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师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 ,现在谁归纳总结一下?生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一种量变化 ,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师 :谁能从概念中找出关键性的字、词?生 :“相关联”“相对应”“比值”。师 :既然概念清楚 ,那又该如何应用概念进行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呢?生 :第一 ,看两种量是否相关联的量。第二 ,看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商)是否一定。师 :根据刚才的总结 ,你能举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吗?…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辽宁省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试用课本第十二册第35页例8。案例一师:正比例的意义是什么?生: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师:利用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1.速度一定,时间与路程。2.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3.圆的半径和周长。4.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学生一一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说明,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师:请同学们独立解答下题,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工厂…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师:还记得什么是正比例吗?生:两个量相除,如果除的结果是一个定值,这两个量就成正比例关系。生:成正比例的两个量,它们的比值是一定的。生: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相似文献   

4.
"变"在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它既是数学的特点,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比如,在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时,一般要按照"三步曲"进行:一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二看这两种量的大小是否变化,三看这两种变量的积或者商是否一定,积一定则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商一定则这两种量成正比例。有些同学能联想到:正比例关系对应着商不变的规律,反  相似文献   

5.
如何测树高     
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要想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首先要掌握正比例的知识。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6.
"正比例意义"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P62--63)的内容,与原义务教材相比,减少了语言描述(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  相似文献   

7.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正(反)比例关系。”(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2页正比例、第15页反比例概念)依据概念的表述及教参,在教学生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时,我们通常要满足三个条件:①两种相关联的量;②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③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积)一定。这里笔者认为:条件一“两种相关联的量”有多余之嫌!一、如何界定“相关联”对于“相关联”,在这一概念中的具体含义,教师们见解不一。主要有…  相似文献   

8.
钱玉梅 《陕西教育》2007,(10):20-20
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正比例关系,掌握正比例的数学表达式,会正确地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相似文献   

9.
1.正比例和反比例(1)变化的量:你一定发现了行驶中的汽车行驶的路程随时问的增长而增长。这里的路程和时间就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是相互依存的变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相似文献   

10.
【课前慎思】“正比例”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第二课时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变化的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能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化的量,认识了相关联的变量及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变化关系,学生经历了在问题情境中借助直观具体的生活现象感知变量,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变化关系的过程,知道两个变量间的变化关系可以用表格、图像、关系式来表示。  相似文献   

11.
<正>"正比例的意义"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领会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特征,并能够把握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但学生对此往往停留在形式的模仿上。如何实现从形式模仿到意义建构的转化呢?课堂教学中,我从对比入手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思维建构过程,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自己的教学和思考分享如下。一、对比分类,建立基本的数量关系教学片断:师:路程是一个数量,由路程你想到相关的什么量?生1:速度和时间。师:对比一下时间和速度,想一想,这几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新知的应用是新授课中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新知应用的主要形式是练习.设计练习题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紧扣教学目标设计习题.例如,“正比例的意义”一节,按教学大纲,学生必须完成以下两项基础目标: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这两个要求未过关,势必影响正比例应用题的学习,因此,教师可设计下面三层新知应用的练习题.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一节,是在学生已学过一些常见的"三量"关系及有关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后面学习比例应用题的关键所在。在学习这部分内容前,学生遇到的大都是某一组具体数量之间的关系,而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需考察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并且要用字母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问题就显得抽象、概括,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分步考察,揭示意义成正、反比例的量的主要特征有:(1)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2)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  相似文献   

14.
教学人教社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12册正比例的意义(例1、例2)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初步学会判断含有具体数据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并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函数思想,对学生进行事物间相互关联变化的启蒙教育。 教学过程可从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常见数量关系引入。在学生说出“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总价除以  相似文献   

15.
“正比例”教学设计与评析胡金婵执教王玉敏评析教学设计与评析教学内容:人教社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例1、例2。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2.理解“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3.会用yx=k(一定)概括数量关系。4.会判断两种量...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在教学“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时,有些老师先让学生画一次函数的图象,然后再让学生观察所画图象直观得到“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对于这样的教学,笔者认为,它降低了教学的要求.这是因为学生在小学学习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时,是通过画图观察得到“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的,在初中学习正比例函数时,也是通过画正比例函数图象来观察得到”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现在学习一次函数,如果还是让学  相似文献   

17.
在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时,一要看一个量是否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二要看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判断必错无疑。例1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成正比例吗?有些同学由于受圆的周长和它的半径成正比例的影响,马上联想到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也越大。而不看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为定值,于是立即下结论: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成正比例。事实上这个结论是错的。虽然面积随着它的半径的变化而变化,但还要看它的比值是否为定值。因为圆面积半径=πr2r=πr,当r变化时,πr也随着变化,所以πr不是一个定量。由此可知,圆的面…  相似文献   

18.
正比例的意义由于它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掌握。因此,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抓住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商一定)这个关键,引导学生从典型的材料中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在正确理解意义的基础上,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是我教学正比例的意义第一教时的打算。教材: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5.正比例》例1、例2。教学要求: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初步学会判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学习正反比例,难点是对成正比例的量还是成反比例的量的判别。教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分析量的变化关系,提高学生对成正比例的量还是成反比例的量的判别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平常我们在设计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练习时,会想到以题组的方式组织学生训练。但设计怎样的题组既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同一个数量关系下正比例和反比例问题的变化结构,又能通过不同形式的对比性练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为此,我们针对这节综合练习课做了实践研究。一、揭示数量关系,勾起概念回忆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关系,那怎样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怎样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