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梅戏小戏因其社会生活气息浓厚被称为"黄梅戏生活小戏",民间歌舞则是其生成的根基和土壤;黄梅戏生活小戏从角色分工、表演形式、舞蹈动作三方面对民间歌舞进行了借鉴和化用,有力地推动着其表演艺术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漫说黄梅戏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是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黄梅采茶调中的一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认真贯彻中央戏曲改革政策,推行以"改人、改戏、改制"为核心的黄梅戏改革.通过对艺人的思想改造和身份重塑,黄梅戏艺人由旧社会的"戏子"成为新社会的文艺工作者.通过剧目的整理和改革,剔除了传统剧目中的糟粕和不健康内容,创作了反映时代精神和宣传国家政策的新剧.通过艺人组织的变革,将黄梅戏民间班社改造为国有剧团,艺人被纳入体制化管理.建国后的黄梅戏改革,推动了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使黄梅戏由民间小戏迅速成长为全国知名剧种.  相似文献   

4.
黄梅戏由一个民间小戏,发展成为全国著名剧种,它经历了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历程。黄梅戏起源于黄梅采茶调,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形成"黄梅歌"这一音乐形式;在安徽流传时,与流传地民间音乐结合,以及接受高腔、怀腔等的影响,唱腔得到极大丰富;20世纪50年代以后,黄梅戏音乐发展到专业化创作阶段,吸收了南北剧种、曲种,包括藏族音调、西北音调、淮剧音调、京韵大鼓、梆子腔等音乐材料;进入21世纪,更尝试融合交响乐、电子合成音乐等现代音乐元素,加大自身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5.
黄梅戏文化区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梅戏专业剧团作为划分黄梅戏文化区的依据,分析了1952年、1984年和2005年三个时点黄梅戏文化区的演变情况:黄梅戏文化区核心区恒定不变,边缘区先“扩展”后“萎缩”。其原因与文化根植、空间因素及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黄梅戏在其发展的历史中,吸取了民间歌舞和其他戏曲的声腔,舞台艺术和服装也在不断地演变之中。黄梅戏服装从最初的简陋到对兄弟剧种程式化的吸收并用,经过艺人不断的艺术加工,使黄梅戏服装与演唱在解放后都达到了高峰,并形成具有浓郁乡土气息、浪漫抒情的风格。上世纪80年代后,黄梅戏舞台艺术和服装又吸收各种影视剧表现手法,变成了时尚新潮、奇异绚丽的风格。  相似文献   

7.
<正>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说“传奇虽小道,凡诗赋、词曲、四六、小说家,无体不备”(1)。此论给戏曲定了基调,他认为戏曲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黄梅戏自诞生、流布到勃兴才百余年时间,其戏文造诣和表演艺术无法与昆曲争胜,然黄梅戏源自民间,写市井细民之悲欢,演村夫村妇之笑谑,曲调委婉,戏韵悠扬,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戏迷观众口誉之而心乐之,详之于耳,播之于口。黄梅戏研究亦紧步其后,王兆乾编著的《黄梅戏音乐》,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集腋成裘,对黄梅戏唱腔追根溯源系统梳理,  相似文献   

8.
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在其唱腔、表演、伴奏、旋律调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吸取借鉴了其他剧种,经过历史的打磨造就了现今黄梅戏较为统一的形式。但时代潮流的发展以及传播媒介的变化,人们普遍忽略了戏曲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黄梅戏电影在继续发扬黄梅戏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变化,将黄梅戏与各种姊妹艺术结合起来。因此,不妨从黄梅戏电影去看黄梅戏近些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黄梅戏从民间的采茶小调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民族国粹,其主要艺术特色的“俗”,则充分展示了黄梅戏的娱乐休闲与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质。本文通过阐述黄梅戏艺术生长元素“俗”,并联系实例,进一步分析了俗的大众化、通俗化和生活化等艺术特点,同时对黄梅戏艺术的内容形式、情节结构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意义分别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黄梅戏作为我国戏苑中的一支,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通过回顾黄梅戏艺术的发履历程,对黄梅戏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两个主要美学特征作初步的探索:其一是融有地方特色的唱、念、做、舞为一体;其二是表演有程式而非程式化,人物分行当而又超越行当。黄梅戏独特的美学特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期望黄梅戏能够在戏曲家族中繁荣发展并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1.
民间戏班在挖掘、保护、传承、发展黄梅戏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蕲春县春雷戏班为例,对黄梅戏在鄂东农村的传承方式、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传统戏曲走出国门、立足海外是时代所需,20世纪以来,黄梅戏在新加坡的发展与传播逐步踏上轨道,尤其进入新世纪,在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的背景下,在新加坡政府以及民间机构的大力推动、引导下,黄梅戏在新加坡已然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国传统戏曲,分析、探索黄梅戏在新加坡的发展与演变,对于促进传统戏曲在海外的传播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黄梅戏起源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梅戏又名“黄梅调”,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起源时间不晚于明末,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戏的诞生、发展与繁荣,与湖北黄梅这块神奇的土地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黄梅戏及其产业发展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在全国戏曲艺术整体滑坡的背景之下,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也遇见瓶颈,出现不同层面的困难。人才匮乏,资金投入不足,优秀剧本较少,市场化水平低,是制约黄梅戏艺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应制定黄梅戏发展及振兴政策,完善黄梅戏队伍建设系统,强化市场意识,成立黄梅戏文化传媒集团,建立黄梅戏产业发展的"一体两翼",全面推进黄梅戏及其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舞台美术是黄梅戏艺术的一个重要艺术部门,其随着黄梅戏艺术的发展而发展。当代黄梅戏舞台美术的舞台理念已经不是传统的画画布景、摆些道具、打打灯光的简单艺术形式,而是随着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不断寻求黄梅戏艺术整体的完整性,舞台美术的程式样式与现代审美价值、审美精神相融合,与当代舞台科技相融合,与当代艺术的发展意识形态、艺术观念相融合。但是,当代黄梅舞台美术的发展有很多问题制约着其发展,如黄梅戏艺术市场的不景气、传统黄梅戏对舞台美术的忽视、黄梅戏舞台美术研究与设计人员的缺乏、黄梅戏舞台美术人才培养的后继无人,等等。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以来,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实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黄梅戏艺术改革转型,使黄梅戏理论研究、文化生态、传播形式呈现新特点,涌现出很多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作品。理论研究聚焦戏曲本位,关注传承发展。媒体融合时代的信息传播改变了传统的黄梅戏传播生态。黄梅戏创作、表演在继承中创新,黄梅戏传播形态呈现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针对黄梅戏每况愈下的生存状况,分析黄梅戏日见衰微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系统提出了传承、振兴、发展黄梅戏的观点:牢固树立黄梅戏文化生态系统的大黄梅理念,以黄梅戏教育教学为基础,以黄梅戏研究为动力,以黄梅戏文化产业为平台,构建黄梅戏产学研一体化传承模式。  相似文献   

18.
戏神崇拜与其他行业祖师爷崇拜不同,戏神众多,各说不一。黄梅戏戏神崇拜是众神崇拜,既崇拜"唐王",又崇拜"老郎",还崇拜"田、郭、窦",它是由多剧种和其它艺术门类祖师崇拜合并且美化而来。究其原因,既与黄梅戏形成较晚有关,也与逃水荒灾民传播有关,还与黄梅佛教兴盛有关。  相似文献   

19.
黄梅戏在湖北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湖北黄梅戏理论研究的人才相对缺乏,理论研究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申报立项的“黄梅戏艺术研究”课题下确定了三个研究方向,即黄梅戏声腔及其发展研究;黄梅戏表演研究;黄梅戏剧目及起源研究。要通过这一研究为从整体上促进黄梅戏艺术在湖北发展作出努力,并在相关的学科研究领域推出一批具有较高学术质量和一定学术影响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以黄梅戏为个案,调查地方戏观众语言认同情形的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使用安庆方言的原因主要是语言习惯,并普遍对普通话持肯定态度;但黄梅戏未来发展的观众基础仍然存在,各年龄段人群大多都认为黄梅戏用方言表演好。这对各方言和地方戏的保护发展存在一些普适性的启示:一是方言的作用渐渐被削弱,视方言为语言资源和文化生态的保护工作亟待展开;二是解决地方戏改革中的语言选用问题要重视并促成地方戏传承和方言保护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