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本思想反对社会价值和传统对人性的束缚和限制,强调个体尊严、价值的重要性。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通过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全景式的描述和分析,客观立体地展示了中国人性格中圆熟、保守等特性,传达了林语堂对人性的关注、对反叛思想的推崇,渗透了人本主义理想。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是中西方交流中最出色的文化大使之一,他终身致力于中华文化的转播,对西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辉煌的北京》是林语堂唯一的一部地方史著作,生动而具象地传达了北京深厚的文化精神,是文本传播文化的成功典范。本文从林语堂的文化哲学思想出发,分析《辉煌的北京》中的文化表达语汇。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中国社会里,林语堂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化巨匠。他著述的众多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人文领域内各学科的研究。但鲜为人知的是,林语堂的作品亦充满着对科学的深厚情感。本文分别从形成背景、具体表现、批判性继承这几个方面出发,对林语堂作品所蕴含的科学精神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4.
《京华烟云》创作于1938年,是林语堂的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不仅为我们描绘了近代中国的风貌,而且为我们刻画了在近代中国历史风云变幻中的男男女女们。其中对于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显得尤为生动形象,在这众多的女性人物形象中,他对于姚家二小姐姚木兰的形象刻画,更是细致入微。本文试图从姚木兰这一形象入手,从而深入细致地分析林语堂先生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5.
正林语堂是20世纪30至40年代著名的国学大家和翻译家,不仅在中国文坛占一席之地,也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做出了巨大贡献。1939年,林语堂的《京华烟云》问世,1975年,他凭借该作品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京华烟云》描写了从1900到1938年抗日战争前夕的中国,分为《道家女儿》《庭院悲剧》和《秋季歌声》三部  相似文献   

6.
赵凤玲 《文化学刊》2012,(3):164-168
什么是"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失语症"为什么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泛滥?文化和国家实力到底有什么关系?对于这些问题,学术界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本文论述了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失语"的过程,认为文化失语与国家强大与否、国力强盛与否有着极大的关系。"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提出,正是中国经济强大、大国崛起过程中的文化反思,是探寻中国文化话语权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7.
徐强 《文化学刊》2012,(6):49-56
史华慈作为一个人文主义思想家,终其一生都对人性的奥秘、人的吊诡性存在、人的有限的自由以及人的复杂性的意识活动充满关切。正是基于这种关切他对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看法,一方面他持"弱势的、谦虚的文化整体观",不满于对不同文化作出诸如"x文化"、"y文化"的僵化、粗暴论断;另一方面提出"文化导向"说,反对文化人类学的"文化结构"或"文化蓝图"说,主张人既会被文化所限定,同时又有有限的自由,促进文化导向的丰富和拓展。在比较文化思想上,他认为古今中外的人分享了某些共同的关切,文化是围绕这些关切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对话,因而具有比较和沟通的可能。通过这种比较,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丰富我们共同的经验,增加人类应对当今一些挑战时的选择余地。因此,真正的文化比较应该深入到问题意识的层面,以韦伯式理解走入人类经验之海。以这样的文化观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史华慈展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独特面貌,对于我们反思传统,寻求其当代价值极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著名思想先驱严复是西学巨擘,其思想与中国传统有十分重要的联系。面对民族危局,严复一面选择性吸收介绍西学,一面对中国传统进行批判、反思,并在中西对比中,开拓了中国传统的现代意义,形成了初步的中国传统观。他对中国传统的认识过程在20世纪的中国思想界具有代表性,对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里,发展、推进中国传统亦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林语堂的"立人"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立人"是中国现代思想启蒙者的共同话题.林语堂的"立人"思想经历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途径,从早年的"重塑国民性"出发,经过"个人主义",再到发现"完美人性",他自始至终关注着人性的自由发展,塑造着人文主义者心目中的"新人"形象.林语堂的"立人"思想,与鲁迅等人的人学理念一起构成了"五四"启蒙话语的丰富性与整体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涵溶性、多元性和整合性。中国知识分子浸渍在这种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文化氛围中,其血液里、骨髓里都渗透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就是到了近现代,即使是出洋留学、受到西方文化冲击者,如严复、梁启超、李叔同、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等,又有谁能超脱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 到底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机制?要想从文化人格学角度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特点,似乎应从哲学层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