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画面审美"在田园诗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儿童"画面审美感知"的具象性和多维性、"画面审美想象"的经验性和断裂性、"画面审美情感"的移情性和独特性,教师可以延展儿童"画面审美感知"的广度,拓展儿童"画面审美想象"的宽度,积淀儿童"画面审美情感"的深度,从而让儿童在"画面审美"中,不仅感受到田园诗的画面美,更获得了审美的浸润与熏陶。  相似文献   

2.
审美人类学是整合美学和人类学而形成的复合性交叉学科,"地方性民族审美经验"、"审美制度"和"审美认同"是中国审美人类学言说的话语表达机制,它们既是显现审美人类学学科属性的表征,也是深入把握其学科边界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3.
童庆炳在《文学与审美》一文中首次提出"审美溶解说",以通俗易懂的形象化比喻,正确而客观地揭示了审美作为文学的本质属性与其他非审美属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审美是多层面的整体关系的创造。审美溶解说作为对文学本身的特殊本质的研究,在不断的深化发展过程中,也与"审美反映论"、"审美特征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等一起构成了整体性的中国"审美论"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课堂理应是"审美"充斥和满溢的课堂,但就当下而言,语文课堂缺失"审美",审美课堂建构情况不乐观、学生审美能力差等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于教师而言,应关注"审美"的重要性,积极挖掘教材以及课堂中一切审美元素,为审美课堂构建而努力。本文立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如何构建审美课堂给出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5.
杜甫的诗歌理论推崇"神"这一审美范畴,"神"既体现出诗歌审美创作是诗人对审美对象进行心灵化加工的主客体双向异质同构的精神活动,同时,又规定着诗歌作品审美意境的创构应以"有神"为最高境界.在杜甫看来,只有达到"有神"、"神妙"的作品,才是艺术杰作,因此,他把是否创构出"有神"、"神妙"审美境界作为作品艺术成就高下的重要标准."有神"、"神妙"、"神",体现了杜甫的审美意趣与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6.
《柳州师专学报》2016,(3):21-24
审美经验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西方美学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审美经验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内涵。就审美经验的"形而上"研究发展流变而言,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将审美经验视为审美客体"形式"显现的"和谐",柏拉图将审美经验视为审美主体对"理式"世界的"迷狂"观照,而康德将审美经验视为主体审美判断的"非功利性"传达,黑格尔则将审美经验看作是理念世界的感性显现。通过对西方美学视域中审美经验的"形而上"研究的历程与流变进行评述,以期明晰西方审美经验研究的发展脉络,从而推进现代审美经验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审美性"阅读对幼儿和教师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可以通过集体教学活动、个别学习活动、环境创设、社区合作活动等途径开展,结合运用兴趣激励法、游戏引导法、环境互动法等方法实施。基于"审美性"阅读课程的研究,幼儿园可以形成"审美性"阅读活动资源库,构建"审美性"阅读活动的实践模式,创新"审美性"阅读活动的家庭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8.
"读图"时代催生的"快餐艺术"导致审美价值沦丧,挑战着学校美育。基于"00后"儿童的读图情况,依托美术课堂教学开展课前读图5分钟活动,借助对比临摹、思维导图、课堂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的审美选择,促进其审美认知和理解,激发其审美创造,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实现美育核心素养的培育。  相似文献   

9.
汉大赋审美特征的形成,深受庄子审美想像力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庄子"道"的建构对汉大赋审美时空的无限性的影响、"道"的大美对汉大赋审美意境博大性的影响、"道"的表现对汉大赋体美手段虚构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是美学的重要范畴,它涉及到美的本质、自然美等问题,也涉及到整个美学体系的建立问题,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什么是审美关系?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和苏联的许多美学家都把它说成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苏联哲学研究所、艺术史研究所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原理》一书,把审美关系归结为人对现实的"审美感知"、"审美感受"、"审美享受"、"情感评价"、"自我认识"的关系,归结为人对现实的"艺术掌握",归结为"一般意  相似文献   

11.
从"超级女声"等"选秀"现象,从音乐审美情感、音乐审美体验等角度分析当代青年学生音乐审美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就加强音乐审美教育,提高青年学生音乐审美能力问题提出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即位之前,儒家礼乐"平和"的审美观受到冲击,以"不平"为美的民间音乐审美形式在汉初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平和"审美与"不平"审美在审美功能上出现并置、交叉互融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的素质、能力,明确提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找到"审美"与"教育"的联系。语文审美教学法就是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美的教育,教育学生怎样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  相似文献   

14.
杨桓 《文教资料》2012,(22):90-91,97
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音乐的耳朵"即培养主体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感,是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课堂中采用了"渗透式鉴赏教学"模式,通过"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的教学过程,实现有效教学。本文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严少卫 《江苏教育》2013,(10):13-15
审美,应是文学教育的主体坚守。在散文教学中应当以"形象的直觉感知美"、"情感的融合体验美"、"联想和想象再造美"为三个基点,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审美对象的情感,再造审美对象形象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愉悦。  相似文献   

16.
审美现代性是学界一直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二十世纪中国审美现代性既来自于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刺激,又是自身审美传统的"现代化"。廓清西方审美现代性概况并以此为参照,在比较的视野下从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理想的流变来阐释中国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的不同,最后凸显出审美现代性的实践性与体验性。  相似文献   

17.
内审美是相对于建立在审美对象基础上的、以耳目视听为媒介的感官型审美的内在精神型审美。它包括在宗教或功夫密修中的内景呈现,内视、内照、内乐;在文艺创作中的联想和想象;由人生修养中的"无美而乐"所形成的无对象无形式的精神悦乐和静逸型的人生境界内审美。内审美跟文艺审美和生活审美的联系与区别,境界审美与其他内审美的联系与区别,都将展示审美的另一世界的奥秘。内审美"是立足于美学史的一个创造。"  相似文献   

18.
在物理教学中应挖掘审美因素,提升物理教学的"第七感"——"美感"。营造物理教学"第七感"的关键在于解放学生,让学生以审美的视角去探索未知世界,感受物理学科的无穷魅力,提升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美化教学手段、营造教学审美场。  相似文献   

19.
戴加成 《江苏教育》2016,(6):76-77,79
在物理教学中应挖掘审美因素,提升物理教学的"第七感"——"美感"。营造物理教学"第七感"的关键在于解放学生,让学生以审美的视角去探索未知世界,感受物理学科的无穷魅力,提升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美化教学手段、营造教学审美场。  相似文献   

20.
翻译美学是一种将翻译视为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共同参与的一项自觉地的审美活动。翻译审美的客体即翻译原文。而翻译的审美主体即译者,一方面受制于审美客体的直观可译性,同时又要具备"情"、"知"、"才"、"志"等主观能动性,主客观的高度融合才能创作出与原文美学效果相近的译本。在众多翻译文本中,诗歌是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