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明代言官以言为职,在履职时面临着双重风险:一是皇帝的威胁和摧抑,二是周边各种势力的打击报复。为保证言官尽职,明代确立了一些激励和保障机制,包括鼓励直言、慎选言官、畀以重权、给予重赏等六个方面。这些保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言官不畏风险,恪尽职守,在明中期以前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由于专制体制下皇权决定一切,而明代皇帝素质又普遍低下,言官保障机制不断被破坏,言官的职业风险更为突出,从而促使言官群体在晚明时期不断分化蜕变,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明代士大夫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2.
明代言官与阁臣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和谐到恶化的过程。明前期,言官与阁臣素质较高,双方立公为国,和衷共济。嘉靖时期是二者关系的转折点,言官群体在与阁臣的对抗中,其制衡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隆庆以后,门户日重,言官趋附阁臣,成为权力角逐的先锋。张居正去世后,言路势张,压制阁臣,言路与执政相水火,争斗不已,迄于明亡,晚明时期言官的制衡作用已走向反面。言官和阁臣都是明代皇权强化的产物,二者关系的演变,反映了明代政治逐步浊化的过程,揭示了专制体制下士大夫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言官是明代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位卑而权重,上可以规谏皇帝,下可以监察百官,是明代社会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与明代统治阶级内部各个阶层有着广泛而复杂的联系。建国以来,学界对明代言官的研究收获颇丰,在此对其作一简单回顾。  相似文献   

4.
作为明代官僚集团中司职监察的一个群体,明中后期部分言官在艰难的环境中仍扮演了明朝政体“清洁剂”的角色,在澄清吏治方面有所作为。然而.由于世风日下,明中后期大部分言官都腐败堕落,其蜕变的种种劣迹,使本已败坏的吏治更加浊腐不堪。言官由澄清吏治的“清洁剂”变成败坏吏治的“腐蚀剂”,这种群体的堕落对明中后期社会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5.
明代言官勇谏原因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勇于直谏的言官群体直谏勇气来源有三:一是儒家政治传统的浸润和历代直谏楷模的鼓励。二是明代言官制度的保障;三是明太祖提倡直言的影响。三者之中,制度上的保障起着关键作用。明代言官勇于直谏的可贵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古代优秀知识分子身上的一种折射,值得肯定和发扬。  相似文献   

6.
明代舆论活动十分活跃,除了言官对朝政的批评与建议之外,明代还专门设立通政司,以沟通下情.本文主要论述了明代通政司建立的沿革及其在舆论活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礼议对嘉靖朝的人事更迭具有特殊作用,中国历史上极具典型意义. 在明代16位帝王中,除开国之君明太祖朱元璋外,以藩王身份登上九五之尊的明成祖朱棣和明世宗朱厚熄是明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位皇帝.  相似文献   

8.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面临皇帝怠政腐朽、宦官为祸隐患犹存以及权臣专擅等局面,一些忠正言官奋不顾身,规谏君德,抑制宦官和权臣,力尽所能维护日渐衰微的皇权,以延续明朝的统治。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言官的爱国热忱、舍生忘死的责任感以及顽强刚正的品格,却是值得赞许的。  相似文献   

9.
明中后期,王学动摇了程朱理学的禁锢,使得言路放宽,朝廷内部分门立派,党争日烈。由于明代的官制,言官成为党争中首当其冲的牺牲品。贬谪广西的官宦多数因谏言被贬,而忧国忧民,敢于斗争的品格,使他们普遍得到后世史官的高度颂扬,为广西文化事业所做的贡献也使他们青史留名。  相似文献   

10.
明代经筵制度作为明代文官政治重要衍生物之一,同明代内阁制度、言官制度、诤谏、票拟、封驳等诸多制度与现象一起,构成了明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明代经筵制度的爬梳及对其演变规律的总结概括.进而探索明代经筵制度同帝王、内阁、宦官势力错综复杂的关系,是我们把握明代政治生活特征及其规律的切入点之一,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的独特身世,使其对汉高祖刘邦高度认同,由此兴起了一场《汉书》经典化和刘邦神圣化的运动,《汉书》从史学意义上的典籍一跃而为政治意义上的经典,刘邦也从宋元时的无赖形象陡升至圣人和偶像的地位。这一运动对明代君臣的行为取向、政策指向、史学倾向和文学转向等各个方面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明代皇帝对于朝政制度态度的变化和由此引发的内阁制度的改变的阐述,分析了明代中后期以内侍为代表的监权和以文官为代表的阁权之间明争暗斗、此消彼长、反复循环的过程,以及产生这一现象的深刻原因,揭示了其背后蕴含的明代社会发展的政治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3.
辽朝殿前都点检是穆宗时设置的,为殿前司的长官,是契丹族统治者接受汉制影响,为了加强皇权,借鉴汉制,对已不适应形势需要的宿卫旧制进行改革的结果。就其隶属机构和职能设置而言,与中原汉制的殿前都点检毫无二致。但在任选者出身的本族化、家世的显赫性,以及卸任后转迁官职的重要性等方面,又显示出契丹族所固有的游牧政权特色。因此它是契丹族统治者为适应封建化的需要,对原有行宫宿卫官职进行汉化改革的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14.
明宣宗朱瞻基具有一定的司法才干,在位期间运用封建帝王的司法权力,对许多复杂的案件作出了较为公正的裁决,并改善了司法制度,既体现出明代的某些法律传统,也反映出封建时代道德与法律相结合的特点。出于某种需要,朱瞻基对武官犯法较为宽纵,但他的司法活动对明代当时的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由于赵匡胤出身低微而开宋基,自宋朝始,民间即广泛流传着关于他的故事,后来“飞龙”逐渐成为赵匡胤发迹变泰故事的代名词。宋元的相关笔记、小说,金、元、明的相关戏曲,以及明、清时期相关的小说、戏曲,脉络清晰地揭示了《飞龙全传》的成书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朱瞻基是明代一位颇有作为的封建帝王。他在位期间,实行德政治国,重视农业生产,使国力进一步强大,实现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仁宣之治"。但是,朱瞻基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宣德朝也存在一些弊政,尤其在处理宦官问题上出现了重大失误。他提高宦官地位,赋予宦官批红权,设置镇守中官等,致使宦官势力空前猖獗,无意中为宦官干政提供了保障。他对造成明代的"宦祸"负有很大责任。  相似文献   

17.
明代封建皇权极度膨胀,在司法审判权方面主要通过奏裁、复核等形式使之权力进一步扩大,并形成明朝宦官参与司法,代皇帝行使审判权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