   

7.
大海涨潮时带上来好多鱼,一个小孩拼命地往海里扔,老婆婆阻止他:“这么多鱼你能救得过来吗?”小孩边扔边说:“扔一条救一条!”听完这个故事后,我的心就像是一阵阵涌起的潮水撞击般久久不能平静……在经济大潮席卷下的当今社会,金钱的侵蚀,社会的冷漠,思想道德及文化素养的荒漠,致使一些人守不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和精神家园,从天使变成了魔鬼、由人变成了兽,在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面前,他们上演了一场又一场善与恶,美与丑的故事;可是也有一些人却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出污泥而不染,在社会的大舞台上,甘于清贫、清苦、清寒…  相似文献   

8.
一位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他问智者:“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自己愉快,同时也能给别人带去愉快的人呢?” 智者看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很难得了。我送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野原新之助之父仪井臼人离开人世已经两个月了,不过他留下的那个小鬼形象调皮而不朽。为了纪念那位日本漫画家,前不久的办公室里总是有人模仿那样的声音和同事打招呼:“小姐,你爱吃青椒么?”甲流的到来让这种搭讪方式重新具有意义,只要台词稍微改一改:“小姐,你爱吃大蒜么?”  相似文献   

10.
《大观周刊》2006,(33):29-29
你想要健康吗?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健康?本周“身体处方”测试你是否是健康MM?1、你会在干净的床上裸睡?Y/N2、你在生理期会吃巧克力DS?Y/N3、经期时,会穿无钢圈内衣?Y/N  相似文献   

11.
[你为什么不忏悔] 本年度,北大“才子”余杰发表《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一文,文化圈内轰动。随后,有人炮制《余杰,你为何不忏悔?》一文相互狙击。至此,“你为何不忏悔?”成为某种文化隽语,在各大媒介流传开来。最常见的“文化审判”经常是这样的:你,为什么不忏悔?……不要,不要呀!,……我不要忏悔!……请给一个忏悔的理由先?……忏悔需要理由吗?……忏悔不需要理由吗?……需要吗?……不需要吗?……情节是结合余杰、余秋雨以及大话西游的格调调配而成。在忏悔与不忏悔,需要与不需要,姿态与资格,胆量与信心之间…  相似文献   

12.
和朋友一起逛街,去超市购物,去公园散步,步行去上学,坐地铁去上班,这样的生活你觉得幸福吗?人类真的登上过月球吗?假如有人告诉你,恐龙从来没有出现在地球上,世界上并不存在科学或是文学,我们也不需要这些东西,你会相信他吗?你知道什么人被称为“被剥夺了洗澡和理发权利的人”吗?当有人从你身边经过,只是因为他穿了长外套,你会紧张吗?你会认为他将随时掏出自动武器向你射击吗?你对陌生异性微笑过吗?你愿意他们看到你的笑容吗?这些问题似乎不值一提,无论回答“是”还是“不是”,回答的人大概都会在前面加上“当然”两个字。就像我们当然热爱和平,每个人当然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男女当然平等,每个人当然拥有恋爱的自由和信仰的自由,就像我们拥有逛街和吃冰激凌的自由一样简单。  相似文献   

13.
“你想知道清(亲)嘴的味道吗?”……“我说的是清嘴含片。”……“现在你知道清(亲)嘴的味道了吧。” 第一次看到这个广告时,我感到十分愕然,如此敏感的话题竟然做成了广告,仔细捉摸,方才“领悟”,原来这个广告不过是虚晃一枪,利用了同音字的不同写法,来了个“文字游戏”,把观众戏弄了一番。可这仅是个“游戏”而已吗? 吃多少含片是不足以大惊小怪的,可如此“通俗易懂”的“清(亲)嘴含片”,叫孩子们吃了后,会怎样呢?是不是像广告词说的那样“知道清(亲)嘴的味道”了呢?也许我只是在杞人忧天,可时下这句广告词已成为…  相似文献   

14.
错过的舞会     
大江 《出版参考》2005,(12):5-5
“你愿意在后备军官训练队舞会上做我的舞伴吗?”里克问道。我不敢相信他在邀请我,里克是俱乐部最可爱的小伙子!他想要约我一起去?“你是认真的吗?”“这是半正式舞会,所以你需要一件连衣裙,而我的父母会付门票钱和车钱。”他回答说。我还能有何奢求?我的心兴奋得狂跳不已,嘴里吐出“愿意”两个字。我以前从没有参加过这种半正式的舞会,这次可是我的机会。这会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夜晚!  相似文献   

15.
赣江 《出版参考》2010,(7):30-30
你想开公司吗?是否担心房租太贵,租不起豪华写字楼呢?拼车、拼餐、拼卡让你不再陌生时,可是你听说过拼办公室吗?26岁的余占明是河南省拓城县人,2004年初来到深圳。2006年3月,他注册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在深圳福田区深纺路租了一间办公室,准备大张旗鼓地开创自己的事业,可是第一个月下来,扣除房租、员工工资,余占明亏损进去七八千元。余占明又支撑了几个月,  相似文献   

16.
声音     
《网络传播》2007,(12):93-93
“很多新媒体内容提供者喜欢贴一个‘杂志’的标签。他们没有印刷版,只是弄一个网站,时不时更新内容,然后管自己叫‘杂志’,你能怎么办?说它不是杂志吗?它的进入门槛如此之低,几乎人人都可以建一个网站,然后管自己叫‘杂志’。比如Blog,是杂志吗?我不知道,我不是排外的人,我会说,OK,这是一个没有出版周期的杂志。”  相似文献   

17.
轶事四则     
《出版参考》2014,(3):43-43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年)终身未娶。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两个朋友,一个朋友问他:“你不为你的独身主义后悔吗?”斯宾塞愉快地答道:“人们应该满意自己所做出的决定,我为自己的决定感到满意。我常常这样宽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有个女人因为没有做我的妻子而获得了幸福。”  相似文献   

18.
《出版参考》2005,(11):47-47
你愿意投入你全部的精力、想象力、自制力,去寻找你梦寐以求的工作吗?如果你愿意,那么此时的你就像一位刚开始自己事业的企业家一样。我们在这里对企业家的定义是:即使周围的人都认为你疯了,你依然相信自己的那个想法是伟大的,并会为了那个想法投身于一线,努力拼搏。企业家的种种工作习惯可以给你许多关于“如何成功求职”的启迪。  相似文献   

19.
邻居任师傅,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每天都是乐呵呵的,身体也很好,难得看到他生病。有一次我问他:“你哪有这么多的高兴事,整日快乐似神仙?有什么生活诀窍吗?”他笑着对我说:“诀窍谈不上,我的生活信条是:遇事给自己找个快乐的理由。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事,换个角度去想,都会让你高兴。  相似文献   

20.
由央视策划的“你幸福吗”被网友称为2012年最雷人的提问。扬子晚报的评论员说,“你幸福吗?”是一个简单而仓促的提问,央视台主持柴静则认为,“你幸福吗?”无视被采访对象的心理感受,是一个简单而粗暴的提问。你幸福吗?仅是四个字的一个提问,为何触痛了那么多人的神经,又招至那么多人的反感?作为一个多年从事一线采访报道的新闻工作者,我觉得至少有几点值得反思:反思之一:主题先行导致的角度变异央视的大型现场采访报道“你幸福吗”原本的出处是《“喜迎十八大”走基层·百姓心声》中的一个策划。明眼人很熟知,这是策划者试图通过一个大型立体访谈报道,让当下的中国人说出策划者试图展现的各种精彩和满意的回答,来表达十年巨变后中国人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