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费耶阿本德哲学的批判精神来源于三个方面1.哲学、科学哲学的批判传统;2.科学家的批判精神;3.对白人、非白人的生活方式的比较与反思。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科学与艺术的集合体,科学是探究教育真谛的准则,艺术则是追求教育之美的理想。科学需要理性,艺术离不开批判。理性的思考和积极的批判,其目的不是为了反叛,而是为了少走弯路。对公开课的思考和批判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科学与艺术的集合体,科学是探究教育真谛的准则,艺术则是追求教育之美的理想。科学需要理性,艺术离不开批判。理性的思考和积极的批判,其目的不是为了反叛,而是为了少走弯路。对公开课的思考和批判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4.
<正>顾润生:“涵育新时代青年‘科学家精神’的学习共同体实践”项目的背景和内涵分别是什么?陈国良: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文件指出:“科学家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有真、善、美的追求和严谨的学风,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要多措并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并重点阐述了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强调“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科学家的优势不仅靠努力,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相似文献   

5.
科学和精神是一对孪生姐妹。科学是发现,精神就是发展;科学是发现真理,精神就是传播真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这些为人熟知的词汇,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时代风貌。国家要有国家精神,企业要有企业精神,科学家要有科学精神,甚或我们每个人要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发展的支柱、腾飞的动力和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6.
科学和精神是一对孪生姐妹。科学是发现,精神就是发展;科学是发现真理,精神就是传播真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这些为人熟知的词汇,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时代风貌。国家要有国家精神,企业要有企业精神,科学家要有科学精神,甚或我们每个人要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发展的支柱、腾飞的动力和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7.
要进行科学探究,最重要的是掌握科学的 方法论,即提出问题--科学家工作的起点; 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获取科学事实和验证 假说的手段;掌握科学思维--科学家成功的 保证;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审视科学--科学家 对美感的追求。对周围事物有兴趣,都要问为 什么,这是科学家的素质。好问、好动是与生 俱来的特征、天性。父母、教师不恰当的教 育,会扼杀探究及研究的天性。要鼓励孩子们 去幻想,去热爱自然、利用自然、改善自然。  相似文献   

8.
设计与景观——浅议艺术设计与当代景观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设计是蕴涵着文化创造特征的设计活动,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学科。它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和人类学理念,这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体现的很明确。景观是离不开设计的,景观首先要遵循严格的、科学的、艺术的设计理念。作为一个优秀的景观规划师,首先是一个在深层次把握设计理念,从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科学与艺术的多元思想(M)上实现规划设计的人才。  相似文献   

9.
六十多年前,鲁迅先生曾谆谆告诫文学青年要读一点理工农医书。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许多世界一流的大科学家不约而同地都在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世界一流的大学几乎无例外地都在强调艺术素养,呼唤人文精神。这件事,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长思之。   李政道说:“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谁也离不开谁。”钱学森说:“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事实上,在堪称科学界泰斗的人物中,酷爱艺术而且造诣很高者举不胜举。爱因斯坦几乎天天拉小提琴,而经常和他一起演奏贝多…  相似文献   

10.
科学精神,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儿童学习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内涵与表现进行了明确界定,主要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具体内容,充分挖掘数学本身和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培养要素和契机,及时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等能力和意识...  相似文献   

11.
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五项核心素养中,《逻辑与思维》教材的编写聚焦科学精神的培育。培育科学精神离不开科学思维。学会科学思维,就是要在掌握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学会在实践中应对复杂局面,创新性地解决复杂问题。教材在阐述科学思维条件的基础上揭示了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在辨析常见逻辑错误的基础上解说了逻辑思维的要义;在批判形而上学思维的基础上阐述了辩证思维的精髓;在实践需要的基础上介绍了创新思维的主要方法。教材体现了课程标准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等要求,旨在引导中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思维认识世界、探索世界,以科学精神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2.
科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精神则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精神包括理性求知精神、实证求真精神、质疑批判精神、开拓创新精神.^[1]其中批判和实证是科学精神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学生比较缺少的.为此我们在初中物理学科中,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建构了“批判与实证”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阿伽西主张科学是现代文化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批判地继承了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提出了既反对科学主义,又反对相对主义的多元论的批判理性主义。多元论以批判理性精神重视审度科学及科学的文化价值,提倡科学无需畏惧形而上学,试图通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对话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并促进科学文化的进步。但多元论无法确定符合当前需要的答案标准,又容易走向文化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各个领域的批判与解构。去中心化、反人类中心主义、多元化、不确定性、非理性等后现代主义思潮观念对科学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反思与批判精神、非理性因素、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教学模式多元论等问题的重视,并将这些观念运用到科学课程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15.
罗丹,著名的法国雕塑家。有人说:"罗丹一生攀登,并登上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高峰。"虽然拥有如此高的评价,但是这位大师的艺术道路却不是一帆风顺。他始终处在丑与美的边缘,在外界批判与赞美声中找寻艺术的道路,最后通过自己的精神与作品给艺术增添了一层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在诗歌被冷落的时代,郭曰方的科学诗却异军突起,影响广泛,尤其是在青年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郭曰方在诗歌创作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既是他几十年在科学艺术园地耕耘的收获,也是他多年来探索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重大突破。他的诗作紧扣时代脉搏,弘扬时代旋律,讴歌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刻画科学家的光辉形象,颂扬科学家的高尚品格,揭示科学家的内心世界,展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的科学文艺佳作。《共和国科学家颂》由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是国内首部以诗歌形式集中歌颂科学家的作品。全书以歌颂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为主旨,积极传播热爱祖国、崇尚科学、献身科学的思想,在价值多元的当今社会,体现了强有力的导向作用。2008年11月,该书入围中国科协组织评选的建国以来"10部最受公众喜爱的科普作品",2008年12月又获中国出版奖最高奖之一——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提名。《共和国科学家颂》收录了郭曰方近年创作的100首诗歌。这些诗歌艺术地再现了我国一大批著名科学家的精彩人生,饱含激情地描绘了李四光、茅以升、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童第周、陈景润、袁隆平、吴文俊、王选、钟南山等100位著名科学家走过的人生道路和坎坷...  相似文献   

17.
王ping 《山东教育》2000,(14):21-22,41
猜想与反驳”教学模式可适应于中学物理新授课中有关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理科课堂教学中的概念、规律教学。一、理论依据1玻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卡尔·玻普尔认为,科学的精神是批判,也即不断推翻旧理论、不断作出新发现。科学发现是不断提出猜想与假说,这些猜想、假说又要不断遭到批判,即被“证伪”的过程。好的假说经受住被反驳批判的检验,即被确认为科学理论,尽管它将来最终还可能会被证伪。不合理的假说被证伪而淘汰。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猜想—反驳”方法论及其四段图式:“问题—尝试…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被细化为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三个要点。这三个要点有一定的梯度,理性思维是基础,批判质疑要基于理性思维,勇于探究是科学精神的最高阶表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寻求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是培植科学精神的重中之重。其中,理性思想的重点包括:崇尚真知,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界定科学的误用、滥用、恶用概念以及科学家为之应该担责和不该担责两种对立观点及其理由的基础上,认为不应该迫使科学家为(他人对)科学的不良使用承担直接责任,但是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必须要有责任意识,要有自律精神,必须有所作为。科学共同体则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性,或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或制定相关的条令,对科学研究加以规范或约束。最后就解决科学的误用、滥用、恶用之道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家的行为与科学的精神气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发展带来了科学家行为模式的变化,科学家的行为更加需要有准则,这种准则就是“科学的精神气质”。 一、科学家行为模式的变化 如果从科学家的行为模式这一角度去看,科学的发展历史有二个大的阶段。 人类的最初的“科学活动”是一种自发的自由活动,当时还没有产生科学家这种社会角色。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人们都有求知的欲望和探究事物理性的好奇心,因此在有闲暇的时间以后,数学、艺术和技艺也就产生了。因此,可以说,人类最初的这种活动是一种无约束的,它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