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日制义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的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  相似文献   

2.
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和生动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数学难点。  相似文献   

3.
孙红 《中学理科》2006,(7):18-18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景。既然数学源于生活,那么我们数学教学就应变得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和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想方法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发展的空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目的,并通过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数学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由此可见,学好数学的目的重在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4.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出色的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生动的语言,富有科学性、趣味性的诱导,运用直观教具或电化教学,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适当开展竞赛,以及其他各种方法,培养、激发、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旦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兴趣,就会在数学科的学习中自觉地投入时间和精力,产生如痴如醉的热情。那么,怎样把数学课上得有趣、生动?  相似文献   

5.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和方式,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地、生动地发展,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十分注重的问题。本文就目前学生拥有数学活动时空的现状及在小学数学中如何为每一个学生留下活动的时间与空间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极其重要。要达此目的,首先教师要用生动有趣的教师形象把学生带入充满乐趣的数学课堂和关注身边的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向学生生动地讲述一些数学史,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还要利用兴趣小组,以及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数学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改变旧的教学观念,不是照本教“教材”,而是要创造性地活用教材。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引进教材,使数学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学得生动、有趣、有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和兴趣。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教材及现实生活有关材料、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觉得数学课不是以前那样的“枯燥、单调和乏味”,而是现在这样“有趣、新奇、刺激、有用和迷恋”。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置教学艺术,千方百计创设优美、悬念、疑惑、幽默、惊奇、欣喜、陌生、熟悉的情景,使课堂气氛充满生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学习数学的欲望。乐于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8.
数学文化以文化为视角,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审视和理解数学,为人类认识数学开辟了全新的方向。但在现在的数学教学中过多地强调了数学的概念和运算,忽视了数学文化在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中所起的作用。特别是在“微积分”数学教学中,整篇枯燥乏味的数学公式和计算使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只知道一味地在考试中套用现成公式,更不要说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本文拟借助教改的这次机会,把数学文化知识融入到“微积分”教学中,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加深学生对数学文化和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采用"诱思教学"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诱思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诱思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思想由“学习数学”向“研究数学”转变,自觉克服学生学习中的思维障碍,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得到主动、生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趣味数学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联的学科,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有趣”、“有用”,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实验教科书就充分体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在第二章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中,所给的例题和引入既实用,又生动。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我再给出一些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有意思的例题。  相似文献   

11.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  相似文献   

12.
沈忠 《黑河教育》2010,(3):24-24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培养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应将学生的生活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使数学教学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从中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13.
数学的进步与发展在于探究与发现,而信息技术为数学探究提供了学习平台.信息技术下的数学探究,可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思维.  相似文献   

14.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应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数学学习中,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觉数学是抽象的、陌生的、无实际意义的,从而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把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使数学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价值与意义,这样,教学就把数学学习融入到学生生命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6.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只有学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数学学习的意义,这种体会的深浅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师应善于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收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最熟知、最现实的生活以数学的形式走进学生的视野,进人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更具体、更直观、更生动,引导学生发现、体验、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与意义,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视角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往往感觉数学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对数学知识也就缺乏学习的兴趣.小学数学的教育中引进了情境再现的先进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提高了教学学习的兴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通过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对教学认识更加形象、生动,大大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8.
正小学阶段,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乏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进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从乐学到会学。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的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19.
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但是也不是什么办法都没有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他“乐学、爱学、会学”。  相似文献   

20.
一、利用计算机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存在着大量的抽象性概念和严密的推理,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给学生传授知识,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过去,我们长期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忽视数学情境的创设,以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对数学知识无法形成感性认识,对基本概念不能清晰地理解,不能实现知识的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