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虚假的信息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谣言止于真相,当真相披露出来之后,谣言便会不攻自破,这需要作为权威信息来源的政府部门、公共机构和媒体要能在尽快的时间内披露事实真相。同时谣言还止于“智者”,作为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我们要做到在谣言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仅要不造谣,更要不信谣、不传谣。最后,谣言止于监督,要给予网络以适当的监督,使网络成为文明、理性、健康、自由的意见表达平台。  相似文献   

2.
网络谣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不时现身,却终究逃不脱灰飞烟灭的下场。文章从谣言止于真相、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正道几个方面,分析了谣言破灭的因由,以期对遏制谣言、消除谣言负面影响等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河北教育》2009,(5):11-11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网络文明教育,从源头上遏制中小学生进入社会营业性网吧,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平山县在全县中小学开展“远离网吧、戒除网瘾”教育活动。此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有:争做“网络文明使者”。各校每周安排一次“远离网吧、戒除网瘾”的网络道德专题教育课,教育青少年学生认识到进入社会营业性网吧对自身健康成长的危害性,使学生能够自觉远离网吧,争做“网络文明使者”;建设校园“绿色网络”.各校棉照“寺刍利擗害、  相似文献   

4.
谣言危害巨大,传播网络化使之无时无处不在,防治谣言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谣言止于智者",防治谣言的根本途径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公众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5.
网瘾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青少年染上网瘾有诸多原因。家庭教育的偏颇和缺失,学校教育的枯燥、乏味,青少年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网络本身的因素是四大主要原因。为避免青少年上网成瘾或戒除网瘾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家长要彻底改变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学校要加快改革应试教育,国家要加大管理网吧的力度,网络游戏企业应加强行业自律,开发益智类游戏,让好游戏占领青少年"头脑"。  相似文献   

6.
<正>世上本没有末日,传谣的人多了,也便成了末日。——题记在这个喧嚣纷乱的尘世中,在这个争名夺利的名利场上,我们常常因无知而被谣言的乌云蒙蔽了双眼。谣言止于智者。我们要提高辨别意识,善于开动脑筋,坚决对谣言说"不"。我们要有一双明辨真伪的眼,不信谣言。古有"三人成虎"的故事,今有谣言、代购和鸡汤的"微信三宝"。由此可见,谣言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它是真相面前的轻纱,永远迷惑着我们的双眼。世界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网络作为双刃剑,在带给人们知识、智慧、技能、娱乐的同时.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络诈骗、网络谣言等诸多负面信息也带给了人们,尤其是给青少年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刺激、腐蚀、伤害,甚至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具有其鲜明的特殊性.家庭、学校和社会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分析其心理、行为的规律和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和矫治对策,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邪教不仅危害社会秩序,而且侵犯公民自由,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同邪教进行坚决的斗争,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一项非常紧迫和艰巨的任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旦被邪教思想所蒙蔽,就会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受到危害,更严重的是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要在青少年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强抵御邪教腐蚀能力;加强心理教育,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加强科学知识教育,抵制邪教思想侵蚀;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加强反邪教譬示教育,树立对邪教的防范观念等.让青少年远离邪教.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网络谣言泛滥,很大程度上是受众在现实矛盾中滋生的情绪和心理的反映。网络谣言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针对这一现象,找出网络谣言形成的原因,对网络传播的主体和受众进行规范和教育引导,并且政府和有关媒介也要负起管制和监督的责任,以健全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完善网络谣言管理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网上交往轻松、自由,能够促进心理健康,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交往模式,但无法实现传统交往的功能,不利于青少年责任意识、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要合理使用网上交往,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和网络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11.
沈旭升 《时代教育》2012,(20):43+51
今天当我们步入网络社会,发现青年与网络之间存在众多的契合点,正是这些契合点使青年对互联网"一网情深"。在网络千姿百态的影响下,虽然向社会展示了其众多绚丽之处,也令人倍感惊喜;但不少青少年网民的失色表现却无论如何不能给社会增辉,不能让人高枕无忧。网络有助于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开拓青少年全球视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但是网络的负面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网络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相似文献   

12.
关爱留守青少年公益创业项目是由赤峰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青之翼"志愿服务团队发起,面向赤峰地区留守青少年的公益创业项目。它旨在解决留守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健康、心理情感等诸多方面问题,并辅导留守青少年的课业,帮助其积极向上,健康的成长,远离违法乱纪等不良行为,开发青少年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父母不在身边的生活。同时,也会呼吁社会人士对留守青少年的帮助,也会将社会上募捐来的物资(爱心包裹,生活必需品,教育物资等),进行合理分配。本次志愿服务活动在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镇河南社区举行,在此地区大多都是留守儿童,教育落后,地区贫困,在此地区开展志愿服务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公平。通过网络、传单等媒介对社会进行呼吁。对留守青少年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探析留守青少年面临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不仅对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容易给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网络暴力直接拷问着公众的媒介素养,全民化的媒介素养教育亟待实施。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民的数量急剧增加,同时"网络社会"中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网络技术从空间和事件两个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交际方式,人在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中来回切换和过渡导致网络谣言逐渐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网络谣言的存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主要对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和危害、我国现阶段在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治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网络谣言蔚然成风,特别是"秦火火事件",可以说将网络谣言发展到了一个高峰。目前,网络谣言的传播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特征,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通过对其动因的探究,初步总结出防控网络谣言是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体层面共同努力,在自由表达权利与建立维护网络环境之间找到平衡点。  相似文献   

16.
网络让人们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了解真相,但是,同时也让各种谣言滋生、传播。惊闻安徽女青年"离奇"死亡的谣言引发了一场群体性事件;"千万别吃橘子,有蛆虫"的谣言让全国的柑橘滞销;美联社账户被黑客盗用并发布"白宫被炸,奥巴马受  相似文献   

17.
"网络性爱"具有虚拟化、简单化、多样化、随意化和现实化等特征.青少年学生进行"网络性爱"的主要原因是由其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的.青少年学生"网络性爱"交流弊大于利,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加强教育,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8.
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存在缺失,导致当代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使青少年能健康成长,"教育"必须挑起这一沉重的担子,而思想品德老师更是责无旁贷,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资源,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善于交往,做时代的先驱,立志成才,奉献祖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相似文献   

19.
吴巧慧 《中国德育》2014,(22):24-26
正从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法治社会"的命题到十八届四中全会,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目前已经进入一个以和谐社会为基本特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新阶段。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公民法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全社会的共识,要让青少年敬畏法律、尊重法律、自觉遵守法律,学会运用法律处理事务,养成法治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教育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是一种新兴媒体,它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使人类社会迈向了网络时代。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而网络是未来世界的最主要的呈现方式,网络要伴随青少年成长,因而青少年的成长将会打上网络的烙印。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本文主要就青少年网络成瘾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重点提出了应从国家和社会、家庭、学校以及青少年自身等方面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教育对策,以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