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幽默是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它的特点表现为将事物用滑稽的形式作诙谐而含蓄地表达。有人曾说过:没有幽默感的语言是一篇公文,没有幽默感的人是一尊雕像,没有幽默感的家庭是一间旅店,而没有幽默感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可见幽默在写作中是何等重要。但是在有些人看来,幽默仿佛只存在于相声、笑话、小说、喜剧和漫画中,与新闻无缘。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新闻作品中,就有不少运用幽默的。新闻标题制作是否可以借鉴一点幽默呢?回答是肯定的。生活中有一些新闻事实,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幽默成份。如果让标题幽默地与读者见面,岂不是比板着严肃而呆板的面孔出现好得多?  相似文献   

2.
在采访中,记者特别要注重挖掘那些隐藏在大量新闻事实中的、有起因有悬念有结果的事件,这就是记者的"事件意识". 怎样强化"事件意识"? 记者有没有"事件意识",对采访对象的体现、对新闻素材的挖掘都会呈现很大差异.如何强化新闻采访事件意识?  相似文献   

3.
南京的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将新闻之眼投向了社会新闻,从贴近性的角度看做得不错。但也有一些新闻做得有些出格了。比如“暗访卖淫女”的节目,将记如何与卖淫女接头、商谈、及卖淫女脱衣的镜头详细的呈现在了银屏上:比如“中介里的争端”的节目,将争议双方的对骂、对打,甚至连滴落的鲜血都给了特写性镜头。这样的新闻看了让人有种不适感,有些群众将之怒称为“新闻三级片“。  相似文献   

4.
财经新闻难做,好的财经新闻更难做。难在哪里?财经新闻的很多题目不是靠读者报料来的,而是要记者去思考、去挖掘,而这些"功力"需要记者平时多花时间去学习、积累、沉淀。同样是部门拿回来的消息、材料,有的人写出来的往往只是条"无味"的新闻;而有的人却能挖到"新点",这就是"功力"的不同。那么,如何独辟蹊径把财经新闻做好,做得重要起来?  相似文献   

5.
李军 《传媒》2017,(22)
在新闻生态变革中,新闻生产和新闻职业本身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作为传统媒体,面对新的发展课题,《西海都市报》如何在逆境中"破茧成蝶"?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转型?笔者通过多年在《西海都市报》的实践与探索,有很多体悟,现将一些想法与做法与大家分享,以期为我国都市报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古有"以文载道",今有"成风化人".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48字"方针,其中"成风化人"与"文以载道"的功用是一脉相承.本文重点分析了社会新闻在"成风化人"中应承担的责任,并探讨社会新闻如何加强"成风化人"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市场经济下,新闻传播业必将追求经济效益,然而,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新闻传播业的社会价值也不容忽视.如何实现新闻传播业的安身立命、长远发展?市场经济究竟是新闻传播业的"推手"还是"祸首"?社会各方面该做出怎样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看到这个话题,虽感到有话可说,可也产生某种恐慌:我能说得清新闻人承受的"恐慌"吗?能为此提出可资参考的应对之道吗?显然,"恐慌"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人不遇啊.新闻人或多或少存在"恐慌"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我们只有正视它,从而克服它.  相似文献   

9.
"新闻意识"初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谊军 《新闻记者》2004,(12):27-29
大凡与新闻传播有关的言论、文章,都喜欢提及"新闻意识"这几个字,却都止于模糊的认识和笼统的套用,难得见到有进一步的理论思考和阐释。是不是也没有必要呢?我觉得,对于新闻界以外的人可能真没有必要,而作为新闻工作者特别是理论工作者,这份思考的义务是逃避不了的,这份探索的乐趣也是应该追求的。  相似文献   

10.
“主旋律”与多样化是我们在新闻领域使用比较广泛的一个概念,那么什么是“主旋律”?什么是多样化?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又如何去做到“主旋律”与多样化相统一呢?这是我们新闻工作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闻理论认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新闻舆论要有自己的核心或基调  相似文献   

11.
新闻传播学如何发展?向何处深入?徐培汀教授的回答非常肯定。他认为新闻既有术理,又有学理,不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图书出版领域的开放以及读者阅读兴趣的日益多元化,图书的选题范围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拓宽.各种新题材、新形式和新内容的图书层出不穷,而有关图书的各种新概念也让读者、甚至出版界自身都有应接不暇之感."绘本"、"理财书"、"新闻书"……新的名词不停地冲击着我们的眼球,并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它们到底代表了图书出版业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它们对社会大众文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它们的生命力如何?它们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又有多少?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在各地市的党报报道中,工作报道是无法回避的内容。但是,由于工作报道的材料基础来源多半是各单位的通讯员,这些人多半又是写公文出身的,原始材料写得非常生硬,缺乏新闻写法的"软",因而缺乏对读者的亲和力。因此,如何把公文材料通过改造变"软",增加新闻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可读性,考验着记者的新闻功力。本文从一些具体的新闻事例出发,探讨工作报道软化的三种方法,从而探求一种可复制的操作路径。嵌入"外挂",换个有趣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14.
"网络推手"近一两年来得到了媒体和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讨论. 2011年3月2日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赵启正也谈及"网络水军"、"网络推手",他认为:有些人隐身于普通网民中间,发帖留言,其背后有机构利益;他们有时会制造假民意,左右舆论,误导受众,甚至影响政府决策,值得注意与警惕.  相似文献   

15.
"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达到大家的期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旧时公文中常用作对人的判词.茅盾<蚀·动摇>四:"他查复的公文,我也看见了,只说你'不孚众望',其余的事,概没提起.  相似文献   

16.
新闻工作是迷人的.当记者,有苦有乐,有惊有喜,有这样那样无数个的"第一次".而每一个人的"第一次"都会不尽相同,都会是一首歌,是一笔难得的经历和财富.和许许多多的新闻工作者一样,我从事新闻工作十七八年,也有许多的"第一次",尽管作为地市报人,这些"第一次"太平凡,但终究还是一个普通记者的跋涉踪迹和成长过程.这里,特记录几则,也许对年轻的同行有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一轮改版热不断升温,党报副刊何去何从?党报文化报道如何兼顾文化品位与新闻看点?<河北日报>"文化周刊"自1999年成立以来,不断探索与创新,文化品位与新闻创新互相促进、兼收并蓄之路渐渐成熟与完善.  相似文献   

18.
新颖、精彩的新闻评论标题,总是令读者难以忘怀,记忆犹新;而平淡无华的标题却如同沙滩上的脚印,很快会被读者淡忘.如何才能使新闻评论的"眼睛"亮起来呢?笔者认为,除闯过炼意、选题、语言三关外,还要在求新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9.
王成华 《青年记者》2012,(36):57-58
当前,有些记者从互联网上扒新闻,坐在办公室里打电话、改材料写稿;有些记者每天想的是如何赶场子、拿红包、拎袋子,写出的稿子多是应景新闻。如何才能写出好新闻?笔者21年来的采访体会是:好新闻是用"铁脚板"磨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搞新闻工作的人,一切要从事实出发,"所见"是第一位的,"所状"是第二位的.先有事实发生后有状况描写.但是"状"有实"状"与虚"状"之分.所谓实状,是实打实的描摹事实,而所谓虚状,则是采用分析综合的手段,进行联想,既通常人们所说的合理想像.虚状描写的作用是更好地再现新闻,表达新闻事实所蕴含的道理,表述记者的新闻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