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数学的抽象性是数学学科的本真特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感性经验出发,对学生的感知经验、操作经验以及方法经验等进行适度提炼,让学生的经验逐步从感性迈向理性,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抽象化思维。  相似文献   

2.
苏善 《广西教育》2014,(5):24-24
正经验的提升,是感性体验向理性思维迈进的必然需求。如果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获得和积累上,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就难以得到发展,数学学习活动只能游离于整个教学进程之外。在教学中,我们应当让活动经验所得从感性向理性跨越,进一步发掘数学活动的内在价值。一、延伸——从经验到方法经验是感性的,而且通常都是杂乱无序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活动中所得的经验进行梳理,鼓励学生将经验延伸  相似文献   

3.
陈世亨 《广西教育》2014,(41):35-35
正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形式,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实践体验感知,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活动中的经验积累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时获得的感性知识,在活动中得到应用验证,感性认知自然升级。因此,在数学活动中积累数学经验,这是学生学习数学必备的重要素质,也是提升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重要保障。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实现理论与实践接轨  相似文献   

4.
初中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这是让学生从感性数学观过渡到理性数学观的捷径.而教师有效的提问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初中的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如何引领学生从感性顺利跨越到理性,这是教师亟待思考的问题。从三个基点入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概念教学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解决专科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必须从研究数学教学内容本身方面下大功夫。应尽量从最简单、最原始、最基本而又不失重要性的地方讲起;尽量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尽量将所有的一般性结论都储存于感性材料或情境之中;尽量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尽量将抽象的的数学内容揭示得简单而透彻。  相似文献   

7.
一、在感性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数学学习习惯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行为倾向。帮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至关重要。教师可从感性活动入手引导学生获得体验,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养成独立思考、敏于应用、善于学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8.
直观不仅是学生从感性走向理性的桥梁,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品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营造直观的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近学生;构建真实的数学表征,让学生走进数学。这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友惠 《湖南教育》2005,(20):36-36
数学概念是整个数学知识结构的基础。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的根本任务是正确地揭示出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学生只有透彻地理解了数学概念,才能掌握运算的技能,才会有正确、迅速的逻辑论证和空间想像。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一、提供与概念相适应的感性材料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使学生正确理解概念,首先就要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学生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接触过的具体模型或事例,也可以是由数学自身发展引起的问题。这就要求…  相似文献   

10.
“数学实验”是儿童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捕捉数学教材中的“实验基因”,充分发掘数学实验素材.“数学实验”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空,教学中教师要让数学实验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抽象走向直观,让数学实验的过程成为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方面,数学知识具有严谨性,对逻辑推理和运算技能具有较高要求;另一方面,数学知识也蕴含在感性的素材中.因此,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在理性认识中加入感性的活动,做到理性与感性的交融,通过理性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本质、借助感性活动助力学生更上一层,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提升数学素养.本文以勾股定理的教学为例,说明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交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数学概念是学生形成数学能力的基础,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方面。它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根据自己教学的实践和体会,要搞好数学概念教学,必须遵循人类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已知到未知,方能达到彻底理解、熟练运用,形成学生的数学能力。多年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是:  相似文献   

13.
<正>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两个层面。从静态上看,它是一种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是学生经过数学学习后对整个数学活动过程产生的认识,包括体验、感悟、经验等,虽然这只是学习个体主观上粗浅的、感性的认识,或者是不那么严格的隐性认识,  相似文献   

14.
数学实验,指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试验,来进行探索学习的数学教学形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它为学生提供了主体参与、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一条解决数学问题的全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过渡至理性认识,把所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属于自我认知意识的一种表达。数学概念是对数学问题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注重概念教学,既可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更能真正引领学生融入数学学习的进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6.
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要重视思维过程的组织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数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教学中要重视下列思维过程的组织。首先,提供感性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性表  相似文献   

17.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学生从已有经验入手,探索新知并逐步将新知转化为经验的过程。从或然性到确定性,从感性到理性,从外显性到深刻性这三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使之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教师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参与概念的探索过程,体会概念蕴涵的数学思想,提高数学能力。  相似文献   

19.
使学生获得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和优良传统。因此,在概念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数学体验,着重在于观察、操作直观具体的感性材料,同时进行比较、猜测、验证、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以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更好地建立数学概念。  相似文献   

20.
低年级数学是小学生对数学的初步认识,是数学教育的启蒙,这里既要有感性认识,又要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要通过图文、动手操作,使学生思维得到锻练,进而从感性上升为理性。而这一过程就要靠教师从各个方面给予启发,尤其是10以内加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