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杜甫旅居陇右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中主要包括一些遣兴咏怀诗、边塞山水诗和咏物诗,陇右诗无论同唐代其他诗歌相比还是与其前期作品相比,都呈现出鲜明的特色,是其诗歌创作生涯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2.
杜甫流寓陇右期间,诗歌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民族意象是构成其陇右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该时期他113首陇右诗中有50多首与民族意象有关,这些陇右诗写出了陇右地区特有的塞外风光、民族关系、异域风情,这类诗既不乏丰厚的意蕴,又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河南巩县是杜甫出生的地方。他年轻的时候就游遍四方;中年的时候在洛阳和长安这些地方宦游,后来又在陇右这个地方客居;晚年的时候在西南漂泊。在漂泊的时候他完成了很多诗,至今还保存的一千四百多首诗基本上都是在那个时候完成的。从诗人的诗歌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经历的京城、陇右以及巴蜀等地方对他的诗歌创作影响非常深。杜甫诗歌创作的风格以及形式就特别受这三大地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羁旅意象是杜甫陇右诗的主体竞象之一,它最能表现诗人客秦时的特殊心境,也颇能体现杜甫用意象说话的创作特色和杜诗沉郁悲凉的风格,本试图用意象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对羁旅意象的审美内涵做一番审视,以提高人们对杜甫陇右诗创作特色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杜甫生于河南巩县,青年时漫游四方,中年宦游于洛阳、长安,期间也曾客居过陇右,晚年漂泊于西南,现存1400余首诗,基本上是在漂泊中完成的,因而他的诗歌创作中映射着所到之处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些地域文化反映在他的诗歌中,总体丰富了他的作品内容,提升了他的诗歌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6.
杜甫生于河南巩县,青年时漫游四方,中年宦游于洛阳、长安,后又客居陇右,晚年漂泊于西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诗,基本上是在漂泊中完成的。诗人所历经的京城、陇右、巴蜀无疑对其诗歌创作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这三大地域文化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形式、风格的影响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7.
杜甫是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启发后来者,因此研杜成为一门显学。与之相应的杜诗分期、分类研究,自宋以来就显得极为繁杂,分地域研究也显示出了相似的状态。但是,现在所见宏观的杜诗分地域研究著作和论文还不多,微观上对杜甫的陇蜀之行及其诗作研究却颇多说法,称秦蜀纪行诗、寓陇诗、陇蜀诗、陇右诗、秦州诗等者皆有之。杜诗《发秦州》到《成都府》系列,可以称为陇蜀诗,但确切些可称为"同谷诗"。北宋以降,就有杜甫同谷诗的说法,但至今系列且专门的研究还很缺乏。《杜甫陇蜀道诗歌研究》一书可补兹之阙,具有这方面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8.
杜甫是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启发后来者,因此研杜成为一门显学。与之相应的杜诗分期、分类研究,自宋以来就显得极为繁杂,分地域研究也显示出了相似的状态。但是,现在所见宏观的杜诗分地域研究著作和论文还不多,微观上对杜甫的陇蜀之行及其诗作研究却颇多说法,称秦蜀纪行诗、寓陇诗、陇蜀诗、陇右诗、秦州诗等者皆有之。杜诗《发秦州》到《成都府》系列,可以称为陇蜀诗,但确切些可称为"同谷诗"。北宋以降,就有杜甫同谷诗的说法,但至今系列且专门的研究还很缺乏。《杜甫陇蜀道诗歌研究》一书可补兹之阙,具有这方面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9.
闲适诗是指具有悠闲安适心理和审美特征的诗歌。通过对杜甫闲适诗的初步探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杜甫个人思想和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前人创作对其写作的影响,介绍了杜甫闲适诗的创作背景,从而为杜甫诗歌和闲适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凤凰台》是杜甫陇右诗中从秦州至同谷所写的第一组诗中的最后一首,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刻画了一位一片赤心、忠君报国、有抱负、始终念念不忘民生疾苦的自我形象,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审美特征,深刻体现了杜甫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11.
正确选用题材是散创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做得怎样,直接影响到作写作意图的表达,影响着散的质量。秦牧的散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值得人们好好学习。  相似文献   

12.
小说叙事有多种途径,而以“物”叙事既是一种效果彰著的途径,也是一种耐人寻味的技巧。小说中用以叙事的“物”是那种具有叙事性质的“物”。这种“物”在小说叙事中主要有线索功能、编织故事功能和凝聚矛盾功能。  相似文献   

13.
“性与天道”是孔子形而上学的核心范畴。了解孔子“性与天道”思想,有助于对其形而上学意义的认识。在孔子那里,如果说“天”主要是在客观意义上使用的,那么,“道”则不乏含有主体性的意义。对于“天道”而言,应该含有“天”和“道”两方面的内容。“性与天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性”是反映“天道”的,“天道”通过“性”表现出来。这一思想应该说体现的是境界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4.
要"认识他物",逻辑上须得主体中有他物的规定性,并知道它。感觉的身心过程得以将他物一些规定性的信息传入主体心中,心理是有知性的,但还必须通过主客体分化过程和意向性行为方能识别心中关于他物的信息。研究表明,是儿童有意动作能力的发展引起感知的主客体分化,感觉与行动的协调过程又将他物的客观意义整合到心理感觉中而形成意向性。知识的实质也在于正确表征了外界事物的客观意义(各种内外关系与规律)而不是其确切的形貌如何。  相似文献   

15.
仫佬族关于动物、植物和事物等名词的替代表达方式有其独特的形式。本文仅就仫佬语中对这三"物"的替代表达和英语中相应的代词进行一些比较分析,得出仫佬语无"它"亦是"它"的独特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居住的“地球村”里,生存着千百万种生物,他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奇妙的关系。有的生物互为友邻,相得益彰,谐和共处,生死与共;有的却彼此排斥,格格不入,甚至穷争恶斗而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这些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的互相促进或抑制现象,在生物学上统称为共生现象。生物共生是生命世界、生态系统中的普遍联系和关系。生物共生关系的深入探讨。在生物进化、生态平衡、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医药卫生等多个领域,乃至在促进人类社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诸方面,有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语言的运用看,王阳明的"物"有三种意义:一是"外物"的物,即把物当作客观本然的"外物",这种纯粹的认识论视角阻断了存在与"心"的意义关系;二是"意之所之即为物"的物,它可以从意义世界的建构来理解,指明了心与物可以交感循环;三是"与天地万物一体"的一体之物,它关涉心学的基本感性论,阐明了心物交感的最终依据。第二层义与第三层义内在统一,而与第一层含义相对。  相似文献   

18.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工作不仅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还需要工作的策略和方法。班主任工作没有千篇一律,只有亲身实践、借鉴他人,再反思总结,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无痕"教育如春风细雨般滋润学生,使学生获得帮助和成长,它体现在班主任管理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9.
《二京赋》名物品类繁盛,凡天文地理、人物典事、宫室器物、动植物等无所不包.名物铺陈,或凭虚构象,广致奇异,或征实可信,据实摹写,皆"连类"相属,鱼贯而列,体系明晰,结构浑然.其名物及其铺写既有承袭又有新变,文辞着重于新事物的摹写,于新变处力求凌驾前修,为京都大赋的创作注入了新意.其名物寓言褒贬,或夸饰文治武功,或暗讽奢靡无度,彰显赋家风范,亦展现了汉代人们的物类观念、知识结构、社会生活、典制礼仪以及审美心理等.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众多诗人和理论家提出了有关诗歌创作发生的"感物"说。"感物"的"物"是指自然物候,"感"是诗人受到自然物候的刺激而引起的创作心理活动和审美情感反应。只有当自然物候与诗人的主观精神相感应、感兴、感发的时候,诗歌才能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