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宜宾学院学报》2021,(1):15-22
自由国际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一方面,美国主要依靠自身实力来实现国家利益;另一方面,它强调其民主价值理念的宣扬和灌输,以此推进国家利益的实现。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美国自由国际主义外交理念经历了威尔逊时期、冷战时期以及后冷战时期三个阶段,它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形式上的差异,但本质从未改变。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在对外政策的各个领域都进行了调整,但特朗普并没有放弃美国民主的输出,对外政策也未回到孤立主义的窠臼,实际上是对美国国家利益的简单化处理。因此,特朗普政府的对外政策本质上并未违背自由国际主义,只是其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2.
入主白宫前,在国会里长期从事对外事务工作的肯尼迪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外交思想。其外交思想的核心是反共和对苏联冷战。然而,与传统冷战斗士不同的是,肯尼迪更加重视美国在经济、技术和文化领域同苏联的竞争,更加关注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走向;在对待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问题上,肯尼迪也采取了更为现实和客观的立场。与艾森豪威尔相比,肯尼迪的外交思想更具主动性,更有利于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  相似文献   

3.
美国前参议员富布赖特,是活跃于冷战时期的美国著名政治家,其外交思想主要包括国际主义和现实主义两个方面。从其倡导的富布赖特项目和他对冷战的看法两方面清晰可见其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尤其是9.11事件以来,美国社会的孤立主义思想不断上升。尽管美国不会退回到传统的孤立主义路线,但是孤立主义作为一项战略选择始终是当代美国大战略的选项之一,孤立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基础始终迎合美国民众对当代美国大战略的反思,孤立主义作为一项国内政治的舆论压力始终限制着美国自由国际主义的进程与努力。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民族主义、帝国主义、国际主义思想交汇碰撞,这些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西奥多·罗斯福对国际局势的理解与判断。西奥多·罗斯福早期是积极的帝国主义者和扩张主义者,后来受到新兴国际主义思想的影响,有限度地支持仲裁,倡导成立某种形式的国际组织,是美国外交思想从19世纪孤立主义向20世纪自由国际主义转变中重要的一环。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作为西奥多·罗斯福外交思想中有代表性的两个方面,互相交织,体现了美国外交思想转型期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相似文献   

6.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现实主义在国际关系理论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其创始人汉斯·摩根索提出的著名的现实主义六原则为美国战后的外交政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尼克松的外交政策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现实主义的思想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基准;均势外交思想;奉行政治学的独立性和实用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尼克松政府时期的具体实践,取得了真正统帅美国外交政策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亨利·卡伯特·洛奇的单边主义思想的形成与美国的社会传统以及亲身经历密切相关.洛奇单边主义思想的内容是美国要保证其在全世界参与行动的"自由",即一切以美国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在美洲、欧洲和亚洲地区采取灵活的政策.这一外交思想是美国大国崛起时外交选择的真实再现,直到今天仍深深地影响着美国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初,美国对华外交从寻求基于相互合作和加强沟通的密切关系转向全面的遏制战略,这一战略转变在多方面与美国的自由国际主义外交相冲突,从而形成对华外交实践的悖论。这一悖论涉及自由国际主义学说的自由市场、安全合作、集体解决问题等诸多目标原则,反映了美国对华外交实践的矛盾性。美国自由国际主义对华外交战略是一个不断调适变化的过程,在不断演变的国际格局中寻求对华外交的最佳方案。美国的外交策略无论如何变化,都是为了维护美国主导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并保持美国在该秩序中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亨利.卡伯特.洛奇的单边主义思想的形成与美国的社会传统以及亲身经历密切相关。洛奇单边主义思想的内容是美国要保证其在全世界参与行动的"自由",即一切以美国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在美洲、欧洲和亚洲地区采取灵活的政策。这一外交思想是美国大国崛起时外交选择的真实再现,直到今天仍深深地影响着美国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0.
乔治·凯南作为美国著名的外交家和学者,在历史上被称为"遏制之父"或"冷战之父",因为美国二战后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苏联及其盟国的外交政策深受其于1947年提出的"遏制"(港台译为"围堵")战略思想的影响,在整个"冷战"期间甚至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美国的对外政策中看到"遏制"思想的影子。凯南的"遏制"思想到底对美国的外交产生了多大影响?而美国实施中的"遏制"政策与凯南本人所提倡的"遏制"又是否有区别?这正是本文试图解答的。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美国外交中,以“人权”作为筹码实现其既定外交目标的政策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种政策根源于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天赋人权”理论,发展于所谓的美国特殊地理环境与政治制度,但作为美国对外交往中服务于其国家利益的工具则是形成于20世纪初期,其后一直在美国外交中时隐时现,到70年代后期卡特入主白宫后,正式作为国家一项主要外交政策提了出来,“人权外交”由此得名,并且对后任总统的外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卡特政府“人权外交”的来龙去脉进行探讨,是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论美国国会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权分立的美国,国会的主要功能是立法,但冷战后国会插手政府外交政策的情况越来越多,近十年来,中美关系曲折的历程充分反映了这一点.国会与政府对外交主导权的争夺表面上给人留下府会对立、分裂的印象,实际上却有利于美国外交利益的更好实现,二者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  相似文献   

13.
杜勒斯与基辛格分别作为20世纪50年代与70年代美国重要的外交决策人.他们继承了美国外交思想传统的不同方面,对国家利益有着各自的理解.前者重视信仰追求,将意识形态作为制定外交政策考虑的首要因素;后者讲求实际,强调现实的国家利益.他们各自不同的理论底蕴,使得他们在处理与新中国关系时奉行了两种不同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4.
新保守主义是美国20世纪60代末崛起的一股新的政治思潮。它的思想基础来源于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它以价值普遍主义为哲学基础,以“强硬的威尔逊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美利坚帝国统治下的和平”为目标塑造了冷战后全新的外交理念。新保守主义外交理念的核心是要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因此,虽然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可以盛及一时,但由于美国独特的外交决策文化以及其自身理论的偏狭和狂热,注定其不可能长期左右美国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5.
富布赖特作为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其外交思想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具体体现在积极推动国际文化教育交流计划的实施以及《富布赖特法案》的通过;在核时代转变思维方式,放弃冷战思维,反对对外干涉,加强对外经济援助等方面,这些外交思想影响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局部调整。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的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中,均势外交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表现出全球性、霸权性和灵活多样性等特点。受现实主义理论影响的美国政治家们认为,推行均势外交能更好地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实现美国的对外战略目标,因而热衷于均势外交。美国不会在短时期内放弃均势外交,但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其均势外交将遇到越来越多的阻力和困难,尤其是冷战后美国推行的霸权均势是不可能长久的。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奠基人和外交政策的决策者,其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对外开放等原则。研究毛泽东的外交思想和实践,有助于开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外交事业,促进世界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和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8.
人权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国作为这一政策的积极制订者和实行者 ,在人权外交的理论和行动方面都具有特殊的影响 ,特别是在当前国际政治波谲云诡 ,错综复杂 ,“人权高于主权” ,“人道主义干预”的论调甚嚣尘上的形势下 ,这就需要我们对人权外交的本质和现实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 ,而美国的政策恰好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因此本文从回顾人权观念及其在外交政策中运用的历程入手 ,剖析美国人权外交政策的社会性和制度性基础 ,揭示美国人权外交政策的演变动态 ,从而勾画出美国人权外交的概貌  相似文献   

19.
"和而不同":中国外交新理念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而不同",是江泽民同志所倡导的中国外交新理念,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外交理论的有机组成之一.它源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许多西方思想家的思想也不无近似.它的本质是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主张世界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而相辅相成.在它的影响下,中国外交政策已有所调整.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与冷战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还体现了规定美国民族认同的政治价值与原则.贯穿于美国外交政策决策中的意识形态的主导方面是民主资本主义,它在战后演变为反共产主义信条,研究冷战起源的最为重要的线索杜鲁门主义、Mr.X和NSC-68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由于复杂的国内政治过程,国家领导人需要克服障碍去进行政治动员而使其政策合法化,而意识形态正是这样一个有用的工具.冷战的起源是研究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决策中作用的最为经典的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