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学教育(上)》2014,(19):158-158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评选结果日前在北京揭晓,“中国官场文学第一人”、湖南著名作家王跃文的中篇小说《漫水》以8票涉险过关,引发不小的关注。此次上海书展,王跃文带来了新作《爱历元年》。王跃文把获奖归结于写作的踏实,过去写机关材料也是认认真真,后来文学创作也是踏踏实实,必须逼出自己的能力极限。“我上有老下有小,我能够用我的一支笔把家养好,这是我的小得意。”  相似文献   

2.
《漫水》是王跃文近期创作的中篇小说,他以自己的故乡漫水为创作原型,为我们书写了充满人间温情的诗意乡土。小说语言元气弥漫,醇厚生动;民俗韵味悠长,古老而鲜活;人物大爱无疆,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抒写的是乡土里依然留存着人性的温暖和人情的纯美,浪漫书写的背后也许是一种有意为之的对都市生活、知识阶级的疏离。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和王跃文是湘西具有代表性的两位作家,他们的小说《边城》和《漫水》,分别是现代乡土小说和当代乡土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边城》和《漫水》同以地域命名,同以诗意的语言进行表述,通过书写小人物的命运来展现一方山水的风土人情。在写法上,王跃文继承了沈从文"乐园——失乐园——重建乐园"的桃源模式,以及"诗意追求——人性书写——重筑民族品格"的叙事策略,又在写作立场、写作视域、情感态度上有新的超越。考虑到这两篇小说的特点,以比较的方式对它们进行表述,更能见出现代乡土小说与当代乡土小说从主题到写法上的联系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跃文的中篇小说《漫水》,无论就它的背景表现、情节铺排、人物塑造,还是它的语言格调、结构.都显现出作家对以前创作路向的一种超越和突破,《漫水》通过一个充满温情和静穆的乡土世界的建构,张扬了一种健康人性之美,显示出作家创作姿态的某种转向。  相似文献   

5.
王跃文一直被称为官场小说第一人,其实是一种误读王跃文的小说创作既包括官场小说,也有乡土小说.尤其是近期中短篇小说集《漫水》的出版,更显示出王跃文乡土小说创作的实绩、就官场小说来说,王跃文的创作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审美艺术均明显高于时下流行的其它官场小说,并且达到优秀政治小说的高度《漫水》则承接五四以来乡土文学的传统,以鲜明的现代意识与忧患意识对现代文明是如何破坏和影响传统乡村文明进行了深刻揭示.尤其是对乡亲们的美好人性的书写以及对压抑人性破坏人性的时代、政治、历史、文化等等作出了有力批判。因此,对王跃文及其小说创作进行全面认识与把握,不仅可以避免对其误读,某种意义上也具有一定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尘衣 《初中生》2006,(10):4-7
印象 到网上输入"王跃文"三个字一搜索,会吓人一跳.你如果认为只有那些娱乐明星才会吸引眼球,那可是全错了.你不如亲自滑动鼠标,去感受一下有关著名作家王跃文先生的精神实质.当然,最好的精神内核,藏于他的作品中.那里,才是他更大可能地展现自己精神魅力的地方.他的人格,全写在作品里了.  相似文献   

7.
《漫水》是王跃文近期创作的一部较为精致的乡土小说。作家以虔诚之心缅怀一种恬静、高贵的乡土情怀,特别是塑造了有余与有慧阿娘这两位乡村男女的典型形象,追溯他们悠远漫长的一生,发掘他们身上所表达出来的淳朴、善良、仗义、友爱的高贵品质,为当下中国乡村社会树立了两座伦理丰碑。  相似文献   

8.
文坛上“六十年代人”的出现如同右派作家之于“文革”前、知青作家乃至“新写实”作家之于“文革”中的重要性一样,标志着当代文坛中流砥柱的组成产生了明显变化,并对文学的未来承载着担当。六十年代人的历史发现与童年记忆成为他们创作的两大资源,乡土情怀使六十年代人在文学传统上回归入流。本文正是在“六十年代人”这样的视域中研究王跃文的短篇小说集《漫水》的。  相似文献   

9.
王跃文的《漫水》是其"暂时脱离尘世"的乡土书写,表现在小说中展现的人情美、人性美、人格美之上。而人情美体现在"不在情爱"的爱情、"真爱不言"的亲情和"和谐无争"的乡情上。漫水的人情美来自于"去欲自守"的人性美,表现在平和泰然的生死观;坚定恒一、悠然简朴的生活习惯;物欲、情感、道德上的自我克制、自我约束上。  相似文献   

10.
"乡土"文学的概念至今存在着含混之处,但是它与"权力/政治"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其意义的一个方面。《漫水》集中诸篇所蕴含的批判,不仅指向了乡村掌管权力的人物,也指向了被权力剥夺的弱者本人。同时,它们还超出了比较单薄的"反腐文学"的路数。小说集的宝贵努力更在于:从乡土的民间,作者尽力寻觅着抗衡乡村权力政治的话语和人物。参证小说当年的类似实事和现象,读者可以真切地体会到作家创作的现实主义力量。《漫水》集呈现出了乡土记忆的开放性和纠结逻辑。它促使我们原有的对于"乡土"的许多理解,开始变得犹疑和深思起来。其中乡村人事的变迁,也增加了它的主题的隐晦意味。这一切,都源于作家王跃文对于卑微生命的悲悯。  相似文献   

11.
在《漫水》中,王跃文专注于深透的土地经验和细碎的日常生活,通过乡村日静天长的生死轮回的叙事,表达了对乡土文化坚韧特质的深深敬仰。同时,这种赋予自在生命状态以崇高尊严的姿态,实际上也暗示了作者对社会现代性的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12.
拉伯雷的《巨人传》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瑰奇之作,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研究主要徘徊在它所体现的民间文学、文化的"狂欢化"特征上。文章尝试从另一新的角度对之加以审视,以期揭示这部作品除和民间诙谐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外,还和骑士文学发生了密切关系: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传》在许多方面戏拟了此前中世纪的骑士文学。这种戏拟归纳起来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微观方面,即作品细节;二是宏观方面,即情节结构。对于拉伯雷,戏拟主要是一种艺术手段,借以更自由便捷地、一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观察、见解和思想,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相似文献   

13.
当代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作品是美国文学的畅销之作,她用中国文化材料建构起自己的文学世界,同时也用自己的文学之笔将华人及华裔历史真实呈现在主流社会读者面前。其作品《中国佬》可以说是文学书写与历史记录的杂烩。作者以这种写作手法,达到修正美国官方历史,夺回族裔话语权利,实现美国华裔拥有美国的写作目的。历史与文学的互动作用使其作品有了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本文从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假说谈起,凸显其书写的多元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金宁 《林区教学》2014,(1):65-66
川端文学以日本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中的表现技巧和手法,来表达日本民族独有的纤细而敏锐的感受,进而创造出川端文学所具有的独特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日本文学传统中独有的物哀和幽玄的美。因此,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始终具有着一种悲与美相交织的独特艺术底蕴。《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最具特色的代表作品,也是奠定川端康成文学地位的重要基石,是他对自己文学基调的定位之作。这部作品描写了主人公"我"因孤独症而性格扭曲,却在与巡回艺人、特别是和纯真美好的舞女的接触中,得到了心灵的净化,孤独得到治愈。可以说,《伊豆的舞女》是一首洋溢着喜悦和哀愁的"青春之歌"。  相似文献   

15.
后村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克庄是南宋文坛上一位成就全面的文学家,他早年奔走江湖,晚岁仕宦显达,一生交游甚广,其作品文学价值与文献价值兼具。本文 就多年来各家研究后村的资料,从后村生平、后村集版本和后村作品研究三个方面对研究现状作一述评,以引起学界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6.
《柳州师专学报》2019,(4):51-54
"死亡"作为一个经典的文学主题贯穿在西方的文学谱系中,不同的作家都在作品中体现了自己独特的死亡意识,这些作家和作品共同组成了一支以"死亡"为书写对象的文学脉络。通过从不同的"死亡"角度切入不同作家的心灵世界,包括歌德进取式的死亡意识,莫里哀之死对普鲁斯特的反讽式死亡观的影响,《哈姆雷特》中呈现出的死亡的欲望,以及卡夫卡带有负罪色彩的死亡观。  相似文献   

17.
《漫水》通过余公公和慧娘娘从青年到老死的人生中晚期两性相悦、两情相知、两两相护的漫长的情感流程,写出了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以爱情为底色、受伦理道德所制约、又超越于伦理道德之上的相生相依、相敬相安的脉脉情深的人间温情。如果说《边城》重在表现人性,那么,王跃文的《漫水》,则重在表现人情,反复肯定了发自心灵深处又慰藉人的心灵的人间温情。通过人间温情的诗意释放,把东方民族淡定恬静的生存形态,把乡村百姓有情有义、有节有度的情感生活方式告白于天下。  相似文献   

18.
<正>文学鉴赏指的是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并进行解读的方法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满足。文学鉴赏分成感知、体味和领悟三个阶段,在初步感知作品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作品进行评价,能让学生从探究作品"怎么写"过渡到思考作品"为什么这么写",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法展开文学领悟,尝试评价作品,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文学教育(上)》2014,(13):159-160
王跃文《大清相国》电影改编交流会日前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大清相国》是王跃文首部即将被改编拍摄为电影的作品,讲述了清代名臣陈廷敬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中所作的人格、  相似文献   

20.
<正>一、传记文学的基本理论及其教学意义(一)传记的概念和类别传记是史学和文学之外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传记者,总名也。类而别之,则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传记是"用文学的构思和立意,文学的笔法、技法和手法,文学的语言和氛围,来描述、描写和再现真实的历史人物或现实人物的生平事迹、形象风貌、性格心灵及形成的主客观条件和环境"。(二)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传记是史学和文学结合的产物,传记作品的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