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全球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针对突发新闻事件的快速报道成为各国媒体的竞争焦点,在新媒体环境下都呈现出崭新的报道样式。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能够秉持优势,但也多少表现出一些力不从心,与此同时,新媒体正以其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蔓延到各个领域,它在逐步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联合报道。这一切都依托于三网融合这一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电视等多种新型媒体展现了其继报纸、广播、电视、五联网之后作为“第五媒体”的优势,这使得手机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有着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征。同时,以网络和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速,改变着传统的国际传播格局,并和传统媒体相互融合,使得国际新闻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态势。面对三网融合时代下新媒体多渠道的信息集合趋势,国内国际媒体如何利用机遇来迎接挑战,在增强新闻传播力度的同时,又能避免新闻盲点的产生,成为了此次论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以手机、互联网等为终端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以传统媒体为中心的信息传播格局。如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逐渐走上相互融合发展的道路,"报网互动"成为其主要传播形式。澎湃新闻在宣传策略、内容定位以及新媒体平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作为传统媒体转型期的一个大胆尝试,澎湃新闻在备受瞩目的传播环境中自然也将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3.
科技带动了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尤其在近几年,传媒生态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单一媒介依靠自身资源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时,引入新媒介数字化、互动性、个性化、主动性等特点为传统媒介所用,已成为电视媒体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已成为业界的共识。为此,对新媒体传播规律、电视媒体在媒介融合时代如何与新媒体相融合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新媒体的概念界定之上,对它的发展态势作了阐述;由此带来对传统纸质媒体的冲击,使得传统媒体不得不依据自身优势,走融合新媒体的路子;具体的模式就是:报网从互动到融合,从单一媒体到全媒体,从全媒体到全时空.  相似文献   

5.
媒介融合的发展,使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不复存在,电视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压力,因此,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的战略转型,成为电视媒体在新市场环境下保持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而电视媒体转型的思路,要顺应融合趋势,构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着重强化自身在社会媒体环境中的主导作用,转变传统的经营和盈利模式,大力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在媒介融合趋势中提升自己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实现从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集团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电视媒体利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借力移动互联网、打破传统媒体固有的局限,延伸其传播时空,充分调动了受众对电视节目的参与粘性;同时为用户提供了电视直播中的跨屏互动体验,拓宽了受众群,将年轻的受众重新拉回到电视节目中来。这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实现台网联动,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的创新尝试。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新闻的演变与社会舆情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传播发布的新闻,产生了与以往平面媒体完全不同性质的新闻报导、写作与编辑——网络新闻。网络新闻自平面媒体文本的转贴上传开始,近年来已经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网络新闻。所谓"新媒体"的概念在近年来变化很大,作为新媒体的标志,从互联网而后,有短信、手机电视、对等互联的P2P工具等等。受众的移动化导致了传媒的移动化,传媒的移动化成了当今新媒体新闻发展的最重要的趋势。与此同时,当新媒体新闻还在与传统媒体互相侵入、互相融合时,三网合并、全媒体、融合媒体的新闻概念也被提了出来。文章讨论新媒体演变过程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特别是网络媒体新闻交互中的公民新闻的舆情表达。除了时效性强、有图片、视频和音频的支撑、可以现场同步播报外,网络新闻的本质是增加了新闻的深度和交互,这使得公民新闻有了新的内涵。网络新闻的深度和交互表现在新媒体——各种背景的官方或私人网站对新闻的搜集、采访、发布和反馈,其中,反馈和交互产生了新闻的新形态;而新媒体尤其是私媒体如播客、博客、聊天室、微博等的运用,对社会舆情的表达也有了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格局正在发生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化,以互联网、3G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对纸质媒体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传统媒体都在试图通过与其他媒体的合作或“联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媒体融合已经成为这场变革的主旋律.而我们现在可以做的就是建立报网融合一体化机制,构建全媒体新闻平台以及内容再造.  相似文献   

9.
正新媒体是指人们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1]。新媒体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深受喜爱和关注,其信息传播  相似文献   

10.
传统媒体对于文化认同建立的影响较以往大大减少,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开始成为构建文化统一性的重要力量。由于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认同表现出较明显的碎片化特征。本文以中国日报网旗下微信公众平台中国日报网双语新闻为例,从发展、受众心理以及媒介优势三个方面,就在当下的媒介环境中如何更好的发挥社交媒体作用,在跨文化传播中建立起新时代的文化认同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众传播广度、深度、速度、恒度等效度目标的实现,在传统媒体领域保持了深度和恒度的优势,暴露了广度和速度的劣势,而新媒体环境的形成有助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传播效度优势、劣势上的互补。因此,要促进两类媒体的融合,保障新媒体公众传播平台软、硬件条件建设,加强新媒体公众传播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构建并不断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公众传播效度的评估体系,从而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众传播效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手机,有人称之为移动媒体,有人称之为新媒体,也有人称之为手机媒体,还有人称之为继"第四媒体(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基于数字和IT技术的新媒体的出现,激发产生了媒介融合。在新媒介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环境随之改变,广告传播的环境也产生了诸多新现象和新的研究领域。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因为新媒体出现,广告传播手段更多元化,本文主要就新媒体对广告传播的影响进行分析,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Web 2.0时代微博的锐不可挡强化了媒介融合的发展态势。在此语境下,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及其新闻文体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碎片化、浅表化、情绪化,既赋予传统媒体上以深度与理性见长的通讯文体大显身手的机会,新媒体的互动性、开放性及个性化等传播优势又暴露出当代通讯的发展短板,变革势在必行。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是当代通讯变革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的产生,以其传播迅速并具有互动性等特点,得到广大受众的追捧,电视传统媒体为提高收视率进行的变革,使电视等传统媒体生态发生了变化,针对新媒体的冲击,在新媒体生态下,传统媒体必须创新节目形式和内容,媒体从业人员必须提高基本素质,正确的价值判断,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等应把握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曾经在众多媒体中处于优势地位的电视媒体面临着新媒体的挑战。新媒体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传统媒体平台与新媒体平台的融合和互动,从而延伸产业链。本文主要就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参与竞争的基础工作、核心内容和着眼点等竞争路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由于移动网络传播等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不断崛起,人们开始习惯依赖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对传统媒体报业、电视传播的关注度不高,造成报业、刊物等发行量逐年减少的现象;电视收视率下降、广告收入也出现下滑的局面,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传统媒体正面临着媒体融合、转型升级的严峻问题,如何改革已成为媒体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媒体融合是新媒体环境下新的经营理念,融合新闻是一种新闻传播的创新,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加强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研究,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既注重新闻传播的各个关键要素,又注重新闻传播各个环节的控制,更注重对新闻传播全局的整体把握,充分发挥媒体融合跨越时空的优势,推动新闻传播的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市场、服务社会,真正发挥新闻传播正确的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功能,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面对互联网、无线通信等层出不穷的传播技术、新媒体的介入,数字化和多媒体的传播潮流势不可挡。新媒体的诞生改变着传媒生态环境,新旧媒体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多,传统媒体纷纷迈出了数字化转型和跨媒体发展的步伐。本文对报网互动这种新旧媒介互动的代表形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两者相互融合的传播特点以及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刘超峰 《教师》2010,(23):119-120
手机媒体与不同的传统媒体可以结合形成不同的手机媒体类型。随着无线互联网的高速发展、3G应用及手机的日益普及,手机已不是单纯的通讯工具,它开始承担收看电视、阅读报纸、浏览小说、欣赏音乐等越来越多的功能,并逐渐成为人们未来获取新闻资讯的一种主要阅读终端。本文将主要从理论上简述手机这种新兴媒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广播电视网与互联网的相互融合,媒介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电视民生新闻也随之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时期。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媒体担当力、舆论影响力、传播有效力、议程设置力以及情感表现力,有助于激发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在活力,从而使其转化成为电视民生新闻后继发展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