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时代带来了媒介环境的变化,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电视媒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转型,实现媒介融合,是所有电视媒体人寻求突围之路时要思考的难题。"微信摇电视"的出现,将电视终端与移动终端巧妙地连接起来,让观众变成用户,让用户与媒体的交互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随着媒介生态格局的演变,城市电视面临着严峻的现实问题.由于资金、技术、人才实力较弱,频道资源、覆盖范围有限,城市电视受到中央级、省级广电媒体的强力挤压;以网络、手机为主要载体的各类视频新媒体异军突起,也不断侵蚀其仅有的市场份额.基于资源、政策导致的弱势地位一时难以逆转,有效利用新媒体重构优势、再创价值,成为城市电视困境突围的可行性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媒介融合发展的语境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该如何融合发展,显然仍然存大很多的求知数.本文以"电视+"为主体,从互联网与电视的基因比较分析切入,试图破解媒介融合的现实之困;透过媒介融合的逆向思维,探索"电视+"主动拥抱"互联网+"的路径;研究以电视作为融合中心粘聚,探寻以"电视+"为中心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电视消亡论与影响论是新媒体时代电视发展的现实困境,文章从电视消亡论和影响论的矛盾现象入手,透视其矛盾的三个层面,认为电视逐步由新媒体转向媒介,我们应该驾驭大数据,构建公平的媒介评价体系,形成平等的媒介伦理观,同时探索电视与新媒体相互调适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网络为王时代,新媒体的强势来袭重构了原有的传播格局,催逼电视媒体顺势实现自身发展与突围.电视媒体如何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获得涅槃重生,把电视台打造成一个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这对电视媒体的发展和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建构意义重大.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档原创类电视节目,不仅为广大受众提供丰富的信息和知识,也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传递了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念,为其他各级电视媒体在提高媒介影响力和深化媒介传播力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为主体的传统媒体后出现的“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它从传统媒介脱胎而来,既集中了所有传统媒介的优势,同时又具有传统媒介不具备的特点。有国外研究者提出传统媒体必将被新媒体取代,更有人称十年内纸质媒体将不复存在。但现实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互和结合来共同完成一个新闻传播。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末,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也以磅礴的气势加入了大众传播的行列。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新媒体时代的形成,日本传播学者中野收在以电视为载体的媒介环境中提出的"容器人"理论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很多方面,甚至在媒介大环境的作用下有了传统"容器人"向新媒体时代"融器人"发生转化的倾向。新媒体时代"融器人"受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影响甚重,从而在特征表现上形成了许多自身新的特点。本文立足新媒体时代的全新媒介环境,主要探讨电视时代"容器人"的特征在当下发生的变化,并就应该如何看待新媒体时代的"融器人"提出了几点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作为视听媒介功能之一的娱乐属性被放大,而文化命题却被渐次淡漠。于是,在科技革新与互联网技术所召唤的泛娱乐时代,电视媒体如何回避商业化裹挟下的收视率之惑,从庸俗、媚俗、低俗等审美错位的价值困境中突围,重唤文化自觉与使命,日趋成为当下电视媒介的自我反思与审视中言必谈之的议点热题。  相似文献   

9.
曹莉 《视听》2018,(11):44-45
电视民生新闻主要从百姓的视角讲述新闻事件,深受广大电视受众的喜爱,在社会上形成了极好的口碑,一度风靡于全国各地的电视台。进入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已经成为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生共存的必然趋势。电视民生新闻面临媒介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需要在节目内容以及形式方面进行创新,转变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促进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从"小民生"到"大民生"方向的转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媒介发展步伐,满足受众更加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10.
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中揭露了电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两个功能:反民主的象征暴力和受商业逻辑制约的他律性。批判电视越来越受经济场的控制,并指出这样的危害;揭示了本应该成为民主的非凡工具的电视却蜕变为象征的压迫工具。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微博这一新媒体代表,指出网络时代,媒介内容同质化现象加剧,新媒体取代电视成为媒介中心和新闻圈吸金的重要工具。微博等新媒体除了有言论自由、政治监督等角色外,还是新闻场承受和施行"象征暴力"的一个角色。  相似文献   

11.
明确女性媒介的定位,梳理中国女性电视频道、节目发展现状,从节目类型与定位--分层意识与多元方案、媒介建设与学界成果,从断裂到合作、受众主体,从"男本位"到"女本位"、"双性本位"--这三个方面,提出以电视为代表的女性媒介的突围战略.  相似文献   

12.
网络、手机等"热媒介"的普及,曾一度让我们淡化了电视的力量,央视内部晚会上"砸烂电视"的口号成为新媒体颠覆传统电视的号角.但我们发现,在中国新媒体兴盛十余年后,电视依然是电视,依然是我们闲暇生活的主角,什么是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再次成为我们反思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媒介融合趋势下电视媒体的内容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电视行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发生了很大改变。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视的新境界已经成为无可避免的现实,手机电视、网络视频等新媒体不断尝试以多种传播方式挑战电视行业一直引以为傲的视频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受众对媒介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偏移。对于电视而言,如何在生产、传播、增  相似文献   

14.
马林 《新闻战线》2012,(10):45-47
枣庄日报以"政治家办报,企业家经营,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为办报思路,认真落实"新闻立报、特色强报"的办报理念,分别从报业经营、机制变革、新媒体融合等多方面入手,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在日益激烈的媒介竞争背景下,实现了有效"突围"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臻 《采.写.编》2020,(1):102-103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我国媒体传播生态环境随之发生改变,如今传媒市场的竞争日益白热化,受众的信息需求也愈发多元化,媒介融合已成为今后媒介发展的主流。面对这些新变化、新情况,各大媒体需要与时俱进做出相关变革,以期更好地顺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潮流。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激烈竞争将电视节目的创新推到了电视发展的首要位置,尤其电视新闻节目编辑的创新,更是电视媒体抢抓发展机遇、迎接挑战的"杀手锏"。因此,在媒介发展的新时期,培养和提高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4,(12):49-52
媒介形式大浪淘沙式的变革、新技术的迅速普及和传播方式的不断更新,都给一贯强势的电视媒体造成了深入、广泛的冲击。新传媒时代,电视的全局视野和专业定位可谓是电视未来发展的两大趋势:作为显示终端的电视和作为媒体的电视台在功能和运作上要有聚合与拓展的视角;专业化趋势下,电视承担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这就需要电视媒体要找准其在媒体产业链中的准确位置。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可以说是一种适应性冲击而非替代性冲击,电视人既要善待新媒体更要善用新媒体,在借鉴新媒体的优质因素的同时,坚守好自身的媒介特性,做到"和而不同",在全局的视野下做好专业化应对,将电视的不可替代性放到最大,开辟一条既不同于现有电视媒介的运作理念又有别于现今新媒体的运作方式的"第三条道路"。  相似文献   

17.
"十三五"期间,中国新媒体在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四个方面实现了从突围到跨越:短视频和直播电商成为提升新媒体传播力的新标配、政策导引+舆论引导实现了新媒体引导力的双向提升、全媒体传播格局助力主流媒体影响力提升、技术赋能下国家数字化治理质效倒逼新媒体公信力提升.然而,面对"四力"突围中媒介技术、短视频、媒体融合、主流意识形态和网络空间社会治理等领域的问题,"十四五"时期应着力于构建情感与信息传播的共同体、丰富短视频的内容生态、实现优质内容与用户的深度连接、媒体融合注重存量和质化改革、加快建构网络空间社会思潮的内容风控和预警机制、推动网络治理向数字网络治理转型,为"十四五"时期新媒体"四力"的跨越提供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在新媒体和"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媒介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成为大势所趋。新媒体思维下,传统媒体如何在夹缝中突围,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这对于全媒体时代下的广电传统媒体来说,是需要认真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智能电视、互联网电视、电视盒子们纷纷进入人们的视野,新媒体抢占传统媒体的趋势愈演愈烈。电视领域作为一片蓝海注定要引发互联网公司的竞相争夺,一场"客厅革命"即将拉开大幕。本文围绕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电视的概念,其在媒介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钱瑾 《声屏世界》2016,(2):63-65
新媒体的快速强势崛起,使得电视的影响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以上海电视台名牌民生节目《新闻坊》开展的媒体融合探索为例,探讨在诸多新媒体的“抢逼围”下,传统电视民生节目如何利用新媒体手段“突围”,拓宽受众面,提升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