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7 毫秒
1.
〔人物专访〕王浪,曾是湖南双峰县七中的高中学生,凭着对写作满腔热爱和不懈追求,2005年初,他在首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高中组的一等奖。他是如何才能在这种强手如林的大赛中获得荣誉的呢?王浪是一个“读书迷”,他从读小学起就喜欢看书,尤其历史、文学和人物传记等方面的经典文史书籍。《左传》《论语》《孟子》《孙子兵法》他都读过,对其中的一些经典佳句也熟记在心,这就使他在写作时对一些名言名句能信手拈来,为文章增添光彩。王浪的班上有个图书角,有一两百本书供学生课外阅读,他非常喜欢看那些书,总是千方百计地挤出时间…  相似文献   

2.
赖鑫琳 《当代学生》2011,(19):62-63
他擅长水粉画、卡通画、油画等,多年来,获得过的大大小小的奖项不计其数。其中,作品《我眼中的车生活》在2007年全国中小学生优秀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大赛中荣获金奖。《少儿美术》杂志曾做过他的专题报道。他还喜欢阅读和写作,多次获得各种征文比赛的奖项,其中一篇《最可爱的护校交通民警——戴红扣》的文章还发表在《上海法制报》上。  相似文献   

3.
我与潘太东     
潘太东,吉林省德惠人。1982年生,就读于吉林省榆树师范学校。喜欢读书、写作。有数十篇习作发表在《师范教育》《长春日报》《成才之路》《中专天地》等报刊,并多次在国家级、省级作文大赛中获奖。 潘太东可以说是我的半个学生,确切地说是我的朋友。没认识潘太东之前就听同事提起过他的名字,赞许他在写作方面有着很高的天赋,但我一直是闻其名而不知其人。一日上完课,我发现走廊橱窗的“光荣榜”上换了照片,在写作特长生下面赫然印着“潘太东”三个字,并附有照片。我在橱窗前驻足了片刻,从照片上看,除了脸上长了几颗青春痘之外,似…  相似文献   

4.
《小读者》2007,(11)
从4年前就开始看《小读者》了,尤其喜欢"真情故事会"和"小作家试笔"。由于大量阅读,我的作文在班里经常被评为范读。今年还在全国少年作文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多亏有了《小读者》呀!我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中学经典课文,它就像一朵来自田野中盛开的菊花,朴素的花瓣散发出幽幽的香味,浸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一些优质课大赛中,很多老师都选择了这篇课文,其中有一堂课获得了一致的好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多孩子、评委都落泪了。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杰作     
雨果从小就喜爱写作。有一年,著名的美文研究院组织征诗大赛。正当雨果全力为参赛创作新诗的时候,他的母亲突然病倒了,处于昏迷状态。于是,雨果只好把一首从前写的《凡尔登贞女》送去参赛,自己估计能获得普通奖。几天后,母亲从昏迷中醒来,得知雨果参加征诗大赛的详情后,用那无力  相似文献   

7.
"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风是父亲的苦难/我怕什么时候风一吹,就把我的父亲/从这个世界,吹到另一个世界。"这是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9级学生杨康写的诗歌《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这首诗歌获得了全国高校文学大赛诗歌类一等奖。他从高中开始写诗,诗的主角很多时候都是父亲。  相似文献   

8.
【写作要求】童话,同学们一定都喜欢听吧,很多同学是在爸爸妈妈讲的童话中长大的。什么《井底的青蛙》《龟兔赛跑》《猴子捞月亮》等经典童话,同学们  相似文献   

9.
要想把语文教学引向深入,需在教学中运用和培养高阶思维.很多学生不喜欢读《天狗》,很多教师也不喜欢教《天狗》,不喜欢的原因是他们大都浅表化地认为《天狗》是一首口号式的政治抒情诗.在重庆市第五届中学语文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高中组)中,钟卫老师执教的《天狗》获得“现代诗歌阅读”课型的一等奖第一名.课堂上,师生情绪激昂,学生的思维被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和课堂问题预设激发得十分活跃.文章就这堂课所引发的学生高阶思维活动作一些探析,以供同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文学史上,有两个俄国作家都叫托尔斯泰,一个叫阿·托尔斯泰,一个叫列夫·托尔斯泰。其中列夫·托尔斯泰就是小学语文教材第10册《跳水》、第12册《穷人》的作者。本期刊发一篇他少年时喜欢阅读和写作的故事,希望小朋友们喜欢。  相似文献   

11.
记得有一篇报道说:记者在采访“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得了“特等奖”的小学生成功的秘诀时,他的回答引起了我的思考:他喜欢写作,在他眼里,什么都是写作的好材料,他只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全都兴趣盎然地写出来,在文章中展示自己的童真、童趣,他又从作文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是啊,如果把写作文看做是一件快乐的事,那怎么还会害怕,更谈不上“讨厌”了。那么,如何引导才能使孩子轻松写作,让他们也能从生活中找到自己想写的东西,享受到成功作文的愉悦呢?  相似文献   

12.
离开华中师大两年多了,一直怀念读研的沉静与忙碌,怀念华中师大的秀美与典雅,怀念用略带保康方言的普通话讲故事的晓苏老师。晓苏老师是我的硕士指导老师,也是我的人生导师。他对我的专业和人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1读高中时,学校组织我们参加新世纪杯作文大赛。不曾想,我的参赛作文《重读父亲》获得三等奖。现在看来,三等奖不算什么,但在那时,对于喜欢写作的我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当  相似文献   

13.
Chapter1割耳奇觊,城内小有名气的少年漫画家。14岁出道以来,他的作品一直得到众fans的支持和喜欢。16岁那一年以《钢琴的回忆》这篇处女作而获得日本举办的国际少年漫画大赛的亚军。从那时开始,他就一直在“飞炫”动漫社做兼职,成为了那里的主要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是现代著名作家,他学贯中西,文笔机智幽默,语言流畅自然,有“幽默大师”之称。他在《写作的艺术》《、做文与做人》等文章中谈到过一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其中有一点便“是写作时要有自己而无圣贤”。林语堂主张一个人在写作时不要忘了自己,他提倡表现自我。他曾说“:怕在  相似文献   

15.
据《文学报》消息,作家莫言最近在北京一所学校与学生们探讨写作和考试问题时称.高考作文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学生们总是按照相同的模式写作。他鼓励学生多写一些不给老师看的文章,比如日记等。他认为,强迫新一代年轻人读经典名著是不现实的,读者群体有权利选择他们喜爱的作家。网络的盛行使写作的门槛降低是好事。  相似文献   

16.
《同学少年》2011,(1):28-28
张嘉琛,现就读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喜欢读书,钟爱写作,相信“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曾在《演讲与口才》、《中学生优秀作文》、《少年作家》、《学生时代》等二十多种报刊上发表文章五十余篇,作品《和谐》获第十一届“语文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二等奖、《小小的我》获首届“小作家杯”全国中小学生文学写作大赛二等奖、《我和理发店的故事》获第三届浙江省青少年“文学之星”作文比赛三等奖。  相似文献   

17.
圆满的句点     
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就要抓住。尝试,成功就在彼岸;不尝试,成功只在梦里。——招永豪当听说“第五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大赛”初中组一等奖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外语学校的招永豪获得时,我就迫不及待地想采访他,问问他参赛的过程、获奖的感受。采访前,我已经阅读了他的获奖文章,强烈地感受到这位少年的才气。一见面,才发现他是一个极为谦逊的人。而他的参赛经历完全可以用“曲折”来形容——2006年的寒假,语文老师布置全班同学写一篇作文,以《中国精神》或《青春日记》为题。一贯喜欢政治、历史的招永豪选择了“中国精神”这个题目,认真地写了一篇文章。开学了,老师才宣布要在同学们的作文当中挑选优秀的去参加“第五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大赛”的初赛。开始,老师并不看好招永豪的文章,认为它像在答政治题。于是,他的文章只是“凑合着”搭上初赛的“末班车”。半学期过去了,招永豪已经忘记了参赛的事情,忽然一天,语文老师告诉他,他是班里唯一进入复赛的。这时候已经临近中考,所有同学都在为中考“拼命”,但是“美文”复赛的截稿日期就在中考后第三天,是在中考前把文章写出来还是在中考后短短三天时间内写出来呢?招永豪毫不犹豫地选择考后再写,毕竟中考是人生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新作文》2007,(11)
在大赛中有位老师的参赛题目是《写作中的文化思考》,在他看来"有文化"的写作应该是"有思想"的。我们的中学生写作,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思想,没有自己的话语。我对他这样的判断是赞成的。由此我想到"也"跟一跟这位老师的风,于是就把"文化"两字嵌入我的述评标题之中。我想,中学生作文缺少文化品位是否跟中学作文教学缺少文化品位相关呢?简单地说,中学作文教师以"文"而使学生有所"化"之境界,层次太差了。  相似文献   

19.
戴泽 《留学生》2011,(9):58-59
边杰是美术界涌现出来的新秀。他90年代昭学俄罗斯.在他的绘画风格中.有着欧洲和中国本土民族文化的血脉融合.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表现语言。边杰绘画创作的手法涉猎很广,有古典、印象,也有装饰和抽象.其观察方法很有独到之处。他的许多美术作品.曾在国内外美展中获得过各种最高奖项,并被国内外的一些博物馆、企业.团体和私人收藏。如1995年,他的作品《大海》获得俄罗斯高校绘画大赛一等奖;1996年,他的作品《暮》参加全俄国际青年美术家绘画  相似文献   

20.
以写作影响写作,以写作影响未来. 这句话印在《新作文》杂志上,也印在我们《新作文》人的心里. 新旧交替之际,又逢首届"文章杯"下水作文大赛收官之时,重提此句,有特别的意义. 以写作影响写作,应该包含这样三个层面的意蕴. 其一,以写作之文影响写作之文.我们强调以读促写,强调读写共生,强调读写互育,强调的就是经典写作文本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