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竹坡评点《金瓶梅》 ,为我国文学理论留下一笔宝贵的艺术遗产。他创建性地提出《金瓶梅》是泄愤的世情书 ,是史公文字、第一奇书而非淫书的论断 ,确立了《金瓶梅》为我国“四大奇书”之首的崇高地位。他精辟独到地评价了《金瓶梅》的艺术 ,论及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学风貌等诸多方面 ,高度总结了因《金瓶梅》的出现而丰富了的小说艺术。尤其是张竹坡首创的书首总论的评点方法 ,健全了中国小说批评理论的组织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2.
周钧韬先生专事《金瓶梅》研究二十多年,提出了“《金瓶梅》作者王世贞及其门人联合创作”“《金瓶梅》时代背景嘉靖”“《金瓶梅》成书年代隆庆”“《金瓶梅》成书方式过渡说”“《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年代万历末年”“《金瓶梅》为性小说”等6个新说;完成了《金瓶梅》创作素材来源考证的基础性工程。他的“治学之道”包括“知己知彼,选准研究目标”;“高层次加入”;“目不斜视、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敢于创新,在与权威的论争中创新”;“思辨与考证,双向汇流”等。其自言“治学之道”的核心是学好哲学。  相似文献   

3.
王世贞与《金瓶梅》的著作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作者不必求新,《金瓶梅》作者的答案就在明人笔记中。《金瓶梅》12种手抄本源于王世贞家;被陆炳“诬奏”、“籍其家”、“沉冤”,“托之《金瓶梅》且最早拥有《金瓶梅》手抄全本的“王大司寇凤洲先生”只能是王世贞;《玉娇李》与《金瓶梅》同出一人之手,《玉》作者是王世贞,《金》作者也应是王世贞;《金瓶梅》“指斥”的“时事”与王世贞家世相关,所写明代官吏多为王世贞的熟人;《金瓶梅》大量借用他书素材正是王世贞提倡模拟方法在小说创作中的实践;大哭:李瓶儿与善写丧葬场面体现了王世贞的家庭遭际、哭癖个性与心理特点。吴晗文章及“非王”说未能剥夺王世贞的《金瓶梅》著作权。  相似文献   

4.
陈荣 《文教资料》2007,(8):58-60
本文主要论述了《鼓掌绝尘》对《金瓶梅》性爱观的拨正和反思,主要以“情”和“礼”来反拨《金瓶梅》中的“欲”,通过才子佳人的“才”来抵挡金钱“财”对人的异化。其实《鼓掌绝尘》对《金瓶梅》性爱观的拨正和反思正是才子佳人小说对人欲横流的晚明小说特别是艳情小说反拨的一个典型。但《鼓掌绝尘》终因其不成熟和《金瓶梅》在明朝不可替代的地位而落入了尴尬境地。这种拨正和反思最终也以“无奈”而收场,或者我们可以大胆地说,这种结果本身就是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5.
“虎中美女”与“梦幻泡影”分别是词话本《金瓶梅》与绣像本《金瓶梅》第一回中的重要意象,它们的文化含义与文本含义隐含了小说两大系统不同的主题意旨:“虎中美女”隐喻词话本《金瓶梅》儒家“文以载道”思想,强调“持盈慎满”;“梦幻泡影”则隐喻绣像本《金瓶梅》佛家“万事皆空”的主张,突出一切虚无。两大系统主题意旨的差异提醒研究者研究《金瓶梅》应该明确地限定研究系统。  相似文献   

6.
张竹坡对《金瓶梅》的结构和章法有着深刻认识。就结构言,他指出《金瓶梅》不同于《水浒》《史记》,具备有机整体的艺术结构;就章法言,他在金圣叹之后加深认识,具体总结了《金瓶梅》的章法经验。这些认识对于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金瓶梅》:中国文化之谜《金瓶梅》行世四百载,至今还有许多未知之谜。它神秘地、几乎是突然地出现在中国明代的士大夫知识阶层面前,引起一片惊诧。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年),袁宏道在吴县致函董其昌,云:“《金瓶梅》从何处得来?伏枕略观,云霞满纸,胜于枚生《七发》多矣。后段在何处,抄竟当于何处倒换?幸一的示。”这是明代《金瓶梅》流传于世的第一则消息。而在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至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之间,其弟袁中道随他赴真州任,曾“见此书(《金瓶梅》)之半”;在此之前,袁中道“往晤董太史思白,共说诸小说之佳者,思白曰:‘近有一小说,名《金瓶梅》,极佳。’予私识之。”(袁中道《游居柿录》)据袁氏兄弟记载及转引董思白语来看,《金瓶梅》抄本于十六世纪末期在文人间传看,传抄得以流传。至万历  相似文献   

8.
在明代“四大奇书”中,《金瓶梅》的梦境描写是最多的,也是水平最高的。《金瓶梅》中的梦境描写,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有很大的影响,产生了比较好的叙事效果。甚至世情小说之最———《红楼梦》中的很多梦境描写都是从《金瓶梅》里借鉴而来。  相似文献   

9.
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评点,在很多方面将中国小说美学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就《金瓶梅》一书的思想性和倾向性而言,张竹坡认为《金》是一部泄愤之书,通过对个人的批判扩大到对整个社会黑暗面的批判;就《金瓶梅》与众不同的创作手法而言,张竹坡提出了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因此,以其中一些重要的美学理论观照了《金瓶梅》第23至第26回中的一段小故事——“宋惠莲之死”。这段故事在书中虽只是一处“闲笔”,却不失为张竹坡小说美学理论的一个极好范例。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久负盛名,素有“奇书”之称。清初的小说家、戏曲理论家李渔,在两衡堂刊本《三国志演义序》中说:“尝闻吴郡冯子犹赏称宇内四大奇书。日《三国》、《水浒》、《西游》及《金瓶梅》四种。余亦喜其赏称为近是。”然则,称《金瓶梅》为“奇书”的非止一人。  相似文献   

11.
《禅真逸史》作为《金瓶梅》之后诞生的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其性质归类虽多有歧异,但其核心主旨却在借南北朝后期至隋唐之际的社会背景,以虚拟化的手法,曲折反映作者对理想人生的独特见解。主角人物林时茂由儒及佛、由佛及道、再由道而儒、儒而佛道,其经历的人生四个历程,恰构成中国传统封建知识分子一个完整的生命追求历程和心灵演变史。书中对杜伏威、薛举、张善相三个历史人物的改塑,既是服务于作者这一思想理念,更与作者有意融合《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大奇书为一体的创作风格密切相关。其世情描摹的生动真切,更使其书在艺术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金瓶梅》式异流小说"的概念,分析了这类小说的思想内容和美学特征,论述了这类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特殊意义及其重要影响,以及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艺术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13.
《林兰香》是介于《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的一部重要的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世情小说,它的叙事结构特点在世情小说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作用。从其布局艺术,包括"八进制"叙事安排、"散—聚—散"悲剧式结构安排、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以及详略得当的叙事时间安排等方面,分析它在叙事结构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金庸小说第三版修改已经完成,学者们各有其说。汤哲声认为,金庸小说既然已经定型成为经典,就不应再随意改动。卢敦基认为,金庸修改小说是他个人权利之内的事,再次修改金庸小说,给作品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韩云波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体现了他从“流行经典”走向“历史经典”的努力。马睿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并未对武侠文体做出新贡献,这只是一场通俗文学、大众传媒和世俗化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15.
陶慕宁校注本《金瓶梅词话》,是在参考多年来《金瓶梅》点校及语词研究成果基础上而进行的新校注本,较之以往校本可谓"后出较精",然由于大家熟知的原因,该校注本还存在一些失校、误校、误点、误注现象。现就该书第61回至第69回校注方面存在的粗疏处进行考辨,以纠正其误校和失校文字。  相似文献   

16.
绣像本与词话本《金瓶梅》文本有着不尽相同的情节设置与思想内涵,这种不同直观地反映在两大版本各不相类的回目之中,其回目所体现的小说人物形象、小说叙事角度及作者的叙事观点与审美旨趣皆大相径庭。这一问题值得深入探究。此外,借助数字为回目做标记的方法对这些回目的异同频度进行数理分析,也可以使读者更便宜地体察其相异情况和原因,从而在对《金瓶梅》的两大版本进行分析的时候,作出更为明晰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文龙对于《金瓶梅》的主旨有着独到的认识。在考虑《金瓶梅》是否是淫书时,其把思考的重心放在读者身上,认为读者的素质是理解《金瓶梅》是否是淫书的关键;他还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来思考《金瓶梅》的“四贪”问题,认为深层次的快乐来源于心灵的自足而非欲望的满足。另外,他还指出《金瓶梅》是有慨于世事之作。  相似文献   

18.
<续金瓶梅>中刻画的应伯爵形象和<金瓶梅>中塑造的应伯爵形象都是成功的,二者有承袭和发展关系,在把握劝善惩恶因果报应的主旨上都是准确的.  相似文献   

19.
《金瓶梅》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都有浅表叙事指向和深层叙事指向,浅表叙事指向是深层叙事指向的载体和基础,深层叙事指向是叙事的实际目的,这种转换是受到了叙事主体叙事态度驱动的。  相似文献   

20.
周钧韬先生是一位著名的金学家,《周钧韬金瓴梅研究文集》是其《金瓶梅》研究集大成的作品。周钧韬《金瓶梅》研究的突出特点是高层次加入,文本研究特色是“就实论虚”,其金学研究呈现出很强的哲学思辨色彩。他的一些观点有较大影响,为《金瓶梅》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