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洛阳八里台被盗的空心砖壁画是中国汉墓壁画的首次发现,亦是洛阳汉墓壁画的首次发现.洛阳汉墓壁画堪称20世纪的重大发现.八里台汉墓壁画被盗掘后,几经辗转,流失海外,最后被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整幅壁画呈梯形,画面高0.74米,长2.41米,砖厚0.14米,它是由4块空心砖合成.分别为左右各一块三角形砖,中间是方形砖,下由一长方形横额空心砖承托.其中这幅壁画右边绘人物10人,均宽衣博带,表情不一,有的持物顾盼,有的搭讪对语.左部绘14人,或拱手谒拜,或恭而舒袖,有的提剑执戟,有的下跪施礼.  相似文献   

2.
王蓓 《新闻爱好者》2010,(4):163-164
洛阳汉墓壁画,由于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表现技法受到美术史家的重视。洛阳汉墓壁画在继承和发展先秦绘画艺术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国南北文化的元素.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为研究汉代绘画、政治、经济、思想、社会风俗等内容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洛阳汉墓壁画不仅反映了当时绘画艺术的状况.而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意趣。  相似文献   

3.
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常见于秦汉以来古墓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及瓦当、铜镜等器物上。最初四神是区别方位、观测天体运行、表现天象的一种图画形式。因此又称做“四象”。后来随着人死后能够升天思想的流行,四神成为护送死者升天的神灵,所以又叫做“四灵兽”。魏晋以后,四神又往往用来表示祥瑞、驱邪厌胜,成为镇守四方的“守护神”。  相似文献   

4.
1连环画简述 连环画是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发展过程的绘画形式.世界上早期的连环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世纪埃及的《名王功迹》(雕刻)、《死者之书》(绘画).而我国的战国时代记载在铜器上的攻战事迹的铜器画可谓连环画之雏形.西汉以后的壁画使连环画形式得到发展.如洛阳汉墓壁画《二桃杀三士》已表现出完整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密县打虎亭汉墓发掘于1960年,属于东汉晚期的两座大型夫妻异穴墓葬。在这座东汉墓的壁画、砖画里,体现着东汉时期的贵族生活与民俗,成为旅游者最热衷的看点。  相似文献   

6.
<正>一、唐朝壁画中的屏风美人画的历史背景在讨论中国唐朝壁画屏风的"树下美人图"之前,先看看"树下人物"图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树下人物"图发展得非常早,例如在汉代的沂南汉墓中,就可看到这样类型的图像,表现类似于"树下人物"图的石刻。因此,在汉代的画像砖里,已经懂  相似文献   

7.
李琴 《中国博物馆》2010,(4):104-109
<正>2009年11月17日,河南博物院主展馆陈列展览提升工程完成改造。作为该工程中的重点项目,"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基本陈列是反映河南这一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心地域文明进程与重要文明成果的大型基本陈列。此陈列是在河南博物院原有基本陈列"河南古代文化之光"的基础上进行充实、提高与完善。这项提升工程架起了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使我们陈列工作的参与者在博物馆建设中学习博物馆。  相似文献   

8.
江华西佛桥,俗称七拱桥,位于县城沱江镇老城区之东南面的沱江上。沱江,即古萌渚水、大深水,长沙马王堆古汉墓出土的古地图上有载。横跨其上的西佛桥  相似文献   

9.
张大千是蜚声海内外的大画家,也是一位罕见的全能画家。他既善于工笔,亦长于写意;山水、人物、花鸟皆无所不能;最出名的几大题材如仕女、高士图、荷花等都自成一绝;晚年又独创了泼墨泼彩画法。仕女图是张大千的作品中自成一体、独具一格的重要部分,尤其是他自敦煌归来后的仕女画作品较之前风格大变,令人叫绝。一般认为,这与他在上世纪40年代初在敦煌、榆林石窟临摹壁画,前后积数年之功是分不开的。本文试从敦煌壁画中各种人物画——供养人像出发,从传承的角度探索张大千前后仕女画风格之变,与敦煌壁画中供养人像在审美、画法上的联系和渊源。  相似文献   

10.
壶是古代青铜酒具的一种,也是青铜礼器的重要种类之一,自商代就已有之,主要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曾有“清酒百壶”的记载,所指的便是这类器物。其造型多种多样,有方壶、扁壶、圆壶、瓠形壶等。出自于李家楼大墓的两件莲鹤方壶,其中一件通高117厘米(河南博物院藏),另一件通高125.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相似文献   

11.
刘鹏 《北京档案》2006,(11):42-43
十三陵是明代十三个皇帝的陵墓,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天寿山下,分布在40平方公里内.在宽阔的山间盆地中,分布着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照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共十三处,整个陵园围成一座天然的大庭院.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 tomb of Tutankhamen in the Valley of the Kings, Egypt, one of the major attractions of the World Heritage Site of Ancient Thebes and its Necropolis on the West Bank of modern day Luxor, is today a destination for mass tourism. Visitors to the tomb increase relative humidity, elevate carbon dioxide levels, and encourage natural ventilation which facilitates entry of dust into the tomb. These conditions negatively impact the wall paintings and remaining artifacts in the tomb and create an uncomfortable environment for visitors. The deposition of dust inside the tomb collects on uneven wall painting surfaces, obscures their legibility and necessitates cycles of cleaning, which in turn leads to further damage.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the tomb to counter the effects of visitors and mitigate dust entr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ollaborative project between 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GCI) and Egypt’s Ministry of Antiquities (MoA) to conserve the tomb. These included implementation of a filtered-air supply and exhaust ventilation system to stabilize the interior microclimate and reduce dust in order to improve visitor comfort and contribute to the long-term preservation of the tomb.  相似文献   

13.
十三陵水库位于京郊昌平区境内,因坐落在明十三陵附近而得名.水库大坝长627米,底宽179米,顶宽7.5米,坝底高程74米,坝顶高程103米,最大坝高29米.水库于1958年1月21日正式开工,40万劳动大军经过160个昼夜的艰苦奋战,于当年6月30日胜利竣工.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墓祭之俗起源于史前时期,盛行于殷商,西周时期逐渐少见。经过秦汉至隋唐的发展,于唐代前期,民间形成寒食扫墓习俗。宋代以后,墓祭则在清明节。墓祭是清明节中最具民族特色,最能牵动中国人的情感,也是最能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1939年,在日寇铁蹄肆虐祖国半壁河山的严峻形势下,从全民族团结抗日的大局出发,元太祖成吉思汗灵柩由内蒙伊克昭盟伊金霍洛启程,途径革命圣地延安,千里远移并奉安于甘肃榆中县兴隆山大佛殿。直至1949年夏,西移青海塔尔寺,历时10年之久。在此期间,形成了一批颇有史料价值的成陵档案。这批珍档,几经周折,现仍完好地保存于甘肃省档案馆。  相似文献   

16.
唐文宗大和二年的制科,因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举人刘(艹贲)的对策触犯宦官,最后被覆落而名闻朝野,成为唐代科举史上最为重要的一科。它是晚唐政治上矛盾与危机的交会点,不仅暴露出宦官专权的矛盾,而且还涉及到唐代文人与牛李党争的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一年制科举中的关键人物之一李郃的墓志于近年出土,不仅可以补史之阙,订史之误,更为重要的是对我们研究晚唐宦官专权与牛李党争的政局,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汉代较多墓葬砌建墓垣用于保护封土,并与丧葬需求相结合,衍生出一些其他功能和作用,内容与内涵也不断丰富。考古发现的汉代墓垣已有相当数量,地域上既有集中也有零星分布,有较多明显特征。汉墓的墓垣一般为1-2重,具体位置、平面形状存在不同,砌筑材料及砌建方式亦有差异,反映出相应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变化,折射出与墓葬及墓主等级相关的内容。汉墓的墓垣对于辨识原有封土的形状有重要作用,进而可探讨汉代墓葬封土的发展和变化。墓垣与墓地围墙存在差别,具体表现在面积、功用、配套设施及与封土距离远近等方面,文献关于汉墓围墙的记载较多,可能与围墙明显体现墓主身份等级有关,而墓垣相对低矮,较高等级墓葬极少使用是其少见于记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焦作白庄汉墓M51位于"山阳故城"东1.5公里处,是其附属墓葬。出土了完整的陶器组合,特别是彩绘三层二联仓陶仓楼,为联仓类型陶仓楼的断代提供了依据,亦为研究古代建筑史和建筑装饰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上海图书馆最近在抢救历史文献工作中新发现《元飏墓志》及《元飏妻王氏墓志》拓本。这二方北魏墓志精品的拓本今日已属万金难求的珍本,就碑帖的文物价值而言,是仅次于孤本的。据民国出版的郭玉堂《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载,这二方北魏墓志出土于洛阳城北的张羊村西北,姚凹村东。与墓志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些陶器,但无人出价收购,远不及二方  相似文献   

20.
<正>2007年10月,山东省东平县城区内商城建筑工地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汉代壁画墓,山东省文物局立即组织有关专家赶赴现场会同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组织抢救。在发掘的过程中,发现墓葬中的壁画非常精美,色彩鲜艳,具有非常重要的保存价值,遂上报山东省文物局,文物局立即责成山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省博")成立了东平壁画保护小组。鉴于早期彩色壁画对保存环境要求极为苛刻,必须置于恒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