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候变化可以通过影响植被物候来影响生态系统过程,但气候变化过程对区域尺度物候影响尚未达成共识,特别是地形起伏较大、生态系统多样性丰富度较高的区域.基于MODIS EVI数据,运用Savitzky-Golay(S-G)滤波、动态阈值、Anusplin插值、Theil-Sen斜率、Mann-Kendall检验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1—2019年的三江并流区植被物候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植被物候与气候要素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江并流区植被物候的生长季始期(SOS)主要集中在第80—140 d,生长季末期(EOS)集中在第290—330 d,生长季长度(LOS)介于180—240 d之间;整体上东北部高海拔区域生长季始期和末期早于西南河谷区域,河谷区域的生长季长度大于东北部高海拔区域.2001年以来呈现出生长季长度增加、生长季始期提前、生长季末期延迟的趋势.(2)植物生长季始期主要受降水和气温影响,温度对生长季始期的影响也表现为正相关.(3)生长季末期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东北部高海拔区域主要受到气温的正向影响,西南部河谷区域则主要受降水的负向影响.(4)生长...  相似文献   

2.
一、利用曲线统计图分析环境问题的原因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人类面临的几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即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 其中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在必修一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做过相应介绍, 但在必修一中侧重介绍的是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分别从全球气候变化对古代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近代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方面来介绍, 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原因尤其是对当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没有提及.  相似文献   

3.
根据赤峰地区1960-2005年的气温、降水和主要农作物产量资料,分析了赤峰地区46年来的气候变化趋势与作物产量的关系.结果显示:赤峰地区农作物生长季的平均气温1997年开始呈升温趋势,积温和无霜期均有明显增加趋势.生长季的平均气温、无霜期和降水量对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影响较大,水稻产量主要与生长季的平均气温有关.随着气候变暖,玉米和大豆的主要灾害是旱灾,水稻的主要灾害是生长季的低温.  相似文献   

4.
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旱现出明显变暖的趋势。气候变化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的问题正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全球变暖的真正危险不是温度上升儿度的问题,而是一旦突破全球系统动念平衡的临界,整个地球气候系统会运转失常,并将引起全球的状态改变,人类将无法生存。因此,探索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其产生的影响,使人类有意识地规划和控制各种影响环境和气候的活动,使之向有利于改善气候条件的方向发展,提高人类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概述当前人类面临着一系列重大而紧迫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其中“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是我们最为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从地球演化的角度看,地球上生命的诞生和人类的出现是地球演化中最为重大的事件,它改变了地球演也的进程。早在秦汉时期,随着以牧业为主体的原始农业转交为以农耕为主的农业,人类活动就开始影响到局地,乃至区域环境。18世纪,工业革命导致了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使得人类活动的影响扩大到全球尺度。然而,人类对其本身造成的环境影响,并成为地球演化中的第三促动因素的认识,却有一个相当的时间滞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国际社会都在探讨如何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在2009年哥本哈根的世界气候大会召开的前夕,爆发了部分科学家操纵科学数据的"气候门"事件.这给气候变化怀疑论者以可乘之机来反对气候谈判,也给IPCC评估报告的可信度带来了影响,并相继引发了"冰川门"和"亚马逊门"事件,最终这些事件没有改变气候变暖人为因素影响的科学事实,但是引起了科学界对科学研究态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2004年12月23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举办的科技奖励国际论坛上,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家秦大河研究员做了《全球气候与环境演变及对策》的专题演讲。秦院士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直致力于雪冰与气候环境变化研究。80年代到90年代,他参与国际南极科学考察研究,对深入理解南极冰雪特征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关系做出了贡献九十年代在中国西部逐步开展现代冰雪过程、大气降温作用的研究。秦院士是我国近代雪冰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地理研究的开拓者,近年正在主持中国气候环境演变科学报告和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等多项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存,但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比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生物多样性破坏。因此,人类应该减少人为的活动对气候影响,同时加大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寇王莹 《现代教学》2014,(7):110-111
2011年,我校成为了上海市首批“中英气候课堂项目”的参研学校。根据我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将该项目落实到了我校的拓展型课程“全球气候变化”的教学中,经过反复设计和实践,该课程基本上形成了包含5个模块的校本教学内容。我校在六年级开设“全球气候变化”的校本课程,希望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增加学生关于气候变化的知识,使学生在不同学科中学习到的环境知识与技能,在拓展课中得到整合和运用,以此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语言表达、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气候专题的环境教育是环境科学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也是环境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利用拓展课开展气候专题的环境教育?如何使学生对气候变化这一环境课题有更深更广的认识?如何启发学生反思行为,提高环保意识?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已经造成了全球不少地区的极端天气和气候。近年来,关于热浪、强降水、干旱和热带气旋等极端天气变化的证据,特别是将其归因于人类活动影响的证据越来越多。“气候变化关系到我们所有人,而教育是解决它的关键,共同努力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唯一途径。”这是欧盟对气候教育的认识,并在认可其重要性的基础上选择了“现在就行动”的欧盟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90年代,国际社会日益关注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并制订了一系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立法,尤以《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最为重要。为在环境领域树立良好的国际公民形象,澳大利亚积极参与保护全球气候环境的国际会议,并在所有的气候变化国际公约上正式签字。但由于受制于国内工业集团的压力,澳大利亚在减少温室气候排放而承担的国际义务方面常打折扣,这种做法不仅最终危害其自身经济健康,而且会影响它的对外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冬季低温、南方雪灾等灾害的出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再次将人们的关注聚焦在发展绿色经济上。以往人们较多关注环境生态指标在历史纵向维度的宏观变化趋势,而忽视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局部微小波动其实也蕴含着巨灾风险的可能。本文以碳汇模型为桥梁,阐述了绿色经济、气候变化与巨灾风险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绿色经济投入-产出模型;评估了发展绿色经济对于防范巨灾风险的效益。结果表明:发展绿色经济,增加植被碳汇,可降低气候变化的剧烈程度,增强巨灾风险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13.
星载微波辐射计计算植被光学厚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震  王磊 《鄂州大学学报》2006,13(3):3-7,19
大尺度的土壤水分变化监测对于建立全球的水循环模型意义重大,是实现气候变化预测和洪涝预警的基础。星载辐射计为实现大尺度土壤水分的监测提供了有效途径。由于地表植被对地表的上行微波辐射存在衰减作用,已有的反演算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地表植被信息辅助数据来计算地表植被层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参数就是植被光学厚度。该文基于地表微波辐射传输模型,分析微波极化差异指数(MPDI)与植被光学厚度的关系,结果表明6.9GHz通道MPDI与地表的植被覆盖度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该文建立了MPDI反演植被光学厚度的方法,并应用于土壤水分反演。实验中采用2004年AMSR/AMSR—E的亮温数据计算我国植被光学厚度并进行土壤水分反演,反演结果表明MPDI计算地表植被光学厚度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大会上,人口问题十分引人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口和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而人口和经济的发展,促使全球气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说明自然因素与人口、经济发展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气候文化建立在人类与气候长期形成的相互关系中,我国多源的气候文化对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本文从经济发展、政治进程、习俗文化三方面论述中国历史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文明的互动关系,从而得出结论,气候文化可以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进行传承和发展,并运用到治理气候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而建立人与气候之间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6.
赵守拙 《文教资料》2006,(28):110-111
[教材分析]凡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大问题的科学都是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新课程标准中增加的重要内容,现行的四版地理教材中,均将这一内容标准单独列为一节,并都编排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相关单元(或章)中。新课标特别强调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这部分内容是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的极好材料,只要教师组织得当,讲究方法,学生定会从中汲取终生受益的营养。[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了解不同时间尺度划分的三个气候阶段;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历史、趋势、原因及对策;了解全球变暖对人类的正、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日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全球的气候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的增加使得空气、水分、光照等因素均有所改变,从而改变了生物的生活环境。引导中学生去关心并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的影响,让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运用一项简单的实验技术,让学生探究随着环境变化叶片气孔作为生物指示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误区一:全球气候变化就是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动,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一般来说,其包括三个方面: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其中,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已经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备受关注.所以,全球气候变化不仅仅是气候变暖,但气候变暖无疑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显著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金煜 《宁夏教育》2010,(1):41-4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气候变率”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20.
辛明 《教师》2013,(30):128-128
早在1970年,科学家就已把气候变暖作为一个全球性环境问题提出来,1980年以来,随着对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问关系认识的深入,尤其是随着近百年来最热天气的出现,这一问题开始成为国际政治和外交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