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河流相沉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孤东油田四区属河流相沉积而成的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本文通过研究非均 质对剩余油在储层分布规律的控制机理,明确此类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确定今后挖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胡12块油藏纵向上储层由多级级差序列组成,层间非均质严重;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发生减渗和增渗作用,层内高渗条带发育,出现大孔道,层间矛盾进一步加剧。目前采出程度仅为18.38%,而综合含水高达94.77%,综合含水与采出程度不匹配。针对存在问题,明确以层间挖潜、主力层有效恢复为重点,强化动态监测,深化剩余油潜力认识的基础上,利用调整井挖潜微构造剩余油,实施相控剩余油,优化、完善注采井网,有效提高主力层采液速度,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实现了高含水期持续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3.
一、2003—2005年局级分注示范区分注措施分析 (一)2O03年局级分注示范区——临13单元分注措施分析 1、区块注水工作存在主要问题层间矛盾突出:临十三断块区为典型的复杂断块油藏。由于断块小、含油小层多,单层储量较少,层系划分太细在经济上不划算。由于各砂层组间储层发育状况不同,以及砂体间沉积微相变化,造成储层非均质性差异较大,层间存在较严重的非均质性,这种情况在区块较为普遍,因此进行储层细分注水是改善层间动用状况,挖掘层间剩余油潜力,提高水驱开发效果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刘俊山 《内江科技》2012,(11):117+116
乔庄油田开发26年之久,采出程度仅9.49%,目前单井平均日油仅1.9吨,采油速度0.23%,形成"有油采不出"的开发态势,平面上水淹严重,纵向上非均质严重,储量动用差异大,剩余油认识不清。针对以上情况,利用油藏工程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充分认识乔庄油田剩余油平面、层间分布状况,改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杨宗霞等 《内江科技》2014,(3):72+58-72,58
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2+3油藏为中孔中渗非均质断块油气藏,目前油田开发已进入高含水期,相当数量的剩余油以不同规模、不同形式不规则地分布于油藏中。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利用动静态综合分析研究与密网格大规模数值模拟研究相结合,提高了剩余油研究精度和可信度。在此基础上,部署实施了剩余油挖潜方案,使油藏含水上升率下降、采收率提高了。  相似文献   

6.
史树彬 《内江科技》2012,(11):118+197
本文在分析胜坨油田已有描述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储层的层内、层间非均质性,描述了特高含水期储层主要变化变化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并从剩余油储量大小和储层非均质两方面分析了对堵水调剖效果的适应性,为胜坨油田下一步的堵水调剖选井、选层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勇等 《内江科技》2014,(5):64
<正>本文根据沙二下油藏分类储层的非均质特征和构造的复杂性,着重对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的特征及赋存特点进行描述。针对不同的剩余油存在类型,及时优化开发对策,开展了不同挖潜方式的注采调整实践,通过配套的工艺技术,进行深化水驱提高采收率的探索。1油藏概况濮城沙二下油藏是一个埋藏深、含油层系多、非均质性严重的断块油气田。含油面积17.2km,石油地质储量3650万吨,  相似文献   

8.
《内江科技》2016,(7):60-61
开展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对油田开发中后期挖潜剩余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层内、层间和平面的角度描述了W7断块储层非均质性,认为W7断块储层层内夹层发育;层间各砂体平均渗透率差异较大;平面上油气分布以及砂岩有效厚度差异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曲军  田荣树 《内江科技》2009,30(2):130-130
平方王油田沙四中储集层具中孔低渗特征,其油层物性和流体物性非均质严重,稳产难度大。本文根据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结果,实施了配套控水稳油技术,有效提高了开发效果,对同类油田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文明寨极复杂断块油藏在高含水开发后期,利用高精度碳氧比指导下的细分小层技术,针对厚油层层内非均质影响,对剩余油监测手段进行了优选,利用高精度碳氧比测井,结合沉积微相研究,层内分层能力达到0.5米-0.8米,剩余油挖潜对象从二、三类层向一类层厚层转移,建立适应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注采系统,体现了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1.
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多油层非均质的油田,由于油层渗透率在纵向上和平面上的非均质性,注入水就沿着高渗透层或高渗透条带窜流,而中低渗透层和中低渗透区吸水很少。这样各类油层的生产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细分层系,对不同性质的油层实行分层注水和分层采油,使高、中、低渗透油层同时发挥作用,解决储量动用的不均衡,提高油田开发水平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乔庄油田梁20块已经进入低速递减生产阶段,地层能量保持状况较差,且纵向上小层发育多,层间非均质性强,经过长期的注水开发,储层剩余油分布十分复杂。目前西部井区无井控制,储量失控严重,通过开展水淹规律研究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结合压驱技术,完善西部井区井网,改善区块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3.
宋晓倩 《内江科技》2023,(12):73-75
<正>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内部建筑结构单元间矛盾突出,导致储层剩余油分布极为复杂。为此,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在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针对三角洲前缘亚相开展储层构型特征研究,明确不同级次的储层构型单元及层次界面对剩余油分布控制作用。由此,针对不同类型的剩余油提出优化挖潜措施,对于提高油田开发效益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文欢  陈琼瑶 《内江科技》2010,31(4):94-94,85
地质建模技术已经成为提高油气田开发水平的有力工具。本文以某油田C区为例,分别以河道充填复合体、单期砂体、小洪水期形成的填充砂体三个层次建立地质模型:体现出低级界面所建立的模型更能够体现储层空间的砂泥岩空间分布规律,更好地表征了储层的非均质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高精度的模型提高了历史拟合的精度,并且能够准确揭示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5.
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的微观沉积特征将会不断的变化,主要包括储层润湿性的变化,粘土矿物的变化,胶结物的变化;孔隙的变化等等,深入了解储层微观变化,通过毛管压力曲线和储层敏感性分析,来研究储层微观沉积特征变化,进而分析其非均质性特征,对于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注采工艺的调整,缓解平面、层间矛盾,控制含水上升,改善油田开发效果,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2005年以来,文明寨油田挖潜方向开始转移到二、三类层,一类层由于水淹程度较高,大部分已经通过打塞、挤堵抽稀不生产,加上井况损坏,目前一类层井网处于瘫痪状态。受储层非均质影响及油水重新分布后,平面、层间及层内剩余油仍有较大潜力,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我们开展了构造、沉积微相、一类层非均质、一类层剩余油分布研究,同时精细井网调整,实现储量最大化动用。  相似文献   

17.
梁家楼油田纯56块沙三中平均孔隙度21%,平均渗透率2553.9×10-3μm 2,单层厚度25 m,物性好,采出程度较高(43.17%),含水高(98.1%)。区块高含水、剩余油认识不清,从取芯资料分析该块层内非均质性强,层内非均质性对剩余油控制程度不明确,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楚,需要在测井二次解释基础上进行精细地质建模,认清储层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8.
文明寨油田经过多年的注水开采,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较零散,精细挖潜难度越来越大,对构造、储层的要求越来越精细。本文利用Petrel地质建模软件,通过井组数值模拟技术构建断层、层面、渗透率、孔隙度等数值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剖析储层的平面和垂向非均质性,模拟出的沉积微相空间分布符合地质规律,为更好地控制开发后期储层物性模拟,使油藏非均质性的描述和认识更合理,模型更为可靠,从而指导制订合理的油气田开发方案。  相似文献   

19.
《内江科技》2013,(7):44-45
<正>文明寨油田经过多年的强化开采,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油藏开发的主要矛盾随之由层间、平面矛盾向层内矛盾转移,储层内部结构非均质性作为主导油田开发后期水淹形式和剩余油分布复杂的核心地质因素,成为开发地质研究的焦点和热点。本文提出夹层是控制层内韵律段剩余油富集的主要因素,通过建立水驱数值模拟模型,研究夹层对韵律性厚油层剩余油富集的影响,提出正韵律厚油层挖潜方式及其适应性,提高油藏的开发水平及采收率。  相似文献   

20.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油田开发进行的重要性质之一,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能够很好的帮助油田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开采。本次研从实际出发,结合相关实验数据结果,对青平川油田永坪区长2储层非均性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