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俊 《现代语文》2005,(3):32-32
“狼烟即烽火,古代烽火台上烧狼粪以报警,故名。”狼烟即烽火,这没错,但动物园里的人则认为,狼粪同狗粪相比并无什么特殊处。主要问题是,不可能收集到那么多狼粪。  相似文献   

2.
烽火报警 早在2700多年前的我国西周时期,为了防备西边部落的侵扰,在镐京城附近的骊山一带修筑了许多烽火台.如果发现西边部落来进攻,晚上就在烽火台上烧起大火,白天就在烽火台上燃烧狼粪使它冒烟,以此发出警报.相邻烽火台上的士兵见此情景,也跟着燃起大火或"狼烟".这样,远方的诸侯就知道镐京城告急,天子有难,赶紧带领军队前来救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是这样发生的.因此,我国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光来传递信息的国家.  相似文献   

3.
“烽火戏诸侯,倾国得一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狼烟四起”。典故、诗文、词语中的这些“烽火”“狼烟”到底如何解释呢?翻开各种语文工具书,几乎不约而同地解释为:“烽烟”就是“狼烟”,狼烟就是边疆烧狼粪以报警之烟。查《辞海》“狼烟”的解释是“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言,狼粪烟直,烽火用之”。《中国古代史演义》中也有一段关于狼烟的描述“那烽燧是用狼粪作燃料,在山顶上筑成高高的圆柱模样  相似文献   

4.
<正>公元前144年6月的一天,驻守雁门关的士兵看到了奔驰而来的匈奴骑兵。负责通讯的信息传递长官,也就是烽燧长大喊一声,命令士兵点起了狼烟。如果你手头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它会告诉你"狼烟"是什么。词典对"狼烟"是这样解释的:"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升起的烟。"唐朝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也说:"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不过一位名叫威廉·林赛的美国学者,却对"狼粪说"提出了质疑。他怀疑的依据是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供给和需求。  相似文献   

5.
小时候读过一则寓言 ,讲的是一个孩子在山坡上放羊 ,有一天 ,他向村里大喊 :“狼来了!”村人赶来相救 ,却不见狼的影子 ,便扫兴而归。过些日子 ,狼果真来了 ,孩子忙向村人呼救 ,村人不愿前往 ,这个孩子被狼吃了。上了中学 ,我又读过一则历史故事 ,讲的是周幽王为宠幸褒姒 ,博其一笑 ,便令人在烽火台上点起烽火 ,各路诸侯迅速赶来相救 ,却见周幽王和褒姒正在取乐嬉笑。后来 ,申侯联合曾、犬戎等攻周 ,幽王令人大举烽火 ,诸侯不愿相救 ,幽王便被杀于骊山之下。寓言和故事给了我一个深刻的启示 :做人应该诚实。诚实 ,简言之 ,就是以真挚诚恳的…  相似文献   

6.
风雨骊山     
骊山位于陕西西安临潼县城南,属秦岭的一个支脉。山上松柏长青,郁郁葱葱,远看形似一匹青色的丽马,故名“骊山。”每当夕阳西下,骊山辉映在金色的晚霞之中,景色格外绮丽,有“骊山晚照”之美誉。骊山是座历史名山。骊山西秀岭最高峰,相传是西周周幽王为博取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地方。烽火是古代的一种报警设施。即在山上筑起烽火台,用畜粪烧烟,或举火告急。周幽王为逗褒姒一笑,于是命人燃起骊山的烽火。各路诸侯见烽火起,以为王都有事,驰兵前来待命,可是什么情况也没有,褒姒站在高处看到这种情景不禁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说:“王后一笑,百媚…  相似文献   

7.
<正>狼烟直上"烽火"是统名,分指烟及火。《墨子·号令篇》:"昼则举烽,夜则举火。"唐兵部《烽式》载:"每岁秋前,别采艾蒿、茎叶、苇条、草节,皆要相杂,为放烟之薪。"这是"狼烟"的主要材料,当然也可以加点狼粪调味。之所以叫狼烟,是因为唐末突厥(jué)、鲜卑这些民族崇拜狼,唐朝统治者也把他们比作狼,狼烟的意思就是狼来了。"狼烟"这个词唐末才在文献里出现。段成式说:"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戚  相似文献   

8.
最早的通信方式——烽火狼烟在烽火台上点起狼烟传送消息是最早的通信方式。起初,它只是起传递信号的作用,比如外敌入侵时,边境的士兵在烽火台点起狼烟,远方的诸侯国看见狼烟,就会赶来帮助抵御外敌。发展到后来,狼烟和烽火经常用来比喻战争。烽火狼烟这个成语指的就是战争。  相似文献   

9.
烽火台也叫烽燧,是古代军事观察、通讯的前沿哨所,大部分建在高山顶或川地转折处。古代凡边睡、要隘、道路等处,均设置烽燧,屯兵戍守并传递军情,形成独立而又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如有敌情,夜间放火叫烽,白天掺加狼粪煨烟叫燧(俗称狼烟),故叫烽燧。燃烟举火和放炮的数目,根据来敌的多少而定,使千里防线数小时便知敌情消息。2001年仲秋,我对历代烽火台进行大范围察访,历经天山南北,行程达三千多公里,考察到6座烽火台实体,它们基本上能代表新疆烽火台的全貌。新疆的烽火台@李都  相似文献   

10.
"狼烟"别解     
狼烟:狼粪之烟,设防地区用作军事上的报警信号.相传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唐温庭筠<遐水谣>:"狼烟堡上霜漫漫,枯叶号风天地乾."李商隐<李义山诗集·四寄太原庐司空十三韵>:"鸡塞谁生事,狼烟不暂停."  相似文献   

11.
余心言 《学习之友》2018,(12):12-13
《东周列国志》第二回写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话说周幽王宠幸褒姒,为博褒姒二笑,点起烽火:诸侯以为西戎入侵,点兵来救,结果却是虚惊一场。后来犬戎真的入侵,再点烽火,诸侯不信,无人来救,终致国破身亡。烽火台实际上就是历史早期的信息技术,被一个不真实的信息内容摧毁了。这就是孔夫子说的“人无信不立”。谁没有信用,谁就站不住...  相似文献   

12.
烽火台又名烽燧,是古代的军事报警系统,每隔数里设置一座,连绵数千里。当敌人来犯时,情报将士点燃台上的烽火逐级向后方指挥机关报告敌情。夜里点的火叫“烽”,白天点的烟叫“燧”。新疆的烽火台遍布天山南北,它们与丝绸之路走向一致,起到了保卫边疆和护卫丝绸之路畅通的重  相似文献   

13.
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唐诗名篇,其中尤受赞赏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在前句的诠释上则向来意见纷纭。清人赵殿成对“孤烟直”的笺注即兼采“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之说与“边外多回风”,“袅烟沙而直上”之说,并存而不定于一。当代有的选本,又补以“炊烟”说而一并存疑(注)。  相似文献   

14.
译文宋孝宗乾道六年八月初一,乘船经过设置烽火台的江边小山。南朝从现在的湖北鄂城县到江苏镇江之间,分布设置报警的烽火,这个山上所设置的烽火台即是其中之一。从船中远看这座山,感到山高突起而上平罢了。及至抛锚停船于江中又从山下经过,见到裂缝的和有洞的岩石,形状怪异奇特多种多样,颜色光泽洁净湿润,使人感到也和别的岩石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狼和草帽     
狼在森林里被猎人迫杀,无处可逃之时,发现一顶用绿色枝条编织的草帽,忙将其戴在头上,蹲在草丛中。猎人没有发现戴草帽的狼,继续向前追去。草帽让狼躲过一劫,于是,狼觉得草帽是救命的法宝,便将它带在身边。  相似文献   

16.
在加拿大南部和美国中北部大草原上,生活着一种体型较小的草原狼,猎人围捕狼时往往放出鹰鹫,当鹰鹫发现目标后,会对狼实施追逐,引导猎人进行围捕。但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被鹰鹫发现的狼一边大声狂叫通知同伴躲避,一边拼命奔跑将鹰鹫吸引到自己身边,让  相似文献   

17.
损兵折将     
趁着凶神王和老猴军师率兵谋反,狐小妹乔装成一名小(狼)将,混进了粮营。她不仅用妙计把十万大军的粮食烧了个精光,还诱使守粮将瘦狼和刀疤狼去和凶神王的军队厮杀。瘦狼起先胆怯,但是在看到狐小妹只带领三十九名狼兵也打了胜仗后,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去立大功了。狐小妹假意劝他们不要去自讨苦吃,可瘦狼哪里肯听,于是……  相似文献   

18.
自私的狼     
一群狼被猎人拿着枪追击,无路可逃,发现山边有一个山洞,就不假思索赶紧跑到山洞里。 猎人不敢进入洞里面,因为洞里面的空间太小,猎人发挥不出他的优势,即使猎人在洞口放枪,依然伤不到狼。猎人采取第二套方法,在洞口烧火,想用烟把狼熏出来,火烧了半天,可是洞里一点反应也没有。猎人想困死这群狼,在洞口安装了一只兽夹,哪只狼先出洞就会被兽夹夹住。  相似文献   

19.
本刊驻江苏如东小记者王睿开报道一股股浓烟升腾,弥漫在静谧的夜空。麦地里有人燃起一把火,焚烧那堆积如山的麦秆。一方点火,八方响应,凡不想要的麦秆都烧了起来。顷刻间,农田简直成了长城的烽火台,狼烟滚滚,熏得人睁不开眼,透不过气。爷爷也是烧麦秆大军中的一员,大火映红了他的脸庞,粗糙的手不时抹抹被浓烟熏落的眼泪。我忍不住走过去对爷爷说:“爷爷,不要烧麦秆……”“麦秆不烧掉,怎好插秧?”爷爷理直气壮地说。“那你就把它运回家嘛。”“家里又不需要用它烧灶,运回去干吗?”“老师说过,把它们堆起来自然腐烂,可以做肥料。”“现在化肥…  相似文献   

20.
<正>一、数学的简约美"世事再纷繁,加减乘除算尽;宇宙虽广大,点线面体包完."这副对联,曾是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大门楹联.它概括出了数学简洁明了.数学和诗歌一样,有着独特的简约美.案例1 二进制: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二进制在计算机领域的应用.1948年,仙农创立信息论,开宗明义定义信息量的概念.最简单的例子是古代的烽火台,它有两种信息:燃起烽火意味着敌人来(用1表示),不燃烽火则意味着敌人没有来(用0表示).试想,这些一个个复杂的指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