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期地质研究表明,玉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有孔洞型、裂缝型、孔-缝型等多种类型。储层横向变化较大,同一构造带内储层也不尽相同,现有地震资料中发现一些"串珠"状地震反射异常,如何寻觅本区有利储层的发育规律、进而预测本区有利储层的展布是目前勘探面临的难题。本文通过采用应力场数值模拟、趋势面差异分析技术、反射异常体刻画、AVO效果分析等技术,开展了奥陶系鹰山组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研究,并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
栾春华 《中国科技信息》2011,(24):42+46-42,46
东营凹陷南斜坡沙四段广泛发育着滩坝砂沉积,由于滩坝砂岩油藏分布规律复杂、单层厚度薄、储层横向变化快,造成储层预测难度大。研究中运用古地貌恢复,总结出滩坝砂的分布规律,在古地貌分析的指导下,应用频谱扫描技术,结合储层特征选取有效的参数,预测滩坝储层的横向展布。在正理庄油田樊131块应用储层综合预测方法,部署方案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万琳 《内江科技》2009,30(12):28-28,48
本文以地震属性分析及其在储层预测中的研究为选题,利用EPOS3软件对冀中油田文安地区进行地震属性分析。主要提取出的振幅和频率信息对该地区做出了储层预测,分析出了油气聚集地有利区带。用EPOS3这个软件提取出的均方根振幅属性,频率属性等等其他属性,能够较好的刻画该区的砂体发育和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4.
火山岩地震储层预测难度大,目前国内外存在很多争议。本文通过井震结合,采用模型控制波阻抗反演技术,对克拉玛依油田九区古16井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进行了预测,发现两个"低速异常体"即为有利储集体,与实际钻井、录井、试油试采资料吻合较好。应用该成果进行了油藏东部扩边区开发部署,新井实施后生产效果很好,进一步证实了预测结果的可靠性。推动了火山岩储层预测技术在克拉玛依油田的应用,为类似火山岩储层预测起到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媛 《内江科技》2014,(3):61-62
王家岗地区位于东营凹陷东部,沙四纯下亚段广泛发育滩坝砂岩储层,是该区重要的勘探对象。滩坝砂储层厚度薄,常规地震资料难以识别。本文通过对实钻井的统计分析,确定了储层发育的厚度范围,在此基础上求取调谐频率,利用分频技术识别并预测滩坝砂储层的展布范围,明确了该区有利储层分布特征。通过实钻井的验证,应用分频体进行储层预测结果比较准确。  相似文献   

6.
通过地震资料解释总结古地貌特征、断裂特征与缝洞储层发育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了有代表性的溶洞正演模型,通过结合地震反演、薄层调谐等技术进行储层缝洞单元的定量雕刻,利用阻抗与伽玛的交汇标准对储层进行分类,分析区内奥陶系缝洞储层的分布规律,预测区内缝洞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7.
张胜 《内江科技》2015,(3):49-50
古岩溶地貌主要是指酸性水流对可溶岩长期以溶蚀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所造成的各种起伏变化的地貌形态特征,同时不同的岩溶地貌又对岩溶储层的发育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首先综合利用印模法、残厚法及地震层拉平技术,对某地区岩溶地貌进行了恢复;然后根据15种不同微地貌形态在平面的组合特征划分10类三级地貌单元,依据测井、钻录井等资料在垂向上对古岩溶地貌进行岩溶带划分,并分析古地貌对4个岩溶带发育厚度的控制。最后通过探讨不同地貌、不同岩溶带洞穴型储层发育的差异性,表明古岩溶地貌与岩溶带分别在平面与空间上控制着洞穴型储层的发  相似文献   

8.
滴南凸起二叠系气藏储层发育段与其沉积前古地貌位置密切相关,古地貌是控制沉积体系发育特征与砂体分布的主要因素。针对研究区勘探程度低且井控程度分布不均的特点,将钻井与地震紧密结合,采用层拉平法对二叠系沉积前古地貌进行恢复。恢复结果表明该区古地貌可划分为东部隆起带和西部凹陷带2个地貌单元,其中东部受中间高四周低的古地貌格局影响,二叠系砂体呈断续天窗展布,古构造低部位发育有利砂体;西部凹陷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砂体发育广泛,是勘探开发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9.
地震曲率属性在预测裂缝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天宝 《内江科技》2011,32(9):134-134
华北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以孔洞、裂缝为主,非均质性强,物性横向变化较大,其中裂缝对储层发育起到主导因素,因此裂缝的合理预测,对形成规模效益储量,以及潜山油气藏的油气水关系较复杂等问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托于二次三维采集地震资料,以河西务构造带中北部为主,开展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储层预测,寻找有利区带,更精确地预测储层空间分布,在河西务构造带应用,展示了裂缝的非均质空间展布特征,与实钻情况吻合,证实了曲率预测裂缝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杨强 《内江科技》2013,(8):39-40,38
本文从潜江凹陷蚌湖地区岩性油藏勘探现状出发,总结当前勘探的瓶颈为储层预测。针对这一问题,结合相应沉积相特征,通过沉积古地貌分析和地震属性分析、地震相分析、频谱成像等方法,将地质小层对比预测结果与地震储层预测结果相结合,精细刻画潜江组主要目的层的储层展布特征;应用地震属性约束建模法进行叠后波阻抗反演,并和叠前密度反演结果结合,应用法线距离方法来识别渗透性砂岩和盐岩,进而解决储层预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熊业刚  姚泳汐 《内江科技》2011,32(5):22+21-22,21
本文基于裂缝储层预测思路上,运用FRS裂缝预测解释软件并在三维叠前方位角地震资料处理的基础上,采用岩石物理模型正演,提取叠前方位角地震属性资料,利用应力场数值模拟分析技术,对裂缝储层段方位和密度进行综合描述。  相似文献   

12.
裂缝发育程度是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评价的关键要素之一。为了评价常规纵波与三分量数据对于裂缝预测的能力,以塔河油田沙48井区常规三维纵波地震数据与三分量多波地震数据为例,运用常规纵波曲率与相干、转换横波分裂分析技术对该井区的裂缝发育情况进行了预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纵波的曲率和相干分析等裂缝预测方法而言,对于碳酸盐岩储层,基于三分量数据的横波分裂分析是一种更有效的裂缝预测方法;多分量地震不仅可以预测裂缝发育有利区带,还能预测发育的方位,而且裂缝预测结果精度更高,值得开展进一步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代磊 《内江科技》2015,(2):21-22,10
叠前反演技术具有良好的保真性和多信息性,能更可靠的揭示储层的物性及含油气性。东营凹陷北带砂砾岩体发育,储层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叠后地震属性能够较好的描述储层的分布规律,但在储层有效性及砂砾岩体内部结构分辨等反面存在局限性。在该地区开展叠前反演研究,对储层的物性、含油气性进行了分析,描述了砂砾岩体有效储层的发育范围,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钻井和地质资料入手,分析GL地区薄互层储层的岩性组合特征,建立四种不同岩性组合的正演模型,并对理论模型模拟结果进行地震属性分析,明确影响薄互层储层发育的敏感属性。在结合多次子波分解技术对薄互层储层的强反射背景进行剔除,并对分解后的数据体采用敏感属性优化预测方法,圈定有利储层发育范围,并为实钻证实。  相似文献   

15.
以岩心分析为基础,建立了欧利坨子地区粗面岩储层裂缝的测井识别和计算方法,在单井裂缝参数计算基础上,结合岩相及构造影响因素,预测裂缝的平面分布特征,确定裂缝与优质储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刘强 《中国科技信息》2011,(11):28+19-28,19
煤层由于密度低速度低,在地震剖面呈现强反射同相轴。在三角洲相的沉积体系下,煤层的影响使得常规振幅类属性无法展开应用。本文为实现国外某区块侏罗系储层的预测,采用复分析方法结合频谱分解以及波形聚类方法来克服煤层对储层预测的影响,达到储层横向预测目的,为此区域类似情况的预测提供了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17.
赵忠泉 《内江科技》2012,(8):106+93
井约束地震反演和频谱成像的综合应用能很好地解决复杂地区的储层预测与成像任务,其不但能很好地预测出储层,而且能很好地预测出有利储层的分布范围。从属性剖面图(反演及频谱成像)和平面图(目标构造图及目标储层反演厚度图)上可以分析砂体在纵向和空间的分布与发育情况以及与构造的关系,综合平面和剖面的分析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勘探风险、提高勘探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石油勘探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石油开采水平得到快速提升,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和运用,储层地震属性预测技术取得了一定成效,大大提高了储层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促进油气开采工作正常进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地震资料极性判别的方法进行介绍,提出地震资料极性判别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实际应用,促进我国储层预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9.
田圣风 《内江科技》2011,32(10):140-141
东部凹陷北部地区茨榆坨油田中段油气资源丰富,但勘探程度很低为了进一步落实区域构造,搞清储层发育状况,寻找油气资源接替区,运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及储层反演技术在该区重新开展了构造精细解释、沉积相研究、储层反演及综合油气评价,搞清该区构造、储层配置关系和油气分布规律通过综合评价,优选有利圈闭进行井位部署。  相似文献   

20.
李宏伟  吴春  李宇  孙佳 《内江科技》2012,(6):123+111
东营凹陷太古界潜山内幕油气藏至今还没有进行钻探,是新勘探领域,其储层具有低孔、低渗特征,裂缝性储集类型。本文通过对太古界储层裂缝特征的研究,对研究区进行了有利勘探目标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