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8 毫秒
1.
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开创了近代教育的先河,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福建船政学堂章程及规章制度与其教育的成功有着密切关系。本文通过介绍福建船政学堂的章程制定,挖掘其在招生就业、专业课程设置、考核制度、学生管理及办学模式等方面的特色,探讨其对现代大学章程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洋务运动期间于1862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成为中国近代官办的第一所近代学校,开中国近代“西文”教育之先河;1866年12月11日,奕沂奏请增设天文算学馆,1867年6月21日正式招生考试。1866年6月25日,左宗棠奏请创建福建船政学堂,1867年1月6日正式开学。福建船政学堂的建立比京师同文馆设立天文算学馆要早五个多月。福建船政学堂公开标榜“西艺”教育,开中国“西艺”教育之先河,西艺教育名正言顺地登堂入室。从1861年京师同文馆的建立到1867年福建船政学堂的建立和京师同文馆天文算学馆的设立,前后只相距五年,从一定意义上讲,却标志中国近代课程发展的两个阶段——从“西文”教育跨人了“西艺”教育。  相似文献   

3.
福建船政学堂作为国内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船政文化是其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从中国职业教育文化的现实困境切入,论述了船政文化特殊的文化内涵及其对中国职业教育文化的丰富与发展,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福建船政学堂,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先河,不仅培育了中国第一批海军人才及其他科技人才,在教育教学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船政模式,其办学体制及措施与经验对当今的职业院校发展仍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薛菁 《闽江学院学报》2004,25(1):102-105
文章从福建船政学堂创办的目的、课程的设置及其取得的成绩等方面进行论述,充分肯定了船政学堂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教育理念作了客观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6.
马尾船政的创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她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近代军事工业基地之一,培育了一大批海军和科学技术人才.马尾船政文化是中国近代社会大变迁、福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船政文化的形成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文章主要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详尽分析了船政文化的形成要素.  相似文献   

7.
福建船政学堂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福建船政学堂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福建船政学堂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相当于后来的职业技术性高等专门学校或专科学校,是一般中国高等教育史所认可的。但它是否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则是最近才有青年学者提出的新问题①。如果这个论断成...  相似文献   

8.
日前,经福建省人民政府审议决定(闽政文[2011]142号),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改名为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溯源最早的前身校为创办于1866年的中国近代官办第一所高等实业学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可以追溯到近代史上的新学以及洋务运动。福建船政作为洋务运动的产物,对开启文化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挖掘福建船政与文化现代化的关系,探究福建船政所蕴含的文化特点,总结其对文化现代化的影响和启示,对实现文化现代化,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福建船政学堂在中国近代高教史上的地位福建船政学堂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相当于后来的职业技术性高等教育专门学校或专科学校,是一般中国高等教育史所认可的。但它是否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则是最近才有青年学者提出的新问题。[1]如果这个论断成立,则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不是创办于北京或天津,而是创办于福建。历来中国教育史或中国高等教育史,对于中国第一所近代性质的高等学校的考证,有几种论点:1.创办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既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置的新式学校,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2.创办于1895年的天津中西…  相似文献   

11.
清季中国近代海军之基在于福州船政,福州船政的兴衰系决于清廷发展海军的方针的演变,福州船政的兴衰和国防战略的演变则影响、决定着中国近代海军的兴衰。  相似文献   

12.
留学生与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国的文化交流始于鸦片战争,留学生群体既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介。留美幼童、福建船政学堂赴欧学生和清末民初留日学生群体通过介绍和引进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和社会转型,对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我校历史系林庆元副教授的《福建船政局史稿》近期内将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约三十五万字,附有第一次公开发表的船政局历史图片。该书由著名历史学家李侃写序,对它的学术价值做了充分的肯定,是迄今为止第一部较完整较深入地研究福建船政局及前后学堂的学术专著。该书系统地论述了福建船政局及船政前后学堂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四九年的历史。作者通过解剖洋务运动中产生的这一近代工厂,使我们对洋务运动所提出的重要课题,如洋务企业的经营方式、工资制度、工人状况、我国近代造船水平、近代科技学校的学制及课程设  相似文献   

14.
1866年左宗棠奏请创办福建船政学堂,拉开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帷幕。之后,经过近代洋务派实业家和教育家们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到1903年清政府将实业教育列入学制。这样,我国第一次有了职业教育的学校体系。这个体系的诞生,使职业教育除学徒制之外,又有了近代的职业教育制度。随着清朝政府的灭亡,从民国诞生到二十年代末期的十多年时间内,国内有识之士提倡职业教育,呼吁创办职业教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严复在甲午战争期间写给陈宝琛的一封信件。严复,福建福州人,近代中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相似文献   

16.
《福建高教研究》2007,(2):F0003-F0003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福建省唯一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的省属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前身校为创办于1866年的中国近代官办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福建船政学堂。  相似文献   

17.
弘扬船政文化在于学、在于用、在于实践,作为船政学堂的传承校,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凭借船政学堂独特而深厚的人文资源优势,秉承船政学堂"趋变求新"的办学精神,以船政精神与办学精神相融合、船政教育与现代教育相融合、船政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船政办学与社会需求相融合为主体。研究船政文化对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的影响和带动作用,使船政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形成以文化引领为特点的良好发展氛围。  相似文献   

18.
福建船政学堂的外语教育模式卓有成效,无论从教材选编、师资建设,还是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福建船政学堂都有其非常特色,其办学成就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对当今中国高职的ESP教学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应用型人才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一种类型。中世纪大学以应用学科为主,其课程和教学内容充满实用性,毕业生主要从事非学术性、研究性工作,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训练专业性应用型人才;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福建船政学堂,实行厂校一体的办学体制,目标是培养造船与驾驶人才,毕业生多成为我国船政事业的骨干,其人才培养过程符合近代高等教育分系科、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沈葆桢与福州船政学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葆桢与福州船政学堂●肖忠生沈葆桢(1820-1879),字振宗,号幼丹,祖籍浙江,后迁福州,是近代洋务运动的带头人之一。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推荐沈葆桢任福建船政大臣,专主福建船政局事务。次年7月,沈葆桢正式出任船政大臣。在其任职期间,为了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