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国家举办的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高校内部领导体制长期探索和实践的经验总结。在新的历史阶段,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需要进一步准确把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本质内涵,正确处理“党要管党”与“党管学校”、党委与校长之间的关系,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和学校民主建设,切实改进党委领导方式,合理配置高校内部权力,实现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  相似文献   

2.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经过反复探索与实践而形成的我国高等学校的根本领导体制,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完善大学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落实高等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保证。沈阳医学院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体会到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依法治校,是学校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关键,是学校正确处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的保证。为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要加强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积极推进党务、校务公开。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七个阶段:①单一校长负责制;②在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③在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④党的一元化领导制;⑤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⑥试行校长负责制;⑦党委领导中心的现行负责制。新形势下,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主要有党委和校长的关系更加明晰、依法治校与教授治校相结合、党委成员结构的调整等。  相似文献   

4.
着眼科学发展 提高领导班子的治校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核心就是提高高校党的治校水平,也就是要坚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设一个团结创新的领导班子,形成科学、高效的决策和管理运行机制,提高治校能力,推进学校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一、以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前提,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加强高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保证党对高校的绝对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校领导体制,其实质就是确立党委在学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的地位,同时又充分发挥校长在…  相似文献   

5.
按照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要求,高校党委理应是学校依法治校的领导力量。在领导依法治校工作中,高校党委应正确处理与校长的关系,明确“领导”的重点和关键,严格执行工作程序,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依法领导,按章办事,做依法治校的模范。  相似文献   

6.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演进、实践及其完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经过反复探索与实践而形成的高等学校的根本领导体制,它不仅是党的主张,而且成为国家意志。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已验证了这一体制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在新形势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需要改进和完善,其核心就是将这一体制与依法治校“并轨共进”,切实解决“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的关系,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7.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已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仅是政治要求,而且也是依法治校、依法管理学校一切事务的必然要求.目前,高等学校在实施这一领导体制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以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领导体制。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符合依法治校的要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能促进高等学校的科学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认识,并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体制:一是科学界定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内涵;二是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三是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四是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相似文献   

9.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高等学校根本领导体制的要求。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领导班子,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在新形势下,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需要改进和完善,其主要途径是依法治校和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从而解决"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保证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概括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中的内涵和合理性,指出这一体制目前在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法律法规对党委和校长的职责、二者间关系、实施程序和细则等方面的规定不完善,以及部分党委和校长管理经验的缺乏。借鉴我国公司法中关于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的相关规定,对改善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管理有效性提出如下思路。首先,清晰、具体地界定党委和校长的责任范围;其次,明确党委和校长之间的关系;第三,严格规范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运行流程和规则;最后,改进党委书记和校长选拔方式,建立监督和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11.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基点在于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重点在于校长如何负责,难点在于正确处理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党政职责不分、书记校长关系微妙和相互制衡不力等问题。只有构建党政既制衡又协调的权力机制,形成程序合理、管理规范的制度机制,强化学术权力,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才能促进高校领导体制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学内部领导体制不等于管理体制,因为领导不等于管理.大学领导体制与管理体制的主要载体是党委与校长,正确认识和区分领导体制与管理体制,目的是为了科学构建大学内部管理体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领导体制.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培育创新人才,促进科技创新是高校的神圣使命。为不辱使命,高校在内部管理上应理顺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的现代高校管理体制,营造“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术自律”的健康、宽松、宁静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4.
论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国办高等学校法定的领导体制。这一领导体制,是在总结我国建国以来几十年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确立的。本文主要从我国高校的办学性质、高校领导体制演进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等方面,论述了加强党对高校的统一领导,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对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5.
大学自治与我国高校内部体制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自建国后发生了七次变更,1998年的《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引发了处于同一地位的书记、校长两位“一把手”的权力纷争。借鉴西方国家大学自治内部管理体制的经验,发挥委员会制与一长制的优势,将党委会居于校长之上,并将党委会更名为理事会,明确理事会主席在职位上高于校长,这种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比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现代大学制度代表了大学制度建构的方向,但世界上不存在一个国际上通用的普适模式,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必须在科学理念引领下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探索。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创建大学理事会制度,改革大学学术权力结构,深化大学内部管理改革,加强师生参与民主管理,建立大学与政府间的新型契约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加强党在高校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加强和改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是核心,校长负责是关键,"教授治教"是基础,制度建设是保证。  相似文献   

18.
论构建中国特色法治大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办学治校内外部环境的重要变化,高校迫切需要按照依法治国的精神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努力构建具有自主管理、民主管理、透明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高效管理基本理念和目标的中国特色法治大学。建设中国特色法治大学,核心是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基础是提升高校各级干部的法律素质,关键是加强学校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重点是巩固和提高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党委责任重大。学校党委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党建各项工作之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大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良好的党风和校风,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建设清明校园,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依法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晰党委书记和校长的职权是这一制度得到全面落实的基本保障,在简要分析了现状后,从明确党委领导是集体领导而不是书记一人领导;处理好书记与校长的关系;明确书记、校长的职责;完善党委会议事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和制订相应实施细则等方面分析高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