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历来被看作最高意义上的“智慧之学”。而一位只读过三年私塾的农民,却被称为“乡村哲人”,“农民思想家,他的章被称作“哲学奇”,并录入县志,而且在他逝去30多年后,他的事迹被一些作家和有识之士写进报告学或纪实散中,堂而皇之上了书籍报刊,  相似文献   

2.
刘瑛 《兰台世界》2005,(1):13-14
近日,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报道了这样一则事例:某企业一名职工杨先生,12年前,因为一件小事而被处分,随之被企业辞退。在这12年里,他19次求职失败,找不到其中的原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自己的档案中发现了这样一份处分决定:因当年与厂内另外一职工产生口角,发生冲突,而被企业处以警告处分,随之被企业以种种理由辞退。  相似文献   

3.
一个曾经逃荒落户延安的农民,凭借自己的勤奋劳动,深明大义,被推选为劳动模范、劳动英雄,受到前所未有的政治荣誉。他劳动致富,代表了陕甘宁边区新富农经济政策的发展方向;他积极参加劳动竞赛,极大地推动了边区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他承蒙毛泽东委托,接受毛岸英入住到自己家里,指导其学习农业生产;他积极参军支援共产党军队抗击国民党进犯之敌,不幸战场上被俘,身份暴露后又被国民党政治利用,回到乡里,不被理解,郁郁而死……  相似文献   

4.
在全世界科学家都一脸茫然的情势下,如黑洞一般不可捉摸的史蒂芬·霍金再次作出惊人之举:他宣称推翻了自己坚持30多年的一个著名的黑洞理论。为此,他还输掉了一场世界闻名的赌赛。仅仅3个多月前,霍金刚刚公开宣告,他将放弃自己苦苦追寻数十年的“终极理论”,并认为“终极理论”实际上不存在。无论他的旧理论还是新理论,迄今以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科学家可能都无法通过实验验证其真伪——霍金完全可以不必害怕以后被证伪而放弃原先自己“赖以成名”的理论。但他放弃了:或许只因为他是一个科学家。霍金所剩不多的其它理论也在接受挑战。在他的有生之年,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也许将像遇到黑洞一样,全部被自己和他人否决、推翻而踪迹全无。或许到那时,他最后一根可以活动的手指也已经萎缩,而他留下的,是不是只有一个残疾之躯和那深邃的大脑?  相似文献   

5.
1971年初秋,32岁的优秀飞行员康庭梓照例执行了一次让他感到很光荣的专机任务,却没有想到,这一次任务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九一三事件”发生后,那架256号三叉戟及机上9个人,一直被笼罩在历史的聚光灯下,而被遗留下来的5名机组人员的命运,却长期被遮蔽。  相似文献   

6.
李毅 《档案时空》2005,(3):26-28
众人都知道,汪精卫因多次遭人行刺,才旧病复发,后送往日本去治疗,终在1944年11月死在日本,结束了他大汉奸罪恶的一生。可是,汪精卫为何会旧病复发而无药可治了,以前他不是多次被治好了吗?这回被送到日本治疗,却又没有挽救回他一条小命呢?这其中奥妙一直被人们猜测,其实那是神医刘一帖用巨毒攻心的惩处办法,贴走了汪精卫的命!  相似文献   

7.
从米没有一位艺术家像毕加索那样对后世造成了普遍的影响。他创作范围、艺术风格超乎寻常的宽广、多变.以至于近百年来西方重要的艺术流派,几乎没有一个下是肇始于他,或被他吸收而善加利用。许多重量级的艺术家.因为他而改变了观察世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个体质瘦弱而又精神矍铄的年近八旬的老人,1米65的个头,说起话来,幽默文雅而又富于哲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他的右眼视力0.4,左眼近乎失明、右手臂写字不便的情况下,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在医学科普这片天地里,奋力地拼搏、耕耘,用伤残的肢体为科普事业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在离休16年中,他共撰写医学科普稿件9875篇,被全国24个省市的211家报刊、电台等新闻单位刊登稿件3270篇。他多次被济南军区表彰为先进离休干部,前不久又被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协表彰为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他就是济南军…  相似文献   

9.
某综合仓库政委李庆年,被人们誉为“分部一支笔”。李庆年这个名字在报刊上没少看到。没见到他本人之前,原以为他是个专业作家,没想到他就在离自己单位不到20公里的一个仓库担任政委。崇敬之余,采访他的念头终于再也无法控制了,于是,经同办公室陈干事的引见,见到了这位令我崇敬已久的人。初见李庆年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是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人,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特别是满脸胡老子,让人感到他一副老相,与他那文风以及被人称作为“分部一支笔”的绰号怎么也对不上。然而,当翻开李政委的那几棍子剪报册以及那提获奖证书和那即将出…  相似文献   

10.
《海南档案》2007,(3):48-48
“文革”伊始,德高望重的他陷入了非人的境地。批斗无数,每天还要打扫历史博物馆的厕所。1969年,他又被下放到多雨泥泞的湖北咸宁干校接受劳动改造。“移居”咸宁后,没有组织归属,他光搬家就达6次之多。由区委阴暗的阁楼,搬进小学的泥巴房教室,再被打发到偏僻的乡村医务所……而他每天的任务则是看守菜园子,做猪倌。当时他已经67岁,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张居正严明法度、惠农利商、近民便俗的改革取得了少有的成功,使衰败的明王朝一度国库充盈、“四海升平”,重现生机。然而,张居正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之际,他的改革却被完全否定,改革成果全部付诸东流,而且这个生前不可一世的宰相死后被削夺,其家被抄、长子自杀、次子及其弟充军,张府还被重兵围困饿死十余人。曾有人评说他“身后一败涂地”。而如此迅速、全面否定改革、否定张氏的不是别人,正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他的学生万历皇帝本人。  相似文献   

12.
“刘建彬被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录用为记者了”,“刘建彬上大学了”,“刘建彬考取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了”,“刘建彬被《劳动周报》社聘为记者了!”这接履而来的消息在刘建彬服役过的二泡某部不睡而走,传得沸沸扬扬。1983年,刘建彬从生长着红高梁的黑土地上一脚迈进了绿色的军营,两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后,他被分到了部队招待所当了一名招待员。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工作,为他从事新闻写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招待所的两年里,他在报刊、电台发表了60多篇稿件。1985年,刘建彬被调到某部政治部报道组。在这里,业余的变专业的,为他的成才创…  相似文献   

13.
最初被周雷感染的是他聪慧、平易和难得的沉潜个性,在浮泛而喧嚣的媒体中,不事张扬也没有不经意间的得意与傲慢,周雷勤奋而执著于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在他英俊的外表下分明是一种生命的悸动和志存高远的信念,他说“工作是快乐的”。在中国最前沿的财经节目《中国财经报道》中,周雷默默耕耘着,他的主持风格被资深电视权威郭景哲评价为“亲切自然,很有魅力”。2000年11月《东方时空》全面改版的时候,谁将成为新的主播成为全国媒体的悬念。当周雷的名字出现在新“时空”,成为八大主播之一时,他立即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作为…  相似文献   

14.
面对生活必需的食品、药品、甚至矛膏,媒体和民众真的已是草木皆兵,日历三惊。不过,有不少警报,事后被证明其实是虚惊一场。比如,日前的啤酒甲醛风波以国家质检部门宣告甲醛含量并不足以危害健康而告终。前不久矛膏风波中,则是那位被指报料的科学家站出来说,我根本没有说过三氯生致癌的话。他批评说,媒体的报道太急于做出推论了,对他的报告断章取义。  相似文献   

15.
2002年,伴随巨大的争议,荷兰人库哈斯和他设计的新CCTV大楼,被国内许多人熟知。如今那个造型扭曲的庞然大物就要竣工,并成为北京新建筑的标志之一。而库哈斯,带着他的超大建筑如何影响一个城市的“野心”,早已开始了下一个目标。[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新华  海滨 《新闻世界》2006,(7):24-26
这是一个曾引起广泛关注的新闻,随着报纸、网络、电视的传播,他“见义勇为”被砍伤的故事深深打动着读和观众,学校还准备募捐为他疗伤,正在善良的人们为此而感动时,却发现,这是一个被鲜血染红的弥天大谎,请看——[编按]  相似文献   

17.
贾樟柯  菁菁 《出版参考》2004,(12):45-46
上初三的时候,我的一个结拜兄弟当兵要走。我去送他,他坐在大轿车里一言不发。我想安慰他,便说,这下好了,你自由了。说完此话,他还是一脸苦相,便有些烦他。在我的概念里,只要不上学,不做功课,不被老师烦,便是最大的幸福。而能离家远走,不被父母管教,那更是天大的喜事。我由衷地羡慕他,所以不太理解我那兄弟为何总是沉默不语,并且低着头不拿眼睛看我们。车快开的时候,我实在不想再看他一脸哭相,便说:“你是不是怕我们看你远走高飞,心里不平衡,假装不高兴来安慰我们?”  相似文献   

18.
杜重远对于今天的人们,印象最深的大概有两点。一是新闻史上讲到邹韬奋时一定要提到他,发行十几万份的《生活》周刊因坚持社会批判而被国民政府于1933年底封禁,是他——杜重远挺身而出,在高压和白色恐怖中创办了《新生》周刊,从而延续了这一社会“公器”的生命,并为此坐牢一年多。杜重远的另一个印象与一个恶魔般的人物相关,他的《盛世才与新新疆》使一大批热心抗日的进步青年奔赴新疆,参与西部开发与大后方的建设,而他自己却连同他所鼓动的许多人一起遭受了他所信赖的盛世才的毒手。一个以爱国、救国为己任的现代自由知识分子,没…  相似文献   

19.
邱晓华复出     
《新闻天地》2008,(9):53-53
两年前,被发现涉嫌严重违纪而落马的原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目前已赴中海油总公司下属研究机构任职。不过,他的复出引起了一些争议。  相似文献   

20.
2003年4月,一则《美记者伪造战争照片被炒》消息报道了美国《洛杉矾时报》摄影记者布莱恩沃斯基因电脑伪造战争照片而被炒鱿鱼。一位当过25年摄影记者的人被解雇了,尽管布莱恩沃斯基曾经获得过不少引人注目的奖项,但所有光环都没能成为原谅他的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