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亚菁 《农村教育》2006,(10):62-63
在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现实主义是主流。虽然历经曲折,在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表述,然而仍作为最主要的创作方法指导着这个时期创作,特别是主流话语的创作。一、政治权威话语50-70年代的中国处在一个被称为“泛政治化”的时代.“‘泛政治化’即政治化过度和过量带来的倾斜和失误.一方面是政治文化的僭越性扩张、侵入、冒进和占据了其他生活和文化精神领域,最终成为一种对其它生活和文化精神领域话语的取消和替代;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和文化精神的参差多态的复合体(多以的共同体)被任务的纳入到政治的有限框架后,其意义也就被缩小了。”  相似文献   

2.
从大众文化看当代审美风尚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今审美文化分层流变的发展轨迹中 ,大众文化的兴起促使了审美风尚的转变。在它的影响下 ,生活的“审美化”图景 ,已经非常鲜明地体现了 90年代社会审美风尚转变的总体面貌。而世俗性、娱乐性、形象性、体验的视觉化则构成转变的具体特征  相似文献   

3.
视觉文化的兴起与流行正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趋向图像”到“被图像所围”的转变过程中,视觉文化潜在地形成了诸如挤压“看”者、拒斥其它审美感知方式等“视觉霸权”与“视觉殖民”行为,这些现象尤其突出地表现于文学艺术领域。因此,我们十分必要认真地反思“视觉霸权”给文学艺术带来的种种弊端.并努力寻求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4.
广告文化势不可挡地冲击着我国社会,广告文化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广告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它解构了许多传统价值观,体现了现代人的感性生存和大众生活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5.
商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与两性社会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形象在我国目前的商品广告中占有很高比例,但是往往角色单一,模式固定,偏执地体现着男性话语的霸权地位。男性话语作为尺度和标准,在广告中为女性形象乃至通过广告媒体为女性文化、女性的社会地位设定“应然”的状态,表达对女性的社会角色期待和价值规范。本文试图透过日益强烈地影响文化时尚乃至整个大众文化价值理念的商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问题,来探讨女性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归宿;扬弃女权主义平等与差异之争,从完整人格意义上寻求女性的解放(或说两性的解放)以及广告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势不可挡地冲击着我国社会。文化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货币经济社会形成了文化的商品属性。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大众文化还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它解构了传统文化中许多原始的价值。作为一种话语权力和一种生存方式,大众文化体现了自身的现实性,体现了大众生活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7.
马彦娟 《现代语文》2008,(1):110-111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大众文化这一新兴的文化形态也在悄然生成,并渐渐深入人们的观念和生活。80年代后,中国内地掀起文化研究热,大众文化研究就是其中之一。大众文化概念的理解和澄清经历了众说纷纭的过程,90年代末以后大众文化的概念逐渐明朗,没有什么歧义。在这里,我们借用一种定义,即“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形态”。  相似文献   

8.
脱口秀:主持人文化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脱口秀”(talk show)原是美国广播电视节目中一种以谈话为主的节目形式,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电视脱口秀节目起步较晚,它大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认为“脱口秀”主持人应具备“三历”和“三力”;最终体现的是人们所期望的主持人化。  相似文献   

9.
陈宏 《文教资料》2009,(32):32-33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外来词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汉语外来词已深入到各行各业.有一些词甚至已经完全融入到汉语体系中,看不出“外来”的痕迹。外来词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其蕴涵着的社会文化心理意义也已经成为语言现象中引人关注的一个热点。本文就汉语外采词的应用及其所蕴涵的社会文化心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地产广告越来越多地标榜“身份”、“地位”,并为人们创造各种理想的生活。人们的住房消费观念也经历了从关注住宅产品本身,到重视景观、环境、物业,到要求住宅品味、风格和文化的转变过程。本文主要探讨近十年来杭州房地产广告所建构和反映的文化价值趋向,并尝试分析人们住房消费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多元化、多样化时代,最鲜明地表现出“多”的特征,莫过于琳琅满目、堆山叠海的商品市场了。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现代商品广告也随着人们的双重需求在迅猛发展。商品广告是设计者为广告主向广大消  相似文献   

12.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消费文化”和“后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既反映出审美在当下生活的某种普适性,同时也体现出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文化追求的转变。客观地说,日常生活审美化利于生活“诗意”生存的实现,带来了审美的“民主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但对其所产生的问题——美的品格的降低、人和物界限的消解、“化”的极致所造成美的泛滥等,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消费文化”和“后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既反映出审美在当下生活的某种普适性,同时也体现出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文化追求的转变。客观地说,日常生活审美化利于生活“诗意”生存的实现,带来了审美的“民主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但对其所产生的问题——美的品格的降低、人和物界限的消解、“化”的极致所造成美的泛滥等,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背景下,小说家们在20世纪末前后以一种闯入意识暗区的美学冲动表达着他们内在的文化焦虑。截取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创作。并使其与80年代文化“寻根”进行精神脉络的衔接,能使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围绕着根性内涵的演变而清晰呈现出“寻根”、“拔根”、“扎根”的精神探求特征和文化命题的衍变。这对当代乡土小说的研究无疑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时段与内涵主线,显示了其难以替代的研究优势与价值。探察90年代乡土小说.以“寻根”为研究起点,以根性内涵的演变为研究视点,可以使我们获得双向的重要收获:对内,我们可以把握到小说家扎根民族、民间文化的精神向度与审美追求;向外则可以获得促成90年代乡土小说演变的历史、文化语境.把握到这种转型不仅与当代乡土中国的现实变革有关,其中所涉及的文化命题还有其普泛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广告文化的矛盾运动。从广告主方面,它表现为“商品生产—讯息生产—符号生产”的展开过程。从广告代理者方面,它表现为“自我表现—商品表现—生活风格群体的自我表现”的展开过程。从广告媒介方面,它表现为“大众传播—小众传播—全球聚合化传播”的展开过程。从广告受众方面,它表现为“闲暇活动—被殖民化活动—产消活动”的展开过程。这四个方面的矛盾运动使广告文化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门类,并不断发展为具有真正“文化品格”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身份的迷失与寻求--试论张爱玲与鲁迅小说中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兰周 《天中学刊》2002,17(6):54-58
20年代,鲁迅开启了改造民族文化心理的伟大工程,40年代,张爱玲继承并发展这一伟业:1.通过固守传统者身份的迷失,鲁迅反映传统文化吃人的角度主要是从社会-外向视角,而张爱玲立足社会,又集中在家庭-内向视角,从“外人”帮吃,到“内人”帮吃反映得更为深刻;2.鲁迅笔下的人物仅是被吃,而在张爱玲笔下不但被吃,而且还自吃、吃人,张继续关注女性并进一步推出女权主义;3.鲁迅、张爱玲都表现传统文化“恶”与西方文化“恶”合流之后更具有吃人性,但张爱玲把封建社会逐渐被资本主义打败这一过程表达出来;4.张爱玲与鲁迅都关注小人物悲剧,但张爱玲从鲁迅的横截面、单一悲剧发展到丰富的生活、多重悲剧,并深刻地发掘了人性。这在文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潘真 《学习之友》2012,(11):5-5
对于文化的认识,社会上长期以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虚化”和“窄化”的倾向。文化被“虚化”的表现,就是认为文化是纯精神的东西.文化与物质是对立的,与物质活动毫不相干。文化被“窄化”的主要表现是,文化被局限于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之类的纯艺术活动.,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80年代的环境保护思想、9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到本世纪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都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对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所进行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也体现着其思想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发展战略,科学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大大提升了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9.
周宝山 《文教资料》2006,(8):114-115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政治观念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文化”这种富有商品性、流行性、复杂性的新兴文化样式日益呈现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它通过流行音乐、现代舞蹈、流行小说、电视电影、商品广告、时装发型、居室陈设等各种形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究其本质,是中国近现代社会传统文化渊源、西方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实践三者之间的复杂语境造成了这一局面。  相似文献   

20.
首先要说明的是“语言审美”这个词是作者提出来的。叶朗认为:“审美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圈曾经发育了自己的审美文化。……审美范畴是文化的‘基本意象’的风格。”“长期以来文化被认为是无处不在的,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被笼统的当作‘生活方式’;‘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沉积物’;‘价值观念体系’……乃至‘艺术、政治……文学、语言、思维的总和’”。可见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审美对象中重要的范畴。当然语言与文化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文化与语言不同,它没有适用于任何人的固定规则或模式,而是作为一种倾向存在于人的社会生活与思维,文化具有复杂的内涵和外延。Levin和Adelman(1993)认为“文化是一座冰川”,一小部分裸露在水面,而大部分却泡在水里。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传播手段,因此语言审美对于整个审美体系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下面我们从文字、语音、文体修辞和文化几个方面分别来探讨语言的审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