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美浓是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当地民间信仰中,由福建古田传播而来的"三奶夫人"信仰,在台湾客家地区较为少见,然而在南台湾客家居住地的美浓,发现詹姓家族通过移民的方式,将夫人信仰辗转带到台湾六堆地区,并历经日本殖民时期的皇民化教育,美浓詹屋家族仍维系"三奶夫人"信仰于不坠,更难得的是保留了随其先祖来台历经百年之久的神龛。"三奶夫人"信仰在美浓发展过程中,因受到今日台湾少子化社会的影响,对"三奶夫人"的信仰也有减弱之势。  相似文献   

2.
诗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大规模的集体创作,在台湾社会历史与文化生活中产生过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日据时期,台湾钟手以诗钟为载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广泛开展社际联吟、区域联吟与全岛联吟,从而使台湾诗钟汇聚成声势浩大的诗海钟涛,掀起一股股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保存和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文化浪潮.然而,现有台湾文学史特别是台湾现代文学史的写作,大都把诗钟弃置在台湾文学的边缘,有必要加强对它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菽庄吟社与上海南社在发展规模、存续时间、创作成就、声势影响等方面均旗鼓相当;然而,由于它们各自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人员构成及态度倾向各异,社团宗旨、革命要求、文化取向、诗学传承迥别,加上组织形式、运作机制、经费来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二者最终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风貌。从本质上讲,上海南社是清末民初反清排满的民族主义革命文学社团,菽庄吟社则是日据台湾时期抗日复台的爱国流亡文学社团,分别蕴含特定的社会内涵和独特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川满台湾民俗题材文学中的中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日据时期来台的日籍殖民作家西川满搜集、整理、创作了一些台湾民俗题材文学.其中的台湾民俗文化现象,大部分和闽南文化高度近似乃至完全一致,其实质是中国大陆文化向台湾的延伸与发展.西川满的台湾民俗题材文学恰恰成了台湾与中国大陆、台湾民俗与大陆民俗、台湾文化与炎黄文化血脉不断的反证.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一种软权力,在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关系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日据时期,日本在台湾实行了文化上怀柔、同化的政策,其巅峰期是20世纪40年代的"皇民化运动",这一政策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后果。它促进了台湾意识的形成,促使岛内产生了"日本情结",也开启了日台特殊关系的滥觞;同时,由于日本殖民政府在文化上的一系列去中国化措施,对两岸关系带来了长远的负面影响。该文旨在从文化的视角解读日本殖民时期的对台政策,以及这一政策对日台、中日、两岸关系产生的复杂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6.
1930年的儒墨学论战,是日据时期台湾墨学研究的高潮。在这场论战中,部分学者力图打破独尊儒学的局面,主张"孔墨并尊",着力于发掘和肯定墨学的现代价值,另一部分学者则固守并阐发传统儒学,痛斥墨学之弊,主张在西学东渐之潮流中坚持儒家的基本价值观念。这场争论折射出台湾思想界的分化与困惑:在新旧思想激荡中,必须趋新、迎新,给予墨学以应有的地位,实际上不可避免地要非孔批儒,但儒家思想又是台湾学者安身立命的根本,在日本殖民当局压制并进而试图灭绝儒学的大背景下,激烈地反孔非儒的客观效果,则会导致对儒学根本的动摇。因此,一方面要坚持儒学的内在价值,一方面要引入新思想因素;一方面引入新思想新文化,一方面又不触动儒学根本观念,就成为日据时期台湾许多学者的真实心态。  相似文献   

7.
台湾客家意识萌芽比东南亚晚一些。甲午战争后,"客家"名称在日本还不太普遍,一般把客家只认为"粤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民党政府不愿意向外宣传台湾(包括原住民)社会之多样性,于是客家研究也属于研究的禁区。1987年台湾解严后,台湾客家人才开始自己的文化保护运动。2001年台湾不仅开始保护传统文化,而且创造台湾客家文化(客家花布、桐花祭等等),力图把台湾建设成为全球客家文化与产业交流中心,这为海峡两岸客家交流起到沟通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8.
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令"之后,长期处于边缘地带的被遮蔽的台湾客家文学创作得以彰显。文章以台湾客家文学为研究场域,主要从客家人独特的客家庄生存环境、开山垦荒的生存方式、崇祖重礼的乡土风俗三个方面,来探讨台湾客家"移垦社会"的生存形态与族群文化;并透过台湾客家文学所表现出来的客家"移垦社会"的生活面貌,追根溯源地发掘了客家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9.
客家民系是比较保守的民系,虽然客家人迁徙到各地,却仍然传承着源自于传统之儒家礼俗。然而,礼俗会因为社会变迁、族群融合而有所变化,婚姻礼俗亦然。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常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使得客家婚姻礼俗随时代而有所变迁。台湾的客家婚俗,也随着时代与地域之不同而有所差别,至今仍可看出源自于原乡古代的礼俗。客家人的婚姻观念是以“广传家族、繁衍子孙”为主要目的;传统客家婚姻礼俗极为讲究,每一项婚姻礼俗都代表客家人的文化精神与理念。探讨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之变迁,可说明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乃源自于大陆原乡,论其渊源皆以《礼记·昏义》:之“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为依归,但在台湾又有所转化,演化成在地化之客家婚礼习俗。现代台湾客家婚礼,都已经过简化,古老完整之婚姻礼俗,已不多见,客家年轻一代,更不复知晓客家婚姻礼俗之文化意涵。本文探讨台湾客家传统婚姻礼俗内容,彰显客家文化中的婚姻民俗与精神信仰,有助于认识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丰富之内涵。  相似文献   

10.
“儒”曾是个很臭的词儿,曾被十几亿中国人“轰轰烈烈”、“史无前例”地臭骂过10年,其名之“臭”甚而排行为“九”。 近来,沾了“儒”字的人似乎香了起来。我就听到过一些誉称,如将某类商人、某类医生、某类军官称之为儒商,儒医,儒将。 细想起来,在某些有成就人物的头上冠之以“儒”,侧重指其有文化素养、文化品位。基此,“儒”字香了起来是应该的,是好事。古人所说的“儒”,也并非专指孔子本人或儒家一派,常常泛指喜欢读书而且确有学识的文化人。有时,还指某些人的文明品位、文明风范。一个人被人称之为有“儒者风”,美誉的内涵往往是多方面的。专门以从事文化、教育为业的人,往往被专门称之为“儒士”,此中也褒义多而贬义少。  相似文献   

11.
1895年被日本占领以后,台湾的政治经济及文化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日本为了达到同化当地民众目的,对台湾的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尤为重视,并积极构建其殖民教育体系。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下,台湾的师范教育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却显示出了强烈的帝国主义色彩,其实质是一种奴化教育。分析日据时期台湾面临的社会背景、探讨该时期台湾师范教育的发展,对于探讨光复后台湾高等师范教育特点和发展具有启示意义,对于隐性的“后殖民”高等师范教育具有警示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客家研究热潮的兴起,对于"客家"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接影响到客家社会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康熙二十六年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所编《永安县次志》为中心,结合当地族谱等民间文献,讨论"客家"称谓之始与当时永安的客家社会;认为《永安县次志》所提"客家"是至今所见最早的文字记载,所载围楼、风俗等,与梅州地区大同小异;研究明末清初的永安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对于研究客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受明清修志之风的影响,明清时期的闽粤赣客家聚居地亦遵行统一体例,大修方志。在现存各州府志的门目中,均设有"仙释",其内容记载的是汉代以来闽粤赣客家地区的神仙、异人、名僧、高道、方术之流的奇能显迹,描述的是客家地区的人情风土,既反映了当地的道佛信仰情况,又体现了客家先民在闽粤赣地区战胜恶劣条件,谋求生存的内心渴望与梦想,具有客家气质。"仙释"采用以人系事的撰写方法,将奇异情节贯穿传主的一生。传主不仅拥有奇能异术,还为当时以诗文闻名的文士赏识,与之交游,诗文唱和;在炼丹修行、学法参悟之时,兼通诗文,留著传世,以高德高才的奇士形象传世。综合而言,闽粤赣客家府志中的"仙释"是充满奇幻色彩的客家文学。  相似文献   

14.
一般来说,传统博物馆的功能是特定文物的蒐藏、保存、展示与研究,1970年代开始出现的新博物馆学概念则是强调社会服务的功能,强调博物馆必须善尽教育社会大众的重要功能。台湾客家文化馆舍的设立出现在1980年代"文建会"设置之后,而各县市对于地方文化馆舍的竞相设立,也让客家文化馆舍渐次浮现。台湾的客家文物馆舍是出现在新博物馆概念盛行的年代,延续的是地方社区总体营造的基本精神,因此以"文化经济"为主轴的观光概念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台湾客家文化馆舍的发展方针之中。职是之故,台湾的客家博物馆会普遍采取博物馆与公园(园区)的结合形式:先透过公园来吸引居民与观光客,然后再对参与者提供客家文化的社会教育。不过,由于是以观光取向来吸引观者,客家文化的社会教育效果其实普遍来说成效不彰。  相似文献   

15.
就客家文化传承而言,两岸客家地区为具体推动客家文化保存及推广工作,并向国际社会展现客家文化多元面貌,都积极在各地建立客家文化园区,或各式各样的客家博物馆。像台湾苗栗铜锣的"苗栗客家文化园区",已经于2012年5月12日正式开幕,除营销客家文化之外,亦希冀"让全球看见客家"。中国大陆客家地区,早就建立许多县级以上的客家博物馆,营销各地的客家风情。两岸各地客家博物馆或客家文化园区成立后,都讲究持续经营,也都要探索客家博物馆的定位、愿景、营运内容、发展计划、组织编制,以及采用何种经营策略,以达成"认识客家、欣赏客家"的目标,这是两岸客家博物馆经营目标的主轴。一个博物馆的持续经营,主要仰赖长期积累的大量珍贵收藏品,藉由深入掌握复杂而多样化的文物及其相关知识,以提供民众系统性、创造性的文化想象空间。博物馆的搜藏工作内容与经营策略,各有其特色与重点,两岸客家博物馆应该加强交流,从各自博物馆设立的宗旨、定位、愿景、内容发展等方面,加以比较观摩,藉以深化两岸客家文化交流,有助于两岸的和平发展,共同弘扬客家文化。  相似文献   

16.
宁化客家祖地的世界级品质及其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客家祖地福建宁化石壁有"客家摇篮"、"客家的发祥地"之称,是世界客家人朝圣的中心,具有世界级的地位,其文化影响波及世界各地.但由于对赍源品质和产品特征认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来寻根的海外华人华侨的数量在减少,因此.加快开发祖地寻根旅游产品对于福建省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当前应该立足客家祖地的文化现实.研究现代客家人的旅游兴趣、大手笔开发世界级旅游资源,还应以文化为载体,重视精神文化层面的资源开发,弘扬客家精神.挖掘客家文化精髓,展示与体验客家文化,通过构建客家文化体系,保护、传承、光大客家文化,促进其与自然风光相结合.拓展客家旅游新的形式、内容与空间,进而实现客家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对抗台湾恶劣的卫生条件,日本殖民政府以防治疫病作为公权力介入医疗体系之开端;尔后以法令与行政管理作为管理医疗的常态性关系,台湾现代医学教育从此诞生.1945年台湾改隶,然公卫遭战火摧残、瘟疫再度四起,独立恢复战前医疗水平似不可为.战前东亚最主要的美国医疗援外单位,洛克菲勒基金会、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关系深远,亦因此与1947年之国防医学院渊源深厚.1949年后,这些外援藉由一批随国防医学院来台的协和校友,为挣扎中的台湾公卫事业注入新的力量,也为傅斯年掌校时的台大医学院"改制"提供了脚本.透过一批自大陆时期就与美方密切合作的医疗与卫生专家,1949年后逐渐把外国援华的资源移转到台湾,并将影响范围推广到国防医学院以外的台湾其他医学院与医院.从疟疾的DDT喷洒计划到荣民制药厂的出现,代表了战后台湾的医疗与卫生体制正逐渐走出日据时期的架构.从医学教育的分科与新设系所的出现,到美式公卫体系深入基层,乃至于自制学名药、处方药的努力,都可看到战后台湾的医疗与公卫将走向今日更多元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正>王永庆(1917年1月18日-2008年10月15日),台湾省台北人,祖籍福建泉州安溪,生于台湾日本殖民时期台北近郊的直潭(今属台北县新店市),台湾著名的企业家、台塑集团创办人,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王永庆早年因家庭贫困读不起书,只好去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争后,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其在台湾的殖民统治.日本资本进入台湾,进行剩余价值的掠夺.本文阐述日据时期台湾存在的刺激资本发展的环境与机制,分析日本殖民资本在台湾进行营运状况及其活动特点.  相似文献   

20.
浅析客家山歌的发展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客家山歌被审定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代表作,探究客家山歌的传承,并分析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相对滞后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首先"保存"起来提升对遗产的崇敬和尊重,其次再"保护"它进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让新颖、鲜活的艺术形式把客家山歌的音韵之美流芳千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