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本文针对人们普遍存在对翻译旬片面理解和误解的现状,从文学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因素这个角度出发,对文化因素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原作所起的作用,造成的影响甚至出现对原作的创新和叛逆以及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肯定了翻译的作用和价值,确立了文化因素在文学翻译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作为语言中的活跃因子,文化词语的特殊性在于其所承载的文化特质,这种特质是文化词语意象的底蕴。在跨文化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意象移植一向为译者所关注。文章拟从跨文化语义的角度就文化词语的意象进行概述。进而在不同文化关联性制约下对文化词语翻译的意象构建进行探讨,以明确意象移植的“度”。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春江花月夜》里“捣衣”一词未能给出具体解释,本文作者就此对“捣衣”的解释给出自己的看法,并对“捣衣”进行进一步思考,追溯其风俗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诗赋源于西汉时班婕妤的《捣素赋》,此后在文学的发展流变中“捣衣”意象产生了由艳丽到切近现实人生的变化,并对后世的思妇诗和思乡诗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凄美的秋月“捣衣”,给我们带来了永恒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文学翻译中一方面要传播源语的文化,另一方面要力求译作通俗易懂。文学译作中文化的展示首先要从异国情调的角度来体现。其次在语言要素中精雕细刻,让人感同身受。同时还要注意译作的“意合”问题,使译作从“异化”、句际、段际关系等各方面与之相呼应。在文学翻译中,文化“传真”与“意合”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它们将有益于读者对源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5.
杜诗中有着大量“人“意象,既有属于个体的“无人”“故人”等意象,也有着集体的众人和群体意象,这些“人”意象的使用充分体现了杜甫儒学思想和“仁人”精神,且是对知、情、意三者合一的有力实践,以此展现出中国文学哲思和诗意的交融,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6.
“砧”是中国古代一种简单的捣衣工具,由捣衣活动而兴起的捣衣诗基本上都是思妇诗,二表现为二位一体的关系,形成“捣衣-思妇”诗。“砧”是这种“捣衣-思妇”诗中的主体意象,从本接受角度看,这一意象既有化价值又有学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化意象问题在文学翻译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错位会导致读者产生错误的印象。本文应用翻译实践中的典型例子,对文化意象的错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名作。在剧作中,作者用了许多蕴含象征隐喻意味的原始意象符号,如雷雨意象、死亡意象、出走意象等。“窗”在《雷雨》中多次出现,因其蕴载了作者情感及人物命运和剧作主题的众多内容,从而使之具有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并成为《雷雨》整体意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从文化象征的角度来说,“窗”意象与“门”意象属于同类意象体系。“门”是一个出入口,“象征着两种状态,两个世界,已知和未知,光明和黑暗,财富和贫匮之间的出入口。它开向一个神秘的世界。但是,门具有动态和心理的意义;因为,它不仅表示出入口本身,而且还请你跨…  相似文献   

9.
“红叶题诗”故事以红叶为媒、以赋诗传情,以其鲜明生动的意象、浪漫巧合的情节,令后人津津乐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传统题材。论文以“红叶题诗”故事情节及文化意蕴随时代演变轨迹为研究对象,从两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着眼于论述“红叶题诗”故事的文本流传情况,并围绕其具体情节要素演变进行解读和分析。第二部分,从宫怨主题、“媒妁”文化、“婚姻天定”观三个角度来探讨“红叶题诗”故事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0.
金娴 《文教资料》2010,(1):11-13
文学翻译也是文化翻译。文化“传真”就是要求译语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它是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本文作者基于《红楼梦》霍译本中人名翻译的分析,归纳出了它对文化“传真”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韩慧 《文教资料》2010,(3):38-39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不同的语言或文化必然会产生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之上的文化意象。本文从文学词汇之文化意象差异的角度来说明文学词汇这一语言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即由文化意象的对比分析而导致的词汇文化内涵的不同.尤其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重点从都市文化的角度分析其现代思想启蒙意义,作为一种都市意象它是如何影响着都市人的消费、休闲和娱乐方式的;它与都市文学、都市电影一道,成为中国早期都市文化的典型意象之一;从其产生的文化背景来看,它是现代都市市民追求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的体现.作为一种新的音乐形式,上海早期的流行歌曲弥合了“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鸿沟,从而成为一种走向市民生活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3.
“文化寻根”小说既是国际国内的文化思潮冲击的结果,又是文学自身逻辑演变的产物。它或从民族与个体生命的原始状态中发掘民族文化积淀,或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社会的精神支撑,或从民间文化的历史遗传中探测现实生存的文化秘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文化寻根”小说是渗透着当代意识的民族寓言,它所采用的文化视角扩展了文学表现的角度和领域,促成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元文学景观的呈现。  相似文献   

14.
在华裔美国文学中,汤婷婷的《女勇士》无疑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一部小说。“鬼”作为最为常见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大量出现在这部小说之中。从文化符码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可以发现“鬼”作为中国文化符号具有多重能指。它既是汤婷婷等少数作家为获得读者市场而采取的写作策略,也是作者的中国想象的诗意化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寄托了华裔族群对中美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的诉求。同时,通过对“鬼”意象的分析,有利于消除少数批评家关于汤婷婷等华裔作家“歪曲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  相似文献   

15.
从“杨柳”的物质属性到“杨柳烟”的文化属性,中国古典诗词借助于杨柳及杨柳烟的语词,以表现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相思离绪题材,取得了优美的文学意象和积极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6.
“美人幻梦文学”在中国文学中历久不衰,文章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分析学说等角度来探讨其产生与流传的社会心理根源,以期从这一角度来窥测社会心理、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著名汉学家艾兰先生站在反西方文化中心的立场上,强调从中国哲学自身特点出发解读中国的文献资料。她认为中国早期的哲学观念多是从具体意象入手,因此,她重点以《道德经》中的材料为据,旁及其他诸子,解读中国的“水”意象,认为“水”意象是“道”的本喻,中国人从“水”的特性中感悟出“道”的特征。以此为基础,她从异于传统西方与东方解读“道”的角度诠释了道家之“道”。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月亮"这一文学意象展现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意象内涵和多姿的意象形态。从比较文学角度出发,借助"异同比较法"来重新解析"月亮"意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的文化语境的差异,意在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9.
上海是现代小说中最为常见的空间场域,“上海书写”则是构成现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书写上海的众多作家中,张爱玲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张爱玲出生、成长于上海,对海派文化有着高度的认同,并用文学创作丰富和发展了海派文化。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意象有着不同的呈现,包括作为现代都市的上海意象、作为殖民地的上海意象、作为传统城市的上海意象。张爱玲小说中的海派文化既有多元融合的文化格局、细腻精致的生活态度,也有苍凉颓废的精神世界,而海派小说、生平经历以及沦陷区政治环境则是张爱玲小说上海意象与海派文化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是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一个奇特的存在。她小说中的“月亮”意象丰富、新颖、别致,可分为不带杀机与带有或充满杀机的“月亮”。这意象的创造是张爱玲对传统文化及西方现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