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汉语中的重要虚词"之",在上古汉语中常用作近指代词,表示"此、这"意义,这一用法在贵州方言中仍在使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比较"之""这(這)"的字源及近指意义词源,认为"之"并非普通话"这"的方音读法,贵州方言中"之"作近指词语是古汉语词义的遗留;而本方言中将普通话中的"这些、这个、这时、这里、这样"等"这"类语词读作"之些、之个、之个时候、之点、之个样子"等"之"类词,是一种同义换读现象。  相似文献   

2.
《古诗十九首》的相思离别之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诗十九首》的相思离别之情主要表现在游子和思妇身上,通过游子的思归怀内、怀恋故土和思妇的相思之爱、离别之怨、见弃之忧和无奈之诉展现离别带给他们的相思之苦,社会时代和文学自身是造成这一悲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孔孟荀之礼更有其重要的意义。在孔孟荀那里,礼可以分作三重境地,分别为经验境地的“礼之仪”,道德境地的“礼之义”,天地境地的“礼之理”。经验境地之礼囊括了经验世界中种种人伦秩序、规则、仪式、制度,导源于道德境地之礼。道德境地之礼作为人的德性之一,发端乎人之情,归本于仁爱,且给出了经验境地之礼。而经验境地与道德境地之礼皆本源于天地境地之礼,人间之仪则、生灵之礼性皆本源于天地境地之礼的一体流行。且天地境地之礼是经验与道德境地之礼的总根源,内涵于万物之中,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天地须臾不可离。  相似文献   

4.
在艺术呈现向现代性、多元化发展的大变革时代,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应秉承民族文化之根本,吸纳他民族文化之养分;应明辩新旧之观念,寻求发展之途径;应挥洒时代之痕迹,彰显民族之精神。  相似文献   

5.
建安诗人对生命悲剧意识的消解主要反映在他们的游宴之作、情爱之作、山水之作、游仙之作以及功业之作中。其中,功业之作最具积极意义。由此形成了建安诗人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之间最后的最明显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6.
全文在系统分析丽水摄影教育之现状、打造丽水摄影教育品牌之必要性之基础上,就如何开发、拓展丽水摄影教育之市场问题作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7.
目前,鬼谷子隐居授徒之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信史《史记》告诉我们,鬼谷子隐忧授徒之地在齐国。今之山东境内与鬼谷子相联系的地方有三处,从历代方志考证、遗迹遗存、民间传说等方面考证,鬼谷子隐居授徒之地在淄博的梓撞山最为可信。  相似文献   

8.
杜诗景语是指杜甫诗中出现的写景诗句,存在于景物诗、纪行诗和其他诗篇中。杜甫精于景物描写,表现为三大优长:一是所写景物种类万千,异彩纷呈,其景语可分为八种类型:壮阔之景、细微之景、动荡之景、静谧之景、平和之景、险怪之景、明丽之景、幽暗之景。二是精于体物,通过细心观察、精心思考,揭示出具体景物的特征,做到搜刮精髓,传其神韵,有巧夺天工之妙。三是固守"天人合一"的理念,在自然界中寻找与情怀相吻合的景物,用景物蕴含情感,做到情景相融;同时,还采用情景相悖的方式,用丽景衬愁情,借以强化情感。杜诗景语成为认识杜甫某时心情的绝好媒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言"、"意"两个命题出发,着力将"言外之意"渗透入具体的艺术作品中.阐述其在不同部类中的内涵相通之处,彰显出诗文之含蓄,画作之悠远,书法之隐忍,音乐之精深,园林之妙藏,在实践中见出真性,体悟出一番人生哲学与心灵哲学.  相似文献   

10.
勇德贯穿于体育运动的始终,它体现着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体育运动与勇德相辅相成、互促互进,密不可分。勇德可以在体育运动中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同时体育运动又能够促进勇德的形成与发展。勇德在体育运动中主要表现为不惧之勇,果断之勇,坚毅之勇和知耻之勇。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有其重要的影响,作为我们年轻一代应将其继承并发扬光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加强对青年人的人生之道、理想之道、处事之道的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2.
保定存在按特定顺序排列的太阳崇拜遗迹。古黄河的定期泛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催生了太阳崇拜的产生,使保定出现许多以天象命名的地名。以天象命名的古九州方位在保定及其周边区域,古冀州方位就在保定中部各县。这里是五帝的历史舞台,炎黄蚩尤三族的融合、古黄河的定期泛滥、尧舜的积极治理最终使一个空前发达的文明在这里产生。文明的广泛传播使这里成为中华各民族之源、文化之源、地名之源、古九州之源,保定也因此成为中华文明之源。  相似文献   

13.
白鹿洞书院在我国书院史上所占的地位非常突出。与此相联系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虽然仅有432个字,但其中的"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等内容却集中体现了朱熹的德育思想和修身理念,它是此前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即便在当今社会也仍然不失它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近代文化史上重要的体育论著,《体育之研究》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早期体育思想。它对体育之真义、体育之位置、体育之动因、体育之功能、体育之方法等作了系统论述,在当时以军国民体育为思想基础的德日体育体制向以自然主义为思想基础的英美体育体制转换过程中,这篇以时代精神为"矢"、以中国问题为"的"的体育论著扮演了重要的文化启蒙角色。它对于研究当时体育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在当代继续探讨体育发展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汉书·董仲书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君子之学,死而后已。清·顾炎武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民族。在长期对学习的实践和探究中,我国古、近代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和哲人对学习都有深邃的认识和精辟的论述,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当倍加珍惜。  相似文献   

16.
儒学之兴,在于儒者振,还是儒教盛?儒学之难,在于儒者之感,还是儒教之弊?若还归问题本身,有必要对六十年来大陆儒学的历史与境遇进行一番追问与考量.从根祗上言,我们认为,真正儒学之不振非儒教之困顿,乃儒者之伪滥.当下大部分儒者在生命人格上的降止、陨落,儒家内在的明道正谊的理性自觉、至善万能的生命直觉与成人至圣的终极追求等真精神的萎缩、失落,儒者自身的异化才是儒学不兴的主要根由."人"之不存,"道"将焉附?  相似文献   

17.
忠恕之道是儒家的根本为人处世之道,也是儒家根本的人道理念。“忠恕之道”表现的是自己的要求与对他人的态度,文章就探讨“忠恕之道”对他人“平等”、“宽恕”、“责任”的态度在行政伦理建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作为近代文化史上重要的体育论著——《体育之研究》充分体现了青年毛泽东的体育思想。它对体育之真义、体育之位置、体育之动因、体育之功能、体育之方法等作了系统论述。在当时以军国民体育为思想基础的德日体育体制向以自然主义为思想基础的英美体育体制转换过程中,这篇以时代精神为"矢"、以中国问题为"的"的体育论著扮演了重要的文化启蒙角色。它对于研究当时体育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在当代继续探讨体育发展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载是宋初诸儒中最激进的佛老思想批判者。其崇儒斥佛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申儒学“天人合一”、“体用一源”之旨趣,斥佛学“天人异用”、“体用殊绝”之谬妄;赞儒学“穷理尽性”、“推己及人”之博大,斥佛学“不思穷理”、“溺志虚空”之浅妄;扬儒学“大心体物”、“不萌见闻”之理性直觉,斥佛学“以六根之小因缘天地”之认知形式;彰儒学“均生死”、“通阴阳”之无畏精神,斥佛学“死生转流”、“厌苦求免”之偏狭自私。但是,处在“三教合一”的文化背景中,张载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名师说     
名师者,师之名流也。名在何处,德高、业精、善诱也。古今学者必有师,遇名师者大幸。遇庸师者大悲也。名师之授业。弟子如沐春风,心旷神怡,常有茅塞顿开之乐。举一反三之获也。启之、导之。弟子焉有不成才之理?庸师则不然,以其惛惛。岂能使人昭昭?无味之语言。刻板之教法,浅薄之学识,可憎之面孔,弟子木木然,昏昏然。避之犹恐不及,焉有成才之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