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突发奇想,如果说原子的结构颇似太阳系,那我们居住的太阳系相对于某一种生物来说是不是也相当于原子?我们银河系在他们眼中是一个大分子,或许我们所谓的无边无际的宇宙,只是他们实验室中培养的一块极其普遍的物质,也许我们就是生活在某种生物身上,或许就是他们身上的“细菌”(不过小得多)。如果真是这样,  相似文献   

2.
在显微镜下,一滴池塘水就是一个生命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活跃着各种微生物,如:细菌、变形虫等。或许你还会在其中看到一种美丽的、半透明的生物——团藻。团藻虽然只有3毫米长,却也是由多细胞组成的壳状生物。组成团藻的每个细胞都带有一条不断抖动的“小尾巴”,这些小尾巴能  相似文献   

3.
将来当你在丛林探测时,也许正有一群神秘的家伙在时刻监视着你。它们就是由德国马格德堡-施腾达尔大学设计开发的新型消防机器人甲虫“奥勒”。此机器甲虫可以用来监管森林,尽早发现丛林火险。  相似文献   

4.
<正>蜘蛛丝的方向性集水效应在动植物界中,很多生物表面都拥有与众不同的微米和纳米级结构特征,这些结构赋予生物表面控制与水相互作用和润湿性的能力。沙漠甲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它们利用背部亲水区和疏水区组成的微  相似文献   

5.
我爱垃圾     
非洲的一组科研工作者报告说,在一块大象粪便上曾出现过一万六千只甲虫,科学家们两小时后回到原地,发现这块粪便已经消失了.清扫工就是那些小甲虫,它们把粪便搬到自己的住处,并以此为生.……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许多发明都得益于大自然的启示,如今的仿生学就是借助于研究大自然生物系统的特异功能来改进工程技术系统的科学。美国军事专家研制出的世界上最先进的二元化学武器,就是受气步甲虫的启发而获得成功的普通的化学毒剂装在炮弹内不仅腐蚀弹体,而且自身也会变质,因此平时贮存这种毒剂弹对自己的军队也是极不安全的。为了攻破这一难题,各国科学家争先恐后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均一筹莫展。美国军事科学家一次在南美洲森林里偶然发现有一种气步甲虫,约1厘米大小,当它遇到敌害进行自卫时,立即喷射出一股股液体“炮弹”,喷出时不仅有恶…  相似文献   

7.
《发明与创新》2014,(1):34-34
在2013国际活机器展上,科学家们研制的各类机器人纷纷亮相。它们形态各异,功能强大。通过让这些机器人复制生物功能,科学家能够进一步了解大自然中的生物。或许有一天,当机器人的生物功能接近人类,人们的生活格局将被改写。  相似文献   

8.
如果你实在买不起宝马,奔驰之类的豪华车,或许买一辆这些厂商制造的自行车会是个很好的主意。当然,这些大牌厂商生产的自行车无论从外观以及配置上都有些卖弄的成分,是在炫耀他们出色的工业设计还是在向世人证明,这些整天设计“大块头”汽车的家伙们同样可以造出如此精巧的自行车?管他呢,反正我知道,这些外表光鲜的自行车配置也同样出色,只是售价上也遗传了它们制造者的臭毛病,动辄几万人民币的售价或许能够让你清醒地认识到,买一辆奥拓还是比较实在的。但对于一些追求生活品质的人来说,花大价钱买一辆奔驰或者悍马的自行车本身就是一件让人感到兴奋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在庞大的甲虫家族中,圣甲虫生就一副贵族的仪表。它们头戴角状头盔,身穿闪闪发光的铠甲,颜色是金色、翠绿色或深蓝色的。古代的埃及人就十分崇拜圣甲虫,所以,当号称法老的国王去世时,他们就把法老的心脏从尸体中取出,把一只神圣的圣甲虫石像安放到心脏的位置上。可是事实上,这些有着如此高贵仪表和浪漫名字的圣甲虫,就是我们平日里所说的蜣螂。它们的神通之处正如俗名所称的那样,在于它们情愿并高兴在粪便中谋生活。  相似文献   

10.
<正>逃生是动物的一种防御策略,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动物们进化出了五花八门的逃生技巧。"炸药工厂"随身带投弹手甲虫看起来娇小可爱,没有多大威胁性,但是当感到危险时,它喷出的几乎就是100℃的开水,每回喷射时可释放70次。这滚烫的刺激性液体会在瞬间干扰敌手,从而为投弹手甲虫获得宝贵的逃跑时间。投弹手甲虫是在其分泌腺中调制这100℃的防身喷雾的,那  相似文献   

11.
外来物种、转基因生物、克隆生物、人造生命——这些威名赫赫的生物还有一个共同的大名,就是非原自然生物。非原自然生物基本上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人类创造的非原自然生物一开始都是迈着“天使”的脚步莅临人世的,这些饱含人类期望的“天使”后来的表现大都差强人意,有的品种甚至走向人类原本期望的反面。那它们究竟是“天使”,还是“恶魔”?  相似文献   

12.
《发明与创新》2010,(2):51-51
日前,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开发人员对“机械甲虫”的测试取得了成功。 公布的视频显示,一名男子通过笔记本电脑,遥控甲虫在房间到处“飞行”。它一度被拴在透明塑料板上,微小的肢体随操作人员的操纵杆不断颤动。  相似文献   

13.
正“刷脸”时代方兴未艾,科学家们又相继研发出一系列识别身份的“黑科技”,并有望成为生物识别领域的一匹匹“黑马”,迅速走进人们的生活。走“两步”就知道你是谁在我国,有一句俗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比喻评判一个人的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的行动。这里的“遛遛”就是慢慢  相似文献   

14.
在深邃的海底,生活着许多我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生物。但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研究深海生物的科学家们,那就是,在距离水面近千米,阳光根本到达不了的海底,哪里来的那么多食物供给这些生命维持生存呢?科学家们近来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种在水层中漂浮的“鼻涕泡”一样的黏液体上面。这种令人恶心的“鼻涕泡”是一种像蝌蚪一样的小动物建造出来的,上面黏附着很多食物颗粒。这种小动物可以编织出一张直径约为1米的黏液球,它们自己栖息在黏液球的中间,并且利用黏液球从海水中过滤出可供它们食用的细碎食物。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较大的食物颗粒就…  相似文献   

15.
<正>1735年,瑞典分类学家卡尔·冯·林奈在他的著作《自然系统》中,记载了一种像笔涂鸦在岩石一样的奇特生物化石,并将其命名为“Graptolithus”,也就是笔石。那时的林奈或许从没想过,有一天,这个小小的远古生命在后来不仅能成为古生物学家划分地质时间的“游标卡尺”,也能成为油气勘探的“指南针”“大功臣”,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勘探开发新型能源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给细胞编程     
唐承革 《百科知识》2007,(8X):12-14
今天,人们已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如果世界上的计算机都停止工作,整个世界会变成死水一潭。因此,更新换代最快的高科技产品就是计算机。目前所用的计算机都是用芯片等材料组装的“死”机器。现在,科学家们已经不满足于制造这种“死”计算机了,他们将研究方向转向活的生物,生物工程师们企图通过对细胞的编程,使细胞变成有生命的计算机,开发出一种“活”的计算机。  相似文献   

17.
“我只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教授”,上海大学化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严六明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前多有犹豫,“但后来考虑到大学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我们这些普通教授,本科生、研究生平时面对的也都是这些普通教授.能够让他们了解教授们的工作、生活以及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看法,或许对他们会有所帮助.”基于这样的考虑,他最终决定分享自己在学习、科研和教学方面的心得.  相似文献   

18.
《科技新时代》2009,(3):34-34
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的一个实验室里,到处摆满了蠕动的幼虫、蛹和甲虫。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所有这些虫子其实都是一种——亚洲天牛。研究人员之所以对这种甲虫情有独钟,是因为这种甲虫的胃里也许含有能将木头变成乙醇的关键物质。  相似文献   

19.
回顾历史长河,我们总能发现人们特别善于发明创造的年代和地方。据专家们所说,大量不同见解的存在,一个欢迎改革的环境,问题急需解决的迫切性,这些因素都刺激了创新时期的到来。比如在美国,或许就是历史的残酷事实使得美国人特别善于接受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0.
喜欢看动画片的朋友都会记得下面的场面,片中的角色(或许不止一个)在某地于某时迈进一个闪着光芒的门,瞬刻,他迈出了一个同样闪着光芒的门(或许就是头一个门的另一面),到达了处于不同时间的不同地点。 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时间隧道”。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那就是,时间隧道是联系任何不同时间与空间的通道。我们可以把这当作时间隧道的定义。 时间隧道为作家和编导们提供了丰富广阔的空间,于是,通过时间隧道,角色们就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地联系、往来、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