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道周的孝道理论和孝道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黄道周的孝道理论具有爱民、恤民的民本内涵和事君从“义”的反封建专制的开明精神。在行为上他把奉亲与用世相统一,事君与爱国相统一,从奉亲事君始,而目标在于社稷苍生;它远远突破了服务于一人一姓的狭隘观点,而追求天下苍生的共同利益,其孝道理论及行为都具有进步的民本意义。  相似文献   

2.
历代仿骚作品始终没有偏离《离骚》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忠君恋阙的主题。黄道周《续离骚》《续招魂》二文在艺术形式上继承屈骚;其题材内容则标新立异,抒写失怙之痛。黄道周以孝子事亲之情取代了屈骚忠臣事君之志,看似远离屈骚的题旨,其实是一致的。屈原是黄道周道德人格的楷模,因此黄道周追步屈原,以孝子比照忠臣,以孝子事亲比照忠臣事君;这一题材内容的开拓,是以黄道周忠孝一体的孝道观为前提的,并体现其致力于孝子而忠臣的道德养成的自修轨迹。  相似文献   

3.
申圣超  梁花 《教育探索》2012,(8):111-113
<孝经>是先秦儒家阐述孝道的重要著作.<孝经>认为,孝之始在事亲,孝之中在事君,孝之终在立身,孝之行惟守义.<孝经>对于孝道之行的阐释对现代社会人们如何行孝仍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告诉人们,爱敬亲长乃行孝之本,爱己之心乃行孝之始,逢过谏诤乃孝道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目前,学界论述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大多注重孔、孟、曾三人,对荀子孝道思想的研究还很不够。荀子孝道思想内容朴实、情感真切,是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损益与继承。荀子从"礼"而重"义",言"以礼义事亲谓之孝";看重行孝道之过程,珍视父子间的真挚情感,要求孝子不匮、事亲以亲;从社会现实出发,顺之以道义,言"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以分忠孝之次;虽强调以礼义治国,但极重视政治对孝道的维系作用,移风易俗,制之以礼。  相似文献   

5.
黄道周的“明诚”论,上承继子思,下综合朱熹、王阳明的思想;既是他以“诚”为宇宙天地万物本源的天道,同时也是他所主张的合圣贤之德的人道。诚指的宇宙万物的本体,同时又是“与天地合德”的道德伦理;从诚生明,“谓之性”,可视为被黄道周改造过的不同于王阳明所说的“良知”;从明归诚,“谓之教”,可视为是朱熹所倡导的“主敬”。黄道周的明诚论同时具有致知止善的认识论意义。知即知止,止即至善,表现为从格物→克己(或博文)→知至→止善→明诚。黄道周和会朱、陆,杂糅朱、王的理学思想,彰显其与以往闽学学者的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王守仁,字伯安,又称阳明先生。生于公元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于1529年(明世宗嘉靖七年)。做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他是明代大哲学家,哲学著作有《大学问》《传习录》等,收集在《王文成公全书》中。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他发挥了陆象山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提出天下无心外之物,无心外之理的说法,认为心是客观世界存在的本源。他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阐述了儒家的孝道伦理思想。儒家认为,孝为德之本,对父母尽孝表现出民德民风的忠厚。儒家还认为孝道是社会性的,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对父母尽赡养之孝。一个国家要敬老、敬长、慈幼,这是仁德的一种形式,这样才能使国家安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是孝道的最高境界。尊老是孝道的重...  相似文献   

8.
从孝德的养成看,先秦儒家认为是天经地义;颜之推则认为父母威严而慈爱是前提条件。从事亲的内容看,先秦儒家认为敬亲、顺亲更为重要,强调精神事亲;颜之推认为养亲最重要,强调物质事亲。从事君的内容看,先秦儒家重视以"心"忠君;颜之推更重视以"才"忠君。从事死的规定看,先秦儒家要求厚葬,并祭之以礼;颜之推反对厚葬之风,并且主张不必拘束于烦琐的祭祀之礼。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因是多方面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终极目的,也是一个重要的创作动因。如果作进一步的考察,我们发现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直接动因是为了“事亲”、“事君”、“立身”而“以显父母”、扬名天下。本文试从司马迁“事亲”、“事君”、“立身”三方面来谈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因。  相似文献   

10.
儒家重要经典《孝经》以孝之爱敬为主线,以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为主旨的"至德要道",阐明孝作为德之本、教之源,在事亲、事君、立身,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中的重要作用。弘扬孝道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