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事业的成败到底取决于儒家的伦理道德,还是取决于高明的谋略决策,这是中国历来对立争议的重大课题。从《演义》中荆州之失看蜀汉悲剧的内在原因,便体现了作者对儒家传统文化的景仰,又反映了他对儒家文化僵化机制所作的批判。因之,《演义》的主题呈二律背反势,而绝非传统观点“拥刘反曹”“帝蜀寇魏”。  相似文献   

2.
儒家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提倡“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从这里出发,儒家普遍怀有一种热爱大自然的伦理情怀,即“仁民爱物”,这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更为可贵的是,儒家一再主张在实践中对自然万物既要合理利用,又要有效地进行保护,如“取之有时”、“取予有度”、“用之有节”等等。这些思想资源对今天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价值和道德取向,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内容;儒家的生态伦理实践观,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余英时认为,儒家“道统”包括“内圣”、“外王”两方面,新儒家所谓“心性”,只不过是从“道学”中抽离出来的“道体”;宋明理学中虽然增添了“内圣”的向度,但“行道”依然是宋明理学家“第一义”的愿望,“内圣外王连续体”才是宋明理学的本义。余英时认为,儒学的批判是从内部开始的,反对用西方的哲学观念来阐述儒家学说。余英时不相信中国今天能够重建一个全面性的儒家文化,但余英时又认为儒学将在私领域继续发挥直接的效用。无论从狭义的还是广义的新儒家定义看,余英时都不是现代新儒家。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化是一种人文主义文化,处处闪耀着重人重民的人文主义光芒,其中就含有一定的人权思想。这些人权思想对世界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儒家的人权思想长期被忽视了。儒家文化所含的人权思想包含在儒家有关的伦理和道德之中。儒家并没有直接提出“人权”这个词汇,而是使用人性、仁爱、至诚、民本、仁政、中庸、和为贵以及天人合一等词汇来表达其人权理念。因此,儒家思想中包含的人权思想是一种伦理型人权思想。儒家人权思想诞生在封建社会,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阶级和时代的烙印,其中有不少的封建糟粕,儒家把人权的实现,寄托在“道德”的力量上,依靠“仁君”,而不是寄托在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这就使儒家人权的实现没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儒家希望靠“仁政”和“德治”来实现人的权利,是一种消极被动的人权思想。但从整体来说,儒家文化的人权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中国和世界民主思想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并且仍将对新世纪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早期周作人与儒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作人对儒家文化的态度似乎经历过戏剧性的变化:早期,他以激烈的反儒姿态开始了作为一个现代思想者的历程,随后又作为思想革命的主将,对儒家传统文化施以全面的抨击;然至二、三十年代后,他逐步亲近并标榜儒家,甚至以儒家自居,系统地阐释并宣传儒家思想。但这种变化只是一个表象,通过对周作人留日和“五四”时期有关思想的梳理,就可看出周作人在早期反传统姿态下对儒家文化的真实态度,及其早期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儒家文化对培养现代爱国主义情感有六方面的积极作用:儒家“仁爱”思想和群体意识利于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养;儒家“孝悌”观念和以“和为贵”思想,利于安定团结局面的形成;儒家“自强”意识和求实主张,利于民族精神的养成;儒家重道德思想,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儒家“革新”观念,利于改革开放的扩大;儒家“大一统”主张,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相似文献   

7.
儒家文化对培养现代爱国主义情感有六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儒家“仁家”思想和群体意识利于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养;儒家“孝悌”观念和“以和为贵”思想,利于安定团结局面的形成;儒家“自强”意识和求实主张,利于民族精神的养成;儒家重道德思想,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儒家“革新”观念,利于改革开放的扩大;儒家“大一统”主张,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相似文献   

8.
论杜诗体现的儒家"仁"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至唐代,儒学获得了较大发展。杜甫便是出身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并以儒家者流自居,自小苦读儒家经典,奉行儒家的思想道德。其诗歌亦主要体现了儒家文化内涵。本文就杜诗中所体现的儒家“仁”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孙杰 《广西教育》2008,(20):30-32
中学文言文中,不少篇章直接选自儒家的论著,理应从儒家文化本位进行阐释;而且由于儒家文化的广泛影响,很多文言篇章都反映了儒家的思想,对这些篇章的教学,也必须抉发其儒家文化的底蕴。兹按儒学关于圣贤气象、心性修养、人伦性情、安邦治国四个方面,对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关篇章尝试进行文化本位的阐释,并以此作为“文化本位的知识传授”的一大例证。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一生崇儒,他对儒家文化精神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确立了原儒的基本精神为“动”的精神。从五四到抗战,郭沫若根据时代的需要,围绕儒家“动”的文化精神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更为具体的阐释,其阐释体现了从审美解读到民族精神建构的轨迹。  相似文献   

11.
"八荣八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强调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本文在论述了荣辱观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八荣八耻”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指导意义,强调大学生必须以“八荣八耻”为行动的基本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2.
“八荣八耻”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立身、贵德、求真、行事”的光荣传统,赋予了全新的时代要求,为弘扬先进文化起到了导向作用。要把“八荣八耻”荣辱观融入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体系构建中,融入育人的理想人格的培养工程,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树立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相似文献   

13.
“荣”、“辱”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党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践履“八荣八耻”,树立社会主义良好风尚,要坚持“四个结合”。  相似文献   

14.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指引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和意义,利用各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对于增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对广大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耻德是中国传统儒家美德基本规范之一.儒家认为,知耻是人性的标志,是人与禽兽的重要区别.人贵有耻,知耻求荣,是儒家理想人格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儒家耻德仍可以成为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7.
党员干部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带头遵循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推动党风政风乃至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8.
“荣辱”作为一对道德范畴,它所包含的既有道德评价又有道德体现,同时还有对道德行为的导引。以“八荣八耻”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胡锦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荣辱观既是当代人幸福之必要,又是当代人幸福之可能,还是当代人幸福之保证。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基本立足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立足点。作为其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指引着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方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精神支撑,具有团结民众、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激励机制,鼓舞着中华儿女奋勇向前,唱响我国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则以质朴的语言准确把握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方向,正确地引领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20.
"八荣八耻"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它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青少年健康成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一论述,对将来承担构建和谐社会重任的大学生来说更具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