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保持在沸点的液体能沸腾吗?五峰县升子坪中学杨小虎(443414)新教材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四章第五节内容中,有这样一道填空题:"液体沸腾的条件,一是,二是。"我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同学只会填达到沸点这个条件,对还需吸热这个条件忽视了。更正答案后,有学生提出了...  相似文献   

2.
关于液体的沸腾,初中《物理》做了详细的定性描述,高中《物理》(甲种本)则通过实验,定量地给出了液体沸腾的条件。不少教师感到初、高中课本对这一问题的表述梯度过大,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为此本文想就这个问题,做一些深入的讨论,供大家教学参考。一、沸腾条件的表述初中《物理》表述为:沸腾只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并指出: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即使是同一种液体,它的沸点也要随液面上的气压而改变。高中《物理》(甲种本)表述为:液体只有在它的饱和汽压等于外界压强时才能沸腾。那么,如何理解这两种表述间的联系呢? 实际上,它们是一致的,只是后一种表述更为  相似文献   

3.
初中物理汽化实验题可分为探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和观察水的沸腾特点这两个实验,是汽化内容教学的重点内容.这类实验题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给人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在近年来中考命题和单元测试中时常出现,下面精选部分试题加以分析:一、以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为背景的命题.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快慢这三个因素有关,当研究液体蒸发的快慢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可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八年级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是研究液体沸腾时的特征,但在具体实验中往往会出现理论与实验结果不符,或是实验现象不明显等情况,以至于影响学生对沸腾现象的理解。鉴于此,可对该实验作一些改进。  相似文献   

5.
初中《物理》第一册热学部分安排了一个学生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在这个实验中只要求学生观察沸腾现象和水沸腾时的温度情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既又增加较多器材,也不占用较多时间,对这个实验加以扩展,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液体沸腾知识的理解。以下介绍两个实例:  相似文献   

6.
初中物理是中学生初中学习阶段中重要的学习科目,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中考中,物理是重要的考试科目之一。影响中学生物理考试的因素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加强对中学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的研究,了解影响学生考试成败的重要因素,不仅可以提高物理教学效率和效果,还可以提高中学生物理考试的成功率。文章叙述了考试成败归因研究的重要性,还阐述了中学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特征以及初中生对物理考试成功的期望和情感反应特征。  相似文献   

7.
<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液体压强是极为重要的知识点,也是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在历届中考中,液体压强都在物理考题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也是学生较难解决的主要题型之一.液体压强主要涉及物理中的密度、压力、质量、体积等知识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对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极高的要求.而且,在初中物理液体压强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难题有待解决,只有物理教师采用适宜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液体压强知识.  相似文献   

8.
沸腾是汽化的一种方式.近年来,各地考试对沸腾的特征和条件的考查屡见不鲜,其中对沸腾条件的考查又是重点.一、液体沸腾的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与蒸发同属于汽化现象,但是,  相似文献   

9.
我省从1986年开始实行初中毕业会考,迄今已七年了。从历年抽样统计的成绩看(见下表),稳中有升。这说明:这几年会考试题从内容到形式比较稳定,广大师生比较适应,基本掌握了考试要求,能够行之有效地进行复习工作,教学质量也在逐年提高,这是应当充分肯定并继续发扬的。我省历年来都是把毕业会考和升学招生考试分开。据说今年要将这两种职能的考试合而为一次考试,这对今年初中物理的毕业总复习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现结合1993年初中毕业会考的特点,特提出初中物理毕业会考复习意见。初中毕业会考是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参照目标的阶段性水平考试,是以全省应届初中毕业生为对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进和深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逐步走向深入,它不仅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毕业和升学考试中也各有体现。研究各地近几年的考试题中,总结近年的考试新题型的一些变化趋势,我们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新的理解。下面我对现阶段初中物理学业考试和将来学业考试的发展方向以及命题的趋势谈谈我的个人看法,并就如何正确应对学业考试提几点复习建议。一、初中物理学业考试的方向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仍是中考的主要内容和考查重点。近年来的中考物理试题考查重点一直是初中物理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概  相似文献   

11.
“沸腾”一节教材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为了在“沸腾”教学中,能充分利用课本的具体素材,使学生在明确概念、掌握规律的同时培养能力,笔者精心设计了“沸腾”教学的教案,通过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甲、教案〔教学目的〕一、认识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明确沸点概念,掌握沸点与压强的关系,了解液体沸点常数表。二、明确沸腾与吸放热间的关系,了解汽化热概念。三、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以科学思维方法。〔教具〕  相似文献   

12.
对一道竞赛题的实验研究江苏省灌云县陡沟中学房立岗1996年“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竞赛”(初二组)试题中的第6题为:下列4个图中,大烧杯和小试管装的都是水,外界大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当给大烧杯里的水加热沸腾时,小试管中的水能沸腾的是本题是考查液体的汽化、...  相似文献   

13.
学业质量和学业水平考试,是新物理课程标准增添的两个重要内容。学业质量反映了学生在完成初中物理课程后应具有的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根据,对初中物理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深刻理解学业质量标准并进一步认识学业水平考试,无论是对教学设计还是评价要求,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初中毕业生的物理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初中毕业生在物理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根据《标准》要求,物理学科学业考试的考查内容包括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而科学探究考查的重点是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探究类试题就成为2004年课改试验区  相似文献   

15.
"大气的压强"是初中物理一节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对前面"压强"、"液体的压强"内容的延伸和深化,该节教材的编写突出了物理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王聪生  靖智慧 《物理教师》2006,27(12):10-11
在中等学校物理教材以及普通物理教材中,当谈到相变时,常将“当液体中气泡内的饱和蒸汽压等于外部大气压时,液体便会沸腾”(高等学校试用教材,《热学》,李椿、张立源、钱尚武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出版;《高级中学物理教材甲种本》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中等师范物理教材》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出版.)作为液体沸腾的条件,为什么液体在这一条件下会沸腾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讨论一下.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 43面安排了一个学生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器材和步骤略 ) .在这个实验中只要求学生观察沸腾现象和水沸腾时的温度情况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不需添加较多器材 ,也不需占用较多时间 ,还可以继续对这个实验加以扩展 ,从而加深学生对液体沸腾知识的理解 .一、验证液体沸腾时要吸热添加器材 一个小烧杯、一支温度计 .实验步骤  1.小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热水图 1( 9 0℃左右 ) ,按照图 1安装好实验器材 .2 .用酒精灯加热 ,当大烧杯中的水沸腾时 ,继续加热 .3.仔细观察、读出两支温度计的示数 .4.观察小烧杯中的水…  相似文献   

18.
初中物理第一册(人教版)《大气压的变化》一节中讲到:“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对于气压减小时液体沸点降低,课本上安排了一个用大注射器吸气使停止沸腾的水重新沸腾的演示实验,该实验也可以用引言中图0-3的方法做(用冷水浇瓶使热水沸腾)。但对气压增大时液体沸点升高,课本中没有安排演示实验,这大概是因为增压实验有危险性的原因吧。课本中举了高压锅的例子:“高压锅由于不漏气,锅内气压可以高于地面附近的大气压,水的沸点高于100℃。”对于这一点,学生总是心存疑虑。有的学生认为水的温度最高就是100℃,不…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1999年高中、中专招生统一考试物理试题,体现了我省“初中物理教学内容调整意见”的精神,符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特点,不失为一份较好的试题。但若从日趋发展、深化的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的要求分析,笔者认为至少在下列几方面还值得商榷。1.考查全面,重视基础,但层度不深试题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全面,覆盖面宽。一是从知识方面,按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材的编排,对力学、声学、光学、热学、电学等块块都进行了考查;两册初中物理教材中,除常识性了解的内容外,基本做到了章章涉及。二是从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20.
初三物理中“比热”这一概念是个教学难点。难就难在它比较抽象,要真正理解它,涉及到的其它物理量比较多,对初中学生来讲考虑问题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而它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成为历届升学考试题中失分率最高,拉开差距的难题。比如1993年上海市初中毕业、中等学校招生文化考试物理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液体吸收的热量跟液体的种类、液体的质量、液体的温度变化有关。在图1甲、乙所示的实验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