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学们在写话题作文时要想立意出新,可以参照以下几种方法。一、"虚题实写,实题虚写"立意法有些话题是抽象的概念(虚),有些话题是具体的物象(实)。针对这些话题,我们可  相似文献   

2.
所谓"虚题实写",就是把抽象的话题落到"实处"来理解,化抽象为具体.它能把以抽象的概念、词语或句子为话题的文章,写得实在可感,把虚拟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把隐寓的道理说得清楚明白,富有新意.……  相似文献   

3.
虚实转换法     
《新读写》2010,(7):31-34
“实”与“虚”是写作学里一组相对相反的概念。“实”是客观的。“虚”是主观的;“实”是具体的。“虚”是抽象的;“实”是眼前的,“虚”是远处的。所谓虚实转换法。是指面对抽象的、无形的话题(文题),应该把它落到实处,即虚题实写;而面对具体的、有形的话题(文题),应该诠释出题目的虚指意义,即实题虚写。  相似文献   

4.
作文题有虚题与实题之分,在具体写作中,又有实写与虚写之说。在写作中,如何做到实题虚写至关重要。对此,笔者试图对现行作文教学进行反思,提出几点写作教学方法,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虚写即抽象地写;实写即具体地写。写作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实写,主要是刻画事物的形象,或正面描绘,或直接记叙,它总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具体的描述;虚写,主要是调动读者的想象,或侧面烘托,或间接垫衬,多为抽象的表现,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的中、高考作文命题中,有不少以某个抽象的概念为话题的"虚"题。对于这类文题,写作时要让抽象的话题落到"实处",变得具体可感;要把隐含的深意挖掘出来,说得清楚明白。那么,在具体写作中究竟应该如何化虚为实呢?一、化抽象为物象如,一篇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的优秀作文《四季,镌刻心灵的石碑》中,开篇即运用比喻的  相似文献   

7.
所谓"实题虚写",主要指借助于对所写事物具体内涵的深刻揭示,打开思路,发挥想象,挖掘出其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并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和见解投射其中,使文章不落俗套,更有意蕴。  相似文献   

8.
<正>就一道作文题或话题而言,大致可以分实题和虚题两大类。"实题"是指根据客观实在的事物所命的题目,如2010年湖南长沙市的"给他人一朵花",广东湛江市的"别丢了你的钥匙",浙江金华市的"灯",上海市的"黑板上的记忆"等。"虚题"则是指宽泛抽象、比喻象征类的题目,如2010年辽宁大连市的"寸草心",浙江温州市的"做一个行者",湖北黄石市的"那一缕春风",福建福州市的"路上"等。要想在这两类题目的立意上抢得先机,必须懂得在虚实之间进行巧妙的转换。  相似文献   

9.
提到文章的"虚写",我不禁想起古人说过的一句妙语:"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见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山之精神是抽象的,难以捉摸,如何表现呢?只有借有形的小草和烟霞来侧面勾画了。用具体之物来表现抽象之物,借虚拟之笔来映衬客观实体,这种技法即"虚写"。要让自己的文章"出彩",非借用"虚写"不可。  相似文献   

10.
高考作文题有实有虚,实题指客观的、具体的、眼前的实物,比如“水”、“门”、“路”“牛”“窗前”“玉兰花”等。虚题指主观的、抽象的,含蓄的意义,比如“美”、“奉献”、“追求”、“温馨”、“暖流”,“幸福”、“苦难”等。遇到实题,如果仅仅就物写物,那样的文章是缺乏深度的,唯有采取化实为虚之法,在描写实物时,  相似文献   

11.
<正>刘勰《文心雕龙·总术》:"才之能通,必资晓术""术有恒数",明确肯定了写作有一定的法则。那何谓虚?《尔雅》:"虚,空也。"何谓实?真实,实在。虚与实是相对而言的。文学艺术里的虚与实,理解丰富——文章内容为实,主题为虚;内容上具体描绘为实,抽象议论为虚;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当前为实,过去未来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正如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所说的"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在初中生记叙文的写作与修改上,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参透  相似文献   

12.
高考作文题型虽然有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之分,但从本质上无非就是两类:虚题和实题。虚题实写需要学生准确定义、化大为小,发散拓展、理性思辨;而实题虚写则要求学生把握特点、立足本意,联想立论、以小见大。从具体高考作文题入手,分析如何运用这些虚实转换的方法,最终达到虚实相通的效果,在激烈的高考考场上打造高境界的作文。  相似文献   

13.
一、增添补充法训练学生在话题前面或后面增补上适当词语,限制压缩写作范围,锁定学生最有感受、最有话可说的内容来写,从而使话题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如以"墙"为话题,可拟《童年记忆中那堵墙》《除去"心墙",永别隔膜》等。  相似文献   

14.
<正>虚实是我国古典美学术语。它被广泛地运用到诗歌、小说、戏剧、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这里,我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谈谈诗词的虚实美。所谓的实,就是诗词直接提供给欣赏者的艺术形象,即诗歌所展现的人、事、景、物等。所谓的虚,就是诗词间接提供给欣赏者的需经想象才能把握的审美内容,即非现实的人、事、景、物等。然而,虚不是无,也不是直观的有,而是指言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致、味外之旨、弦外之音等。宋代范唏文说:"虚者枯,实者塞。"如果诗歌只写"虚",就显得抽象,干瘪无味,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就显得堆砌,死气沉沉,没有生气。虚写与实写应  相似文献   

15.
[虚实定义]“虚”与“实”,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两个非常常见的概念。在写作学当中,“虚”与“实”是相反相对的两个概念:“虚”是主观的,“实”是客观的;“虚”是抽象的,“实”是具体的;“虚”是远处的,“实”是眼前的;“虚”是隐藏的、含蓄的,“实”是直露、明朗的。就一道作文题或话题而言,又有“虚题”与“实题”之分:所谓“虚题”,就是那些以抽象概念或短语为话题或标题的,如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话题“诚信”、1988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习惯》、1994年的高考命题《尝试》,都是比较抽象、含蓄或主观性较强的话题或命题;所谓“实题”,则是一些…  相似文献   

16.
"虚""实"的概念,源于老子哲学。后来庄子在《天地》篇寓言中提出"象罔"的概念。"象"是"形","罔"是"无形","有形"为"实","无形"为"虚"。我们认为"实"与"虚"不仅仅指有形无形,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此为实,彼为虚;近为实,远为虚;静为实,动为虚;具体是实,抽象是虚;鲜明是实,模糊是虚;充实是实,空灵是虚;正面是实,侧面是虚等等。而"实"与"虚"又不是独立的,是相互作用、辨  相似文献   

17.
<正>在文学艺术中,"虚实"的界定是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描写作者眼前所见所闻的客观实物称为"实写",描写作者联想、想象的事物称为"虚写";将作品中现场出现的人物称为"实写",将作品背后隐含的人物称为"虚写"。在艺术中,对虚实的不同处理可产生不同的美学效果。古时候,有位画师用"深山藏古寺"这句诗为题,  相似文献   

18.
诗题解读:初看诗题——再别康桥——即包含意蕴。康桥之译胜于剑桥,中国人对"剑"与"康"是有基本的心理判断的。"再别",有故事性,其前定有一别,现在又别,内心若何?令人猜想。第一节诗解读:康桥母校,来而别,别而来,来又别,暗合诗题。"西天"可为实写,即诗人于船上所见;或为虚写,即康桥母校。"云彩"何等艳丽、美好,令人向往。  相似文献   

19.
脚印     
此文亮点是"到家的路是你自己走的",其中"到家"二字,既实且虚。此文还需要升格:将"一路摔倒了多少次"展开写,其"再接再厉"之意,用具体情节出之。  相似文献   

20.
<正>【改前语】"责任",词义是分内应做的事。以"责任"为题的作文可写的内容很宽泛,有的同学却感到无从下手。对初中生来说,宜写记叙文或夹叙夹议的文章。这是一个大题、虚题,适宜"大题小做""虚题实做",写出贴近生活和表现自我的内容。下面这篇习作是议论文,出自初一年级学生之手,很不易,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果换一种思路和写法,在体现"真我"上下工夫,文章会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