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任红玮 《大观周刊》2012,(49):206-206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担任二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相似文献   

2.
1956年春,大概是三月间,我到纽约胡适之先生家里去看望他和他夫人。胡先生见到我就说:"你知道我这几天作甚么?我在写丁在君(文江)的传。他曾经告诉我说,《野叟曝言》里写的中国西南地理,大致不错。你有《野叟曝言》没有?"  相似文献   

3.
安平信先生写王兰柱先生,写得很真切!我曾在CTR和CSM两公司任职7年。我与兰柱,从CSM建立前后和他共同开拓市场,到后来我任CSM董事、兼副总经理,加上我去电通、群邑后和他继续生意往来,已经认识13年了。为此,我曾经跟编辑说:要是写兰柱,在中国非我莫属,可惜,我现在太忙,没有时间。  相似文献   

4.
早在一九五三年,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说过:“希望写广播稿新闻稿的,写完之后好好儿念一遍”,“写稿的自己好好儿念一遍,就是自己先来检验一下,写下来的那些语言上不上口,顺不顺耳。”①后来,叶圣陶先生又在给王力先生的信中说:“台从将为文论诗歌声音之美,我意  相似文献   

5.
“杨小凯是个工作狂。我们的秘书曾经说,小凯每天工作12小时,每周工作7天。为了他的健康和家庭,我曾经多次劝他减少工作。但他说,有时候(其实是常常)很难停下来。”“他被诊断为肺癌时,医生预期他的寿命只有3~6个月。但他有很强的生存欲望,顽强地与疾病抗争了2年多”  相似文献   

6.
1994年伊始,我们拜访了冰心先生。 陈恕教授把我们引进客厅。 当我们来到先生的书房时,慈祥的老人已坐在写字台前,微笑着向我们招手,精神非常好。听陈先生说,冰心先生每天下午两点半准时起床,这无疑是半个多世纪以来辛勤写作所养成的习惯,说不定还是先生保持健康的秘诀呢!坐下来之后,我将《新闻与写作》杂志送给先生,一面向先生汇报,聆听教诲,  相似文献   

7.
读卖新闻有一个专栏叫《人生响导》。记得1981年秋刚到日本的时候,已故关田范雄先生就指着报纸告诉我:“这是读卖新闻的名牌‘商品’。”同朝日新闻的《天声人语》总在第一版下部、总是700字一样,《人生响导》总是登在第13版左下方,总是1000字左右,每天一期,长年不变。读报习惯,商业新闻是很重视这一点的。日本新闻史、新闻理论研究的鼻祖小野秀雄先生,在他的专著《新闻学原理》一书中曾经说过,报纸的特点就在于通过定期地、连续地出版,使读者养成一种阅读的习惯。在报纸  相似文献   

8.
香港三联书店成立六十周年,蓝真先生要我写文章,我作为曾经在香港三联书店工作十六年的后辈,理应写点东西,以申庆祝。  相似文献   

9.
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先生曾经说,一个学者应该有“宁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不能心有不安”的精神。刘诗平君与孟宪实先生合著的《敦煌百年——一个民族的心灵历程》,正是这样体现了学者人格和学术尊严的一部好书。我与诗平君相识于武汉大学。当时我们同为历史系八八级的同学,他攻中国史,我修考古学,而敦煌是我们共同的兴趣所在。武汉大学有着良好的敦煌学传统,那时我们一起听唐长孺先生的演讲,听朱雷先生的古文献课程。当时对敦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唯古文可以朗读,白话文即读之无味,其实不然。1982年知识出版社出版的《丰子恺漫画选》,有叶圣陶先生的《子恺的画》一篇代序,记与子恺先生的交谊和与朱佩弦(自清)先生等人共看子恺画时的回忆等等,结尾一段云: 第二本画集里还有好些幅工整的钢笔画。其中的《挑荠菜》、《断线鹞》、《卖花女》,曾经引起当时在北京的佩弦对江南的怀念。我想要是我再看这些幅画,一定会象佩弦一样怀念起  相似文献   

11.
冷凇:很高兴能与阿巴斯先生相识.2007年我曾经采访了半岛电视台驻京分社社长伊扎特先生,两年过去了,很多读者都想继续了解"半岛"这个独特的"声音"以及新崛起的半岛电影节现状.  相似文献   

12.
假如磨难是人生的试金石,那么,对女记者的磨难不会亚于大海。在深不可测、犹如浪涛拍打着礁石的生活大海中,如何显示出女性的力量、女性的坚强以及忍耐? 没办法一言以概之。“我说过这句话”那一日,在颠簸的长途旅车中,邓伟志先生笑对我说:“小成,有人告诉我你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让我选择事业与爱情。我宁要事业!”我回眸一笑:“我说过这句话,那是十年前。”十年前,我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简直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白天采  相似文献   

13.
小说家个个都是高人,他们不只是熟参、透悟了世事人情,而且对于自身、同行以及古今文人的了解,同样可以说是“心知肚明”,绝不含糊。新近读到李国文先生的《李国文说唐》,就使我生出此种感想。作为当代出类拔萃、实力雄厚的小说家,李国文先生曾经是不折不扣的“得奖专业户”,那  相似文献   

14.
二月的春天     
我最早知道生活书店和邹韬奋先生的名字,是我的七叔告诉我的。他是一位普通的知识分子,有爱国思想,很喜欢读韬奋先生的文章,对韬奋的《萍踪寄语》特别喜欢。有一年暑假,我几乎每天要写出一段文字(包括日记或短文),让七叔给我修改、评判。因此,七叔也会讲到韬奋先生的思想和文笔,或是丰子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枚从业近十年的传统财经媒体人,如今主持一个儿童教育微信公号乐不思蜀?作为一个曾经长期报道、研究中国富豪和财富变迁的家伙,现在却每天都在跟一群海内外的辣妈和教育界人士打交道?对,说的就是我自己。  相似文献   

16.
王力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界的泰斗式人物,这是人们公认的。他作为学者、专家之所以至今为人们所怀念,不仅在于他的学识渊博,更在于他严谨治学、谦逊待人的品格。作为一名曾经向他约稿并亲聆教诲的普通编辑,我在他身上从未感到一丁点儿居高临下的气势。所以,每每回忆王力先生的音容笑貌,复读他的手稿以及给我的短函时,我便深深感到作一名被称为是“为人做嫁”的文字工作者,是十分欣慰的。那是1984年11月,我接受领导的委托去拜访王力先生。当我告诉他,根据语言学界的要求,《光明日报》决定创办《语言文字》专刊时,他极为高兴,连声说:“好!好!”随后,我把一位中央领导同  相似文献   

17.
问:王老,您好。我们知道您和巴金先生有着六十多年的友谊,现在,巴金先生的百年诞辰就要到了,您能和我们谈谈您的心情吗? 答:好的。巴金先生百年诞辰,和广大读者一样,我也感到由衷的高兴。他在1997年9月为《巴金书简》所写的《小序》中曾经讲过:“尽管我老弱病残,可我想,我们仍然有勇气跨入下一个世  相似文献   

18.
2010年6月,西安读者史彦民致信有关部门,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作为媒体应该关注什么,传播什么?这封引发了媒体人的大讨论,做阳光使者一时被奉为从业宗旨。阳光使者大讨论让我想起了很多曾经的报道先例。也让我更加明白一个道理:播撒阳光、传承文明、弘扬正气是媒体人的责任和使命。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为二,正所谓鲁讯先生说一部《红楼  相似文献   

19.
那一位导师     
二○二一年一月十日,沈昌文先生病逝,我心痛万分,一时六神无主.参加完沈先生的告别仪式,我回到家中,给钟叔河先生打电话,聊了十几分钟.最后钟先生说:"你与沈先生的师徒情谊,很难得啊!"听到这里,我心中一阵刺痛,不自觉中,眼里滚落几滴清泪.我做出版己近四十年,说到师徒关系,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追随沈昌文先生做事,直至他老人家九十岁高龄,溘然仙逝,尊师之情,须臾未敢懈怠.  相似文献   

20.
1986年10月16日下午5时,班·费尔南达士先生挥泪告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摄影专修班的学生。他说:“10月16日这一天将使我终身难忘。”班·费尔南达士先生是美国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摄影系主任。9月25日到10月16日期间,他应邀来我系讲授“新闻摄影史与摄影名家”系列讲座。在他讲课期间,我曾和他就某些问题进行过讨论,尤其是摄影教育问题,他的观点对我们不无启发,他的工作方法使同学们受益匪浅。使学生不再犯前人的错误在从事摄影工作之前,费尔南达士先生曾经干了好几年吊车驾驶员的工作。作为吊车驾驶员,他深深地了解工人阶级的艰辛劳动,并想通过照片来表现他们,他便从拍建筑工地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