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结晶分离混和物实验的改进武汉市挽月中学陶全寿(430070)初中化学课本里的演示实验4—10,是用结晶分离的方法,将硝酸钾与食盐的混和物进行提纯,以说明用这种方法分离混和物的原理及过程。根据这个演示实验的要求,用15毫升的水溶解10克的混和物(硝酸...  相似文献   

2.
“溶解”概念的建立,要通过实验操作进行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的过程,进而通过想像,归纳形成“溶解”概念,又通过运用概念进行识别,加深学生对溶解概念的掌握。 在准备好了实验仪器(烧杯、搅拌棒、水槽等)和分组实验材料(食盐、高锰酸钾、砂子、白糖、碎石子、粘土、纯碱、小苏打、面粉等物)之后,我先抓了一小撮食盐,对学生说:“如果我把这一小撮食盐投入盛满水的烧杯里,然后用搅棒搅动,大家猜猜杯子里会出现什么现象?”就在学生猜测考虑的同时,我把食盐投入水杯然后搅动,学生们看到投入杯中的颗粒状的盐不见了,这时又问学生:“杯子里这时有没有食盐?”有的回答“没有。”有的回答“有。”我让学生说出各自的理由。回答“没有”的理由是:因为食盐在杯中不见了,我用搅棒蘸了一点杯中的水让学生尝尝,学生回答道:“水是咸的,证明水里有盐。”我  相似文献   

3.
贾珍贵 《化学教学》2004,(11):45-46
[例1]食盐晶体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的,且均为等距离的交错排列。已知食盐的密度是2.2g/cm~3,阿伏加德罗常数为6.02×10~(23)mol~(-1)。在食盐晶体中两个距离最近的钠离子中心间的距离最接近于( )。  相似文献   

4.
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七章第四节,用结晶法分离硝酸钾晶体和氯化钠晶体的混合物的演示实验中,学生对结晶析出硝酸钾晶体,而氯化钠留在滤液里这个结论产生疑虑,笔者对这个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具体做法是:新增对比实验。即增添了在相同条件下,单独冷却硝酸钾热饱和溶液和氯化钠热饱和溶液。前者有大量晶体析出,后者几乎没有晶体析出。通过新增的对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充分说明了用结晶法分离硝酸钾晶体和氯化钠晶体的混合物时,冷却它们的热饱和溶液,过滤。滤纸上是硝酸钾晶体,而氯化钠仍留在滤液里。该实验改进后,增强了演示效果,…  相似文献   

5.
李鹏飞 《科学课》2008,(6):56-57
在教学《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时,我事先将食盐、沙和面粉等材料放在学生的实验桌上。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做食盐和沙放入水中的实验,以巩固对溶解的认识。学生开始实验后,我发现很多小组提前把面粉放入了水中,而把食盐  相似文献   

6.
溶解度中有关物质结晶的计算是教材的难点之一,教材中没有这类题目的例题,而在习题中却出现了这类题目,故在讲课或总复习中应该补充,可以从讨论下列问题的思路、解法着手。[例题]在30℃时,把4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掉50克水,再冷却到10℃。计算:在理论上能析出硝酸钾晶体多少克?(已知:硝酸钾在30℃和10℃时的溶解度分别为46克和21克)[第一种分析法]若先求出在30℃时,将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掉50克水能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投影实验四则湖北省孝感市楚氵缳中学(432100)董平生1硝酸钾结晶实验的改进实验目的:为了使学生能从银幕上看到晶体析出和结晶的变化,增加可见度。操作过程:用100ml小烧杯,盛放10ml水,将烧杯置于酒精灯上加热,边搅拌,边加入硝酸钾晶体,将溶解加...  相似文献   

8.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8分)1.1%的碘酒中的溶剂是。三氧化硫溶于水后所得浴液中的溶质是。2.农田施肥需氮元素0.7吨,计算:施用尿素[CO(NH2)2]需要吨。3.60℃时,22克硝酸钾溶解在20克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则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克,该溶液百分比浓度为。4.在氧化铁里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铁元素的百分含量是。5.有密度为d克/厘米3,质量百分比浓度为a%的某溶液V毫升,其中溶质的质量(克)为。6.在一定温度时,食盐饱和溶液的体积是10毫升(密度为1.2克/厘米3),把它蒸干后,得食盐3.2克,这一温度下食盐…  相似文献   

9.
初教“溶解”,我按教材的设计及教参书的建议进行教学,把食盐、高锰酸钾、砂分别放入水中,用小律搅动,让学生观察对比实验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食盐和高锰酸钾分散到水中去了,砂没有。但学生把白糖、碎石子、粘土、纯碱、石膏、小苏打、面粉等物质分别放入水中搅动,进行观察后,却总是把“粘土”、“面粉”诸填在“溶解的物质”表格中。这说明学生对“溶解”没有真正理解。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通过分析学生实验情况,问题出在观察不细,对知识要点把握不准。实验中学生把食盐、高锰酸钾和砂分别放入水中,搅动后,食盐和…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时,我事先将食盐、沙和面粉等材料放在学生的实验桌上。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做食盐和沙放入水中的实验,以巩固对溶解的认识。学生开始实验后,我发现很多小组提前把面粉放人了水中,而把食盐和沙与水的混合物放置在一边,没能进行很好的观察,倒是不停地把面粉放入水中进行搅拌,桌面上到处可见面粉。可见这个实验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11.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Ca-40,C-12O-16H-1Cl-35.5一、境空题:(第1—3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3分,共50分)1.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最常用的。2%的碘酒中的溶剂是.石灰水中的溶质是2.在一定温度下,向某溶液中加入少量该溶质,振荡后加入的溶质质量并不减少.则原溶液是溶液;再将该混和物加热,未溶的溶质全部溶解.这说明该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3。在20℃.100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浓度为24%)里,加入5克硝酸钾晶体,则溶液质量(增大、减少、不变);若在20℃时取出一定量的溶液,则该溶液的浓度(增大、减小、不变)…  相似文献   

12.
口.目目山.目.口.......~~’-一 一、选择题 L厨房备有的下列物质,溶于水后所得混合物与其他三种不同的是() A.食糖B.食油C.食醋D.食盐 2.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溶液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B一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C.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D.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不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 3.与物质的溶解度无关的因素是() A.溶质的种类B.温度C.压强D.溶剂的质量 4.20℃时,向509硝酸钾溶液中加人59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解。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且搅拌…  相似文献   

13.
在几次教育实习中,我们发现高一课本中演示实验[2—3]氯气和氢气混和用镁条点燃进行光化爆炸的成功率很低;演示实验[2—11]碘晶体升华的过程中,用酒精灯加热时容易熔化成液体;还发现初中课本中演示实验[3—1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粉末,常常只得到砖红色的氧化亚铜,而不易得到光亮的铜镜。严重地影响学生有关化学概念的正确形成和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在“中教法”实验课中进行探索研究。这次  相似文献   

14.
六年制重点中学课本,第三册第11页习题4,问:“为什么无水硫酸铜的白色晶体溶于水后成为浅蓝色溶液,在这个溶液里滴入少量氨水,溶液又变为深蓝色?”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欠妥。这与课本第201页学生实验一2.(4)“在试管里加入2~3毫升0.2M CuSO_4溶液,滴加浓氨水,观察蓝色沉淀的生成和溶解。”这个实验要求不符。前面的问题未能  相似文献   

15.
小学自然课是自然科学的启蒙课。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动手操作、动脑思索,从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下面结合《溶解》一课的教学,谈谈我是如何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在准备好了实验仪器(烧杯、搅拌棒、水槽等)和分组实验材料(食盐、高锰酸钾、砂子、白糖、碎石子、粘土、纯碱、小苏打、面粉等物)之后,我先抓了一小  相似文献   

16.
课前,我为每组学生准备了八个烧杯和八种需要鉴别的物体,按照使用的顺序,整齐地摆在各实验桌上。 上课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等量的砂、食盐在水中的不同反应,借以认识溶解和不溶解现象,接着观察一粒灰锰氧在水中缓慢分解的现象,让学生对溶解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最后观察比较食盐溶液和灰锰氧溶液的共同点,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灰锰氧的溶解过程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溶解”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中有《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教学内容,这课的教学要求是要让学生明白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同时要求学生能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方案,经历简单的探究性实验研究过程。教学重点是如何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研究方案。难点是在实验中如何加盐。笔者近些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感觉到如果不好好处理教材,将课本中繁琐的实验简化,一节课是很难完成这教学任务的。现将我在该课的教学中是如何将繁琐的实验简洁化,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进行科学探究实验,从而轻松完成教学任务的做法简要告诉同行,以便求得大家的批评指正,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8.
在高中澡本(试用)《化学》(乙种本)上册中,[实验1—8]实验室制取氯气和[实验1—9]实验室制取氯化氢都是固体和液体混和物受热产生气体的实验。但是,前者的装置图中,分液漏斗用玻璃塞塞着,而后者则没有。这是什么道理呢?  相似文献   

19.
从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说明了制备铜氨配合物晶体的试剂浓度和试剂用量的关系,用硫酸铜溶液所制备的铜氨配合物晶体的成分不单只是[Cu(NH3)4]SO4·H2O,而是[Cu(NH3)4]SO4·H2O与[Cu(NH3)4](OH)2·nH2O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20.
初中化学“分子”一节内容,是学生学习物质结构知识的开始。为了使学生确认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特征:分子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的质量很小,我作了以下教学尝试。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有关分子的概念后,再补充两个演示实验和一道计算题: [实验一] 分别用50ml的量筒量取50ml水和50ml酒精,都倒入同一个100ml的量筒中,发现混和后的液体体积小于100ml。这是为什么? [实验二] 把装满水的U形管两端,分别倒插入两只盛水的烧杯中,向其中的一只烧杯中注入高锰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