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杨捷 《中小学电教》2007,(12):109-109
<正>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新理念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  相似文献   

2.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新理念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标准的颁布,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样的要求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数学的教学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3.
我国2001年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学习内容中安排了四个学习领域。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同时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第一、第二学段都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数感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数学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地把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的内容提了出来。可见,教师理解数感、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与发展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里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应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并指出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  相似文献   

6.
<正>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都是把这四部分肢解开来分散学习,  相似文献   

7.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其中首先提到的就是发展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8.
生活·数学     
正在《课程标准》中,数学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推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作为教师应当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  相似文献   

9.
邓琼 《湖南教育》2008,(3):25-2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对于数感,明确要求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以下结合具体实例介绍几种常用的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把面向全体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改变学习方式、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作为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改革的重点,明确提出:“力求通过学习、发展学生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数学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学的价值取向,给传统的初中数学问题(题型)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生活·数学     
在《课程标准》中,数学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推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13.
美术有“美感”,音乐有“乐感”,语文有“语感”,同样,数学有“数感”。《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学习内容中有六个重要概念,即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数感摆在了首要位置,也是第一次明确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内容提出来。可见,理解数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课程标准的这一阐述,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之任务提到了一个高度,即重中之重.确实,数学来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反之又能指导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其中,相对于枯燥的数学知识而言,数感显得行之有效,是数学课程中真正的"内功",是体现学生数学能力的最主要的标杆.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问题逐渐得到更多一线教师的关注,数学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刻板的解题训练,而更是思维碰撞、心灵交流的师生教学相长的生命历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数感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一个全新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6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其中“数感”作为一个全新的学习内容被首次提出,而且在6个核心概念中被摆在了首位,可见新课标对“数感”的强调和重视。数学教育突出培养数感,旨在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方法理解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 0 1年 7月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 ,把面向全体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改变学习方式、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作为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改革的重点 .首次明确提出 :“力求通过学习 ,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数学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学的价值取向 ,给传统的初中数学问题 (题型 )注入了新的活力 ,使数学题更加注重创设真实的场景、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学生知识、强化情感体验 .由于构建题目的观念、途径和方法发生了改变 ,数学题的教…  相似文献   

18.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的数学发展,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逐渐体会到,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数学观念、  相似文献   

19.
新数学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最大区别在于对数学观念和教学意识的强调.其中关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与应用意识”等数学观念与数学意识,旨在促使这些原本处于“隐性”状态的数学,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