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重庆市召开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决定对编造、刊播、炒作虚假新闻的,坚决严肃查处。恶意制造假新闻者,将终身不得从事新闻职业。  相似文献   

2.
近来负面新闻的增多,虚假负面新闻的出现,引起广泛关注,但大部分聚焦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传者、反馈这两个环节,把原因归结到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不力上。本文试图从受传者的角度出发,发挥受传者的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理性思维来判断负面新闻报道的真与假。  相似文献   

3.
时下,纪实报道已成为众多社会文化生活类报刊的“主打产品”。它以真实记录生活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感人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广大读者,成为报刊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也有一股虚假纪实报道的潜流在暗暗涌动,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它像一匹害群之马,愚弄着读者,污染着报刊市场这块精神净地,也引发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官司。 其实,虚假纪实报道在前些年已初露端倪,只不过那时多是“假名假姓假地址,假情假意假温柔”的报道,或以ABCD相称,或以张某、王某、某市某县代之,虽情节离奇得令人难以置信,但其虚假真实程度无从查起,读者漠然…  相似文献   

4.
新闻宣传要杜绝虚假报道,人所共知,也已引起广大新闻工作者的重视。但有些记者在宣传先进人物时,为扩大影响,增强宣传效果,往往任意拔高先进人物,使新闻报道出去后,本来是真的,却往往叫人觉得不真,觉得假,或者显得里边有很大假的成份。这种把真的写得虚假的报道还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出现这种弄真成假的现象,究其原因,是一些记者在写报道时,生怕别人看不出新闻人物的高尚品质,除了用些  相似文献   

5.
<正>一直以来,虚假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经常存在,随着网络媒体大量兴起之后,这种现象更是有增未减。笔者在城市省会电视台从事民生新闻编采工作十余年,对虚假新闻更是感触颇深。所谓的虚假新闻,就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发布假信息达到欺骗当事者的一种舆论,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新闻界不断出现虚假新闻报道,极大地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有一种假新闻,倒不是假在所叙述的局部事实上,而是假在局部与全局事实的关系上,即事实背景的虚假。这种报道有意无意地对读者产生误导,有时甚至可以使读者得出与真相截然相反的结论来。由于此类报道常出于记者或通讯员的耳闻目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言之凿凿,加之对宣传口径的特别“适应”,别说一般读者不易产生怀疑,就是信息灵通的编辑部有时也以为  相似文献   

7.
阴艳 《新闻前哨》2011,(5):91-92
反“客里空”运动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报系统内开展的一次不大成功的反对虚假报道的思想教育运动。由于受到土改中“左”倾错误的影响,以假反假,伤害了一些同志。  相似文献   

8.
粉碎“四人帮”以来,《解放军报》曾多次向“假”字开刀,整顿文风。但稍有放松,虚假浮夸的报道就“卷土重来”。可见这是一种顽症,绝非开三刀两刀就能解决问题的。虚假浮夸的报道的产生,有种种因素: 从报道队伍来讲,这些年来,新的成员大都没有经过严格的新闻业务训练,不大了解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再加上采访作风不扎实,走马观花,道听途说,偏听偏信,  相似文献   

9.
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报道的一项根本原则。然而,翻阅时下的某些报纸,一些捕风捉影的疑似新闻、凭空捏造的虚假报道,依然时有所见。虚假新闻何以屡禁不止?仔细分析,原因大致有这样几条:一是认识不明确。一些新闻写作者尤其是初搞报道者,弄不清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的区别,以为写报道也可以像写小说一样虚构,结果稀里糊涂地搞了假报道。二是采访不细致。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重要环节,新闻采访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新闻写作的质量。一些新闻写作者采访时不深入、不细致,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掌握的事实材料不确切,并且…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新闻战线开展了杜绝虚假报道专项教育活动。新闻,就其本性来说,就应该是真实的,但是,目前虚假报道已经成为新闻界的一种公害。笔者近30年来,一直从事体育新闻报道工作,深感虚假报道对社会、对读者、对报业的危害。因此,深入分  相似文献   

11.
自新闻诞生之日起,新闻史上就没断了虚假新闻的踪影.(本文中的虚假新闻包含两个概念:完全没有事实依据的“虚假新闻”和部分失实的“失实报道”.)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起,新闻出版总署就不断发出文件,明令各新闻单位要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杜绝虚假新闻;1999年,新闻出版总署出台《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正式对虚假、失实报道提出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新闻出版总署日前印发《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要求新闻机构建立健全内部防范虚假新闻的管理制度、纠错和更正制度,完善虚假失实报道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严重虚假失实报道将责令新闻机构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在人们对假冒伪劣产品穷打未尽之时,"假氏"家族的又一成员"会计虚假"也成为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公害,一些不法分子借市场经济新体制尚未健全之机,为个人的"名利",欺上瞒下,造假用假,假票据、假帐、假报表、假审计报告、假验资鉴证等现象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4.
近日,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要求新闻机构建立健全内部防范虚假新闻的管理制度、纠错和更正制度,完善虚假失实报道的责任追究制度。《规定》分别从新闻记者采访的基本规范、新闻机构管理的基本职责、虚假报道的处理规则和法律责  相似文献   

15.
“杜绝虚假报道”活动开展以来,各新闻媒体高度重视。纷纷采取措施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毫无疑问,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作为评论来说。看起来与采访不沾边,不是虚假报道的源头,但是,不靠谱的评论同样是虚假报道的表现形式,其危害不可小视。所以,在杜绝虚假新闻、维护媒体公信力方面,新闻评论同样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新形势下杜绝虚假报道的必要性、当前虚假报道的主要表现形式、虚假报道屡禁不止的原因以及如何加以防范杜绝等方面,论述了加强新闻工作者队伍建设,更好地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新形势下杜绝虚假报道的必要性、当前虚假报道的主要表现形式、虚假报道屡禁不止的原因以及如何加以防范杜绝等方面,论述了加强新闻工作者队伍建设,更好地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虚假报道是新闻报道中屡禁不止的顽症,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软性虚假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所谓软性虚假,是相对于纯虚假报道而言的,是指作者以发表作品为目的,将生活中某些真实事件和虚假构思相拼接,故意淡化报道事件的虚实界限,造成一种模棱两可的境况,使受众对报道的事物产生错误的认可。软性虚假报道则往往是虚实相间,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核查起来比  相似文献   

19.
吴哲  张楠 《青年记者》2012,(8):34-35
近年来,新闻媒体不断发生虚假或失实的报道,从全国来看,虽系少数,但其影响恶劣,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文教、卫生等各个领域.这些虚假和失实的报道非但毫无新闻价值,还鱼目混珠,混淆视听,甚至造谣惑众,极大地破坏了党、政府和新闻媒体的威信.无论它是“蓄意造假”,还是“主观无意”,都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如不杜绝将会摧毁整个新闻行业的公信力,甚至严重危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要坚守新闻真实性的生命线,增强社会责任,杜绝虚假新闻,当好舆论阵地前沿的哨兵.  相似文献   

20.
信息窗     
新闻出版署发布《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据新闻出版报消息顺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阳前由新闻出版署发布执行。从此,对虚假、失实报道和纪实作品的处理有章可循。《处理办法》是根据《出版管理条例》的相关条款作出的,具体规定如下:一、报纸、期刊必须遵守新闻出版法规,刊载新闻报道和纪实作品必须真实、准确、公正。报刊不得刊载虚假、失实的报道和纪实作品。二、报纸、期刊因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和纪实作品一有关出版单位应当在其出版的报纸、期刊上进行公开更正,消除影响;致使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