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课本第14页“周朝实行井田制”应为“周朝发展了井田制”。因为,商代甲骨卜辞中,就已出现了大量象征着井字形方块田的文字。商代的井田,由商王和诸侯国君直接占有,也分配给近亲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说明了在商代农业生产中已采用了井田制。这种制度到西周时,随着宗法制的发展完备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后人“发展了”前人$陕西省商州市大荆中学@周永献  相似文献   

2.
井田制是中国奴隶社会特有的一种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有些特点,是学生不好理解的。讲清楚井田制这一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奴隶社会历史的一个关键。下面就个人想到的有关井田制概念教学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是对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的形象描述,以下表述正确的是①奴隶社会实行土地国有制②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私有制③井田制是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④随着井田制结束,分封制也消失了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分析】学生易错选 D。随着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但分封制在历史上并没有从此消失,刘邦、项羽、明太祖都曾经推行过分封制。  相似文献   

4.
《左传》襄公三十年载,子产“使田有封洫。”对这一措施,史家多歧见。有的著述认为,“其为维护和整顿日趋破坏的井田制。”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为了正确地揭示出子产“使田有封洫”的真实内容,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进行这一改革的社会背景。西周实行井田制。西周井田制的主要特点是:(1)、土地  相似文献   

5.
井田制辨析     
井田制问题,直接涉及到西周社会的性质。它的解决,意义是重大的。是自从孟子提出“井地”的那天起,至今巳聚讼二千多年,单是在今人中就有自成体系的数家之说。争辩的焦点:一、井田是什么?二、土地归谁所有?三、野人属什么身分?四、公田、私田指什么?五、什么叫贡、助、彻?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史在历年的高考试卷中都占有很大的比例,相关试题尤其是选择题考查也非常细密。同学们往往感觉到这部分的知识太过零碎,不易掌握。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要特别注意教材的叙述和隐性的知识点。下面列举20个例题,愿能给同学们以启发。“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是对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的形象描述。以下表述正确的是()①奴隶社会实行土地国有制②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私有制③井田制是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④随着井田制结束,分封制也消失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分析]学生易错选D。因为学生往往认为随…  相似文献   

7.
孟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井田制的思想家。他对井田制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描述,是“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①。孟子所记述的井田制,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早已寿终正寝,失去了实现的条件,但他在井田论中所阐发的土地思想,却不断被后人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土地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秦以后不断有人以孟子井田论为依据,提出各种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两汉时期出现了润泽井田制的高潮。本文仅就《韩诗外传》、《汉书·食货志》、《春秋公羊传解诂》中的井田思想,作一些辨微。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代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历史大变革时期。我国奴隶制生产关系是怎样瓦解、封建生产关系是怎样产生和发展并取得统治地位的?这是我们研究春秋战国史时必须认真探讨的问题。很多同志认为:“井田制”是我国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础;私田制是我国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基础。“井田制”的瓦解、私田制的确立,就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化的关健。我们认为,“井田制”与奴隶制、私田制与封建制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9.
《孟子·滕文公上》云 :“方里而井 ,井九百亩 ,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 ,同养公田 ,公事毕 ,然后敢治私事 ,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中国上古时期是否实行过井田制 ,史学界对此有争论。目前虽多数人认可曾经实行过井田制 ,但仍以为孟子所云不过是理想主义的乌托邦。笔者则从考究“里”、“井”、“私”、“公”等字得出结论 ,不仅井田制实行过 ,而且孟子所云也有根据。“里”在今人而言是表示距离长度的计量单位。《说文解字·卷十三下》将“里”的原意释为居住点 :“里 ,居也 ,从田从土。”笔者不以为然。因为以中国古代“六书”而…  相似文献   

10.
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是对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的概述。以下理解正确的是①井田制实质是一种周天子的私有制②奴隶社会实行土地国有制③井田制是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④随着井田制结束,分封制也消失了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东汉“光武中兴”与西汉“文景之治”的本质相同点是A.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繁荣B.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C.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东移D.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完善3.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A.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B.大量荒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史稿》修改本第一册第186页说,“商代最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农业,在农业生产中采用井田制。井田即方块田,在甲骨卜辞中作田、(?)、(?)、(?)等形。”又在第243页说,“周代的井田制承袭于商代而有所发展,已经有了相当准确的亩制和比较完整的灌溉及道路系统,是井田制的完备形态。”这些论述都是来源于郭沫若的《奴隶制时代》。《奴隶制时代》说:“殷代是在用井田方式来从事农业生产的,这从甲骨文字中的一些象形文字可以得到证明。例如在卜辞中常见的田字就是一个方块的图画,殷代必然有四方四正的方块田,才能产生出那样四方四正,规整划分的象形文的田字。”又说:“周代同样施行着井田制。”总之,“殷、周都实行过井田,从种种资料上看来,是不成问题的。”可是,我查阅了商周遗留下来的有关资料,都无法说明当时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三代井田制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志士孙中山探索社会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助于孙中山走上探索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并且形成了他的一套社会主义思想。尽管孙中山受井田制的影响在探索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与井田制对他产生的积极作用相比,却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13.
井田制是我国古代奴隶制社会前期的土地制度。它是当时一切制度的基础。根据古籍记载,井田制同宗法制、军赋制、甚至教育制度都有紧密的关联。但直到现在,古史上这个大问题仍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分歧也很大。本文试把自己对井田制演变过程的一点初步体会写出来,向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14.
问题解答     
问:周代是否有“井田制”? (长春张绍良) 答:关於“井田制”的存在问题,近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郭沫若先生认为孟子所说“方里而井 ,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完全是孟子的乌托邦式理想,但又认为殷周二代确曾施行“井田制”。不但殷代甲骨文中的“田”字像划分“井田”的图画, 到西周铜器铭文中也还以一“田”作为一个单位来计算的。“井田”一方面作为分配给农夫耕种以榨取他们血汗的单位,一方面作为诸侯和百官俸禄等级的单位(见郭著“十批判书”中的“古代研究的  相似文献   

15.
井田制研究——对先秦土地制度变迁的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井田制研究至今依然混乱不堪并陷入沉寂,一个重要原因无疑是缺乏理论的创新,尤其是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引入。本文试图构建一个经济学分析框架,以重新考察井田制的产生、形式和衰亡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井田制"问题是史学界讨论了多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刊将近期收到的七篇不同观点的文章摘其要点,汇集刊出,供讨论研究。由于"井田制"问题史学界还存在分歧意见,暂时还难以彻底解决。因此在没有发现更多的出土材料之前,我们不拟继续刊发同题文章。至于史学界感兴趣的其它问题,今后本刊仍拟不定期组织一些类似的"笔谈",希望得到广大读者、作者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七十年来关于“井田制” 的研究作了系统介绍,着重在方法上进行了评议,指出应先明确概念,然后再探寻“井田制” 最本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汉书.食货志》的相关历史资料说明,农业税和井田制是两汉农业问题的两个主要方面。两汉时期的农业税在政策上维持在十分之一的水平,上下波动幅度在十五分之一;至于井田制在两汉时期只能是政治家的一种理想制度,因为人口的激增和土地的制约,是不可能施行下去的。  相似文献   

19.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是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为田开阡陌一事,历来是人们毁誉商鞅的主要依据,有着不同的记载和评论。之所以如此,我们认为主要是对井田制和开阡陌的性质有着不同的理解所致。现在就“井田制”与“开阡陌”谈点粗浅看法,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20.
"井田制"问题是史学界讨论了多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刊将近期收到的七篇不同观点的文章摘其要点,汇集刊出,供讨论研究。由于"井田制"问题史学界还存在分歧意见,暂时还难以彻底解决。因此在没有发现更多的出土材料之前,我们不拟继续刊发同题文章。至于史学界感兴趣的其它问题,今后本刊仍拟不定期组织一些类似的"笔谈",希望得到广大读者、作者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