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树先进典型即好人典型,是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重要渠道。但长期以来,我国塑造的好人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只有认清问题的原因,明确时代呼唤的好人的本质、类型及其能量,积极构建释放好人正能量的外部环境,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2.
《诗经》时代,是一个生活即诗、诗即生活的时代。如果要让一年级的孩子重归《诗经》时代,特别需要保护"诗的生态"。在教学中,要通过"诗趣生活""诗意畅想"和"诗情养护"等系列微课程来营造浓郁的诗歌氛围,让诗歌和生活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养护儿童的诗心,让每个孩子都能拥健康、优美、卓越的心灵与精神。  相似文献   

3.
"封锁"不单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一个单纯而又繁富意象。张爱玲构筑这样一个因战争灾难而意外营造的短暂而封闭"封锁"时空,是为了更集中展示人的更本真层面:好人与真人的对立。《封锁》状写尘世与纯情、好人与真人、婚姻与爱情之矛盾,表现文明对人性的束缚,现实对情感"的挤压,揭示了现代人普遍的精神困境。《封锁》的最大贡献是把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中盛行的好人与坏人对立模式改造为好人与真人对照模式。显示了现代小说内容的深化,显示了中国文学现代化道路上的新收获。  相似文献   

4.
在民族危亡的时代写就《单刀会》,关汉卿不仅是要呼唤英雄,更是在呼唤华夏民族精神回归,呼唤与剧中关羽形象一样具有华夏民族精神的汉家儿郎奋起。结合关汉卿的生平,从仁、义、智、勇四个方面论述《单刀会》中关羽形象蕴涵的华夏民族精神,并联系创作该剧时的社会状况来论证这一观点,可以此文补正之前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奥康纳的《好人难寻》是现代西方文学的经典短篇。作品中的"信仰"主题,揭示了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本着对社会的责任感,女作家提出了解决之道,那就是重拾信仰,回归上帝,人们才能在社会中把握自己。  相似文献   

6.
正一、阅读体验性学习的前提人类迈入了21世纪。新的世纪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合作精神"等要求,提出了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发展性"的要求。《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对教学反复提出了"体验"的要求,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  相似文献   

7.
正当一个时代开始煞有介事地探讨"大众是否特别需要诗歌"这一问题的时候,可能恰恰说明这一时代的人心出了偏差。事实上,人与诗歌的关系问题是一个老话题,几乎每一个发生着问题的时代,这个话题都会被提举出来示众。当孔子当庭训鲤说出"不学诗,无以言"的时候,恰恰说明春秋少年已经不太把《诗经》时代的诗教礼乐当做一件人生大事,于是才会诗教废,《春秋》出。同理,当《儒林外史》里的鲁小姐怨恨诗人丈夫不攻举业的时候,也恰恰说明诗艺在科举八股时代的式微。而当2015年上海诗歌艺术节专场讨论"为什么这个时代的大众更需要诗歌"时,也恰恰说明我们正在经历的这  相似文献   

8.
《创业史》是代表十七年文学实绩的一部作品,在革命政治因素的侵入下权威地规训出了时代呼唤的英雄形象。然而《创业史》却是柳青写的"生活故事"而非解释政策的历史读本,在这些"生活故事"中,探讨革命政治叙事怎样规训出时代英雄梁生宝以及其他农民,梁生宝又是怎样主动接受规训成为拯救者,并受到尊敬,相信这种探讨对理解一代中国人的人生经历、精神历程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9.
钟嵘在《诗品》中因其对阮籍作出"其源出于小雅"的评价,使得阮籍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空前绝后的存在。阮籍诗歌继承着《小雅》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批判精神,在艺术风格上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阮籍诗歌中许多富有时代特色的内容为《小雅》所不具备,《小雅》境界亦有阮籍诗歌所未及之神韵,二者在彼此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葛立方所著《韵语阳秋》共二十卷,堪称宋人诗歌批评的“巨著”。本文主要从《韵语阳秋》中谈到的杜甫思想、学杜之法两方面着手,分析《韵语阳秋》一书中的杜甫形象,以及葛立方对杜甫精神的呼唤。  相似文献   

11.
孟浩然诗歌具有很深的《诗歌》情结,诗人对《诗经》精神的接受主要体现在“词汇多用”、“典故活用”、“比兴巧用”等三个方面,故而形成了其诗歌清淡中蕴古朴、自然中涵雅致的审美风格与艺术境界。孟浩然钟情于《诗经》精神,一则由于其家庭素有“重儒风”、崇《诗》《礼》的优良传统;一则由于其时代重视《诗经》教育的因素。诗人如此钟情《诗经》,古为今用,故而造就出自己山水田园诗别具精神与风貌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赏析中唐李贺《苏小小墓》和现代象征派诗人李金发《弃妇》的基础上发现二人在各自所处的时代用同一旋律创作出了同样的"弃妇"诗歌意象。"弃妇"是诗人自我内心世界的真实形象化身,是诗人主观化的幻想,是诗人气质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13.
社会的发展、国力的强大越来越依赖于人的潜力的主体精神的弘扬.一个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真实地向我们走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  相似文献   

14.
漆正升 《考试周刊》2013,(51):35-35
<正>一位诗人说:"诗者,从言从寺,西方人在教堂里做什么,中国人就在诗歌里做什么。"我想起了《尚书》中的一句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志"即指诗人的志向、抱负、思想感情等。西方人把精神寄托在教堂,中国人则把感情寄寓诗歌。因此,诗歌在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辉煌华美的殿堂,激发学生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诗歌这笔丰厚文化遗产的热情是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下面  相似文献   

15.
生存宿命的哲学意识是陈梦家《梦家诗集》诗歌的精神指向。具体来看,这种精神指向在《梦家诗集》中主要是通过形而上生命本体和人的普遍生存处境,爱情、向往和梦想,人生当下行为和现实情形等几种题材内容的诗歌得以体现的。同时,《梦家诗集》诗歌也传达出了生命所具有的挑战宿命的“过客”精神。  相似文献   

16.
长篇报告学《辞海纪事》记录了《辞海》和辞海人85年的风雨历程,着力讴歌了“一丝不苟、字斟句酌、作风严谨的辞海精神”,着力颂扬老一代优秀的知识分子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在现实中为我们树起了一座精神丰碑,它呼唤铁肩担道义的使命精神,呼唤高尚的化人格,呼唤严谨的治学风范,同时也提出了执政党如何领导化事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江西省高考自2005年开始自主命题以来始终遵循"回归教材,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导向读书,丰富人文积淀"的原则,诗歌鉴赏题的命制更是忠实履行了这一理念。比较2011年和2013年的诗歌鉴赏题就可明白命题人的"良苦用心":①2011年诗歌《清明》的作者黄庭坚是江西修水人,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2013年诗歌《水调歌头》的作者辛弃疾虽是山东历城人,但在江西上饶有一段丰富的人生经历。②2011年诗歌涉及《孟子》典故的出处和思想感情的表现,2013年诗歌涉及《论语》《归去来兮辞》典故的出处和思想感情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诗经》《楚辞》作为中国诗歌最早的两部诗歌总集,不仅开启了中国诗歌的源头,从它们的发展变化中也可追溯中国诗歌早期审美精神的演变。两部总集都善以"象"传意,但两部总集的"象"又有着明显区别,从这种区别中我们不难跟踪到先秦审美精神的演变轨迹,以及对后代文学发展趋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白头吟》的写作时代因其著作权的争议性而成为疑问.综合来看,《白头吟》应写于西汉中前期.原因有三:其一、五言诗在西汉之时已经趋向成熟;其二、《白头吟》不是男性的拟作或代作;其三、自西汉中后期起,汉儒的对男尊女卑和三纲五常的鼓吹使得女性对之由被动服从到主动遵守,像《白头吟》这样充满决裂反抗精神的诗歌应是在"男尊女卑"和"三纲五常"思想影响较小的时期之作.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课堂教学正在发生质的改变。新课程改革呼唤"开放的课堂,智慧的课堂,生活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将身心全部投入到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诗歌教学中,走进诗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可以让我们体验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一次涵养心灵的精神之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我全力调动学生读诗的兴致,以"感情"为风帆,让每一位学生和我一起踏上奇妙的旅途,"经历"生活的风雨,积淀人生的智慧。七言律诗《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晚年的作品,诗歌"境界高远、气势雄浑、语言精练、意蕴深广、极具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