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016年公布的《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关于中国电影观众类型偏好的调查显示,观众对武侠片的喜爱只占2.2%,在列出的类型片中居倒数第二,曾几何时中国武侠电影可谓是无限风光,无论是质量还是票房,都所向无敌.由于投资风险远远大于其他影片,为挽救现状,明星阵容为获取票房确立了基本的保障,"明星为王"现象越来越为凸显,这从根本上挽救不了低迷不振的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独有的类型电影,武侠片将遭遇消退的境遇,而是面临着像西部片一样从一蹶不振到多元化融合的新局面.本文旨在针对新世纪中国明星效应衍生的新现象,分析商业化背景下明星策略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寻求探寻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武侠片是华莱坞电影独具文化个性的类型。香港武侠电影传播了中华文明的侠义、仁义、正义等优秀传统和特殊的精神价值,在世界电影市场上的成功传播为华莱坞电影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借鉴。作为现代武侠电影的类型,喜剧武侠电影的出现是华莱坞电影人顺应媒介的时代变化做出的理性选择,消解了全球的文化同质化,也把传统的中国功夫和现代社会法制意识结合在一起,对传统文化做出了反思。香港武侠电影建构的中国文化的想象共同体构成了文化共处的一极。  相似文献   

3.
武侠电影在香港刚刚盛行的时候,银幕上是一个又一个不死神话般的英雄人物,有着善恶分明的观念。而随着电影工业大规模发展,后新浪潮时代的香港武侠片逐渐衍生出黑帮片、动作片等亚类型影片,对武侠世界中的侠观念进行了较大规格的修整。但二者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观念的变化自我完善。本文将从人物、事件和社会三个方面,对香港后新浪潮电影中的侠观念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孙嘉铭 《今传媒》2024,(3):83-85
武侠片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影片类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内核,用影像的方式将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展现于观众面前。在众多导演中,胡金铨的电影不仅能将历史文化基因融入跌宕起伏的剧情中,还通过风格化的视听技艺展现出我国独有的山河景致。本文通过总结胡金铨武侠电影所呈现出的传统文化共性,对导演的创作特点进行了挖掘,以此深入剖析其武侠片具备的美学特征,旨在为武侠电影鉴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每个新加坡人都热爱功夫格斗吗?根据卡尔·道格拉斯的研究,在1974年美国的迷恋功夫电影的高峰期时,美国每个人倒确实都热爱"功夫格斗"。许多学者对中国武侠电影在美国社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然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美国电影在其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崛起过程中,扮演着美国的软实力战略的一部分;十分遗憾的是,少有人探讨中国武侠电影在亚洲地区的影响。今天,中国在全球秩序中的崛起已然是不争的事实,而中国电影也已经越来越流行,并且其亦作为"软实力"也进入了中国的官方话语中——正如旨在安抚别国情绪的所谓"和平崛起"。本文旨在从新加坡观众的角度探讨中国武侠片在产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中国电影力量在提升中国软实力方面的潜力。有证据表明,中国的武侠片确实是一种宝贵的软实力资源,同时也是一种可以继续在亚洲推广的很有前途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金守波 《东南传播》2010,(7):114-116
徐克是倡导新武侠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其武侠电影作品获得的巨大成功把香港武侠电影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在香港武侠电影导演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徐克深切地感受到了侠客思想与儒家文化之间互通与互补的关系,通过武侠电影的影像再现来展现自己对儒侠思想的尊重与推崇;多种文化思潮的和谐共存自古有之,"千古文人侠客梦",儒家文化与侠客思想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逐渐出现了儒侠互通与儒侠互补的局面,以至于影响到后来的电影创作与文学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7.
娄楠楠 《大观周刊》2013,(10):143-143
香港武侠功夫电影最基本的市场无疑是华人区域市场,因为观众在接受自己的文化时并无过多障碍,因此20世纪80年代作为拍摄武侠功夫电影主力军的邵氏电影公司和嘉禾电影公司在院线组合上下足功夫,尝试打通香港武侠功夫电影在华人区域的传播路径,这对于当今的电影传播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特有的类型片模式,一度成为中国文化在西方人眼中的重要中国文化符号。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变革发展,武侠电影逐渐成为载体被融入不同电影元素,使武侠电影在近年间产生诸多重要变化。类型武侠电影出现的新型变化,使近五年的类型武侠电影和之前的武侠电影类型模式也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对部分近年来武侠电影中增添的元素进行逐一分析,从而探索中国类型武侠电影新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9.
虞吉 《现代传播》2007,(1):75-78
早期中国电影长迭六年的商业电影创作经营实践,创生了古装片、武侠片和武侠神怪片三大类型,形成了商业类型电影的历史源流。民族商业类型电影是早期中国电影产业内藏的结构性矛盾和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促成的流变。拂开历史的尘封,在宏观和微观的层面上,我们能清晰地看见类型演变的纹理和传统延续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中的叙事及价值传递问题,本研究选取了1970年至今的61部具有代表性的武侠电影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复仇"、"争霸"和"奇情"是武侠电影中呈现最多的叙事符号;同时,武侠电影叙事符号在不同的时代也存在变化,总体趋势是"复仇"下降,"奇情"和"争霸"上升;武侠电影比较倾向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播,普世价值表达不够;武侠电影的叙事符号及内在逻辑也导致其在价值传递方面不易表现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符号;如若提升中国武侠电影价值表达的普世性,还要着眼于故事的叙事逻辑及其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1.
刘郁琪 《东南传播》2021,(10):80-84
中国武侠电影动作叙事以"体能幻觉营造""视听奇观建构""形神张力铺陈"为基本审美法则,但这些法则不是抽象的,必然通过"写意""写实""写趣"等具体审美形态来表现."写意"形态大量借助电影特技,营造超出人体能极限的盖世武功,喜用非常规视角镜头的短碎化剪接,以及快速、慢速两种相反相成的叙事方式,并以古装为背景,常常显得唯美浪漫;"写实"形态则少用甚至不用特技,逼近却不突破人的体能极限,多用正面平视机位的长镜头,并以民初以来的"现代"社会历史为背景,呈现出某种程度的纪录化风格."写趣"形态是动作片与喜剧片融合的产物,与"写意""写实"形态不在同一逻辑层次上,却确实构成了中国武侠电影史上一种新的而且影响巨大的动作形态类型.  相似文献   

12.
美国电影被介绍到中国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最初上映美国电影的地方是香港、上海、广州、天津等地的戏院。二十年代初,美国的武侠神怪片开始在中国盛行,著名演员范朋克以擅长此类影片而成为中国影迷心目中的英雄。范朋克的《侠盗罗宾汉》、《三剑客》、《月宫宝盆》、《黑海盗》等影片在中国上映后,对中国早期电影的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使得中国一时期武侠片盛行。大中华百合公司的影片《美人计》就是模仿《三剑‘客》和《黑海盗》的拍摄技巧,而且还获得成功,反映了早期美国电影对中国社会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  相似文献   

13.
武侠片,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根,以中国传统武术与现代技击为骨,以不同历史时期差异性的侠义精神为魂,纵贯东西方,被全球观众普遍接受的电影类型.①作为华莱坞类型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武侠电影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伟大使命,承载着道德宣教与审美娱乐的价值功能,更加执着于对影片中普世情感的哲学探求,透过华丽绚烂的影像奇观揭示人性深处的善恶符码,在商业与艺术的交融共舞中,在侠义江湖的现代解构中,实现中国武侠电影独特的美学理念与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14.
郑东汉 《视听》2016,(11):29-30
虚拟现实技术因为颠覆了传统的电影语言和观影方式使VR电影风靡全球,同时属于VR电影自己的新的语言语法和表现手段也处于探索时期,并且在与电子游戏的媒介融合中体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征。本文将从VR电影的时空属性以及VR电影空间的逼真性、私密性、交互性切入,分析VR技术为电影带来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该论文通过描述性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对《倩女幽魂》、《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卧虎藏龙》三部中国武侠电影中的诗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运用归纳和演绎方法研究诗文本的类型,并且对武侠电影诗文本的视觉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通过该论文的研究,希望对于现如今的武侠电影创作者有所帮助,能够认识到诗文本对武侠电影的特定审美的重要性,从而将极度商业化的低俗武侠回归到崇高的武侠中去。该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索武侠电影中诗文本的审美类型,通过对三部经典武侠电影的分析,将诗文本大概分为抒情诗文本、性格诗文本和心理诗文本。第二部分分析了诗文本的视觉化审美,包括符号之美、力量之美和意境之美。最后一部分点明观点,武侠电影应该回归对诗文本特定审美的研究和运用上来,从而提高武侠电影的制作质量。所以该论文的研究对发展武侠电影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嫣然 《视听》2018,(6):84-85
武侠电影是建构在我国独特历史文化上的类型电影,凝聚着浓厚的民族情感与传统思想内涵,在电影市场上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武侠电影的发展在视觉化冲击的走向中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本文提出"后武林时空"这一概念,以电影《师父》为例,从现实叙事、镜头语言、武术文化三方面分析其不同于以往武侠电影的艺术特色以及形成"后武林时空"的导演元素,以期引发对武侠电影创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作为"暴力美学"影片的缔造者,昊字森和杜琪峰是香港影坛的两大风云人物,他们的枪战系列的电影作品都给观众们很多惊喜。作为最具影响力、最成功的电影导演,杜琪峰和吴宇森的枪战电影都有着浓厚的主体意识,凸显了人生的变幻无常、命运的突兀性、精神的偶然性等,开创了整个枪战影片的辉煌时代。本文针对杜琪峰和吴宇森在表现手法、意象分析、文化内涵等方面的风格进行了探讨,较为细致地、全方位地探讨了二者在枪战影片中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武侠影片在无声电影时代就曾经蔚为大观,上个世纪下半叶开始至今一直是华语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开始逐步取得一定的国际影响。这类电影中的优秀者大多既有中国功夫动作造型的外在形式,又承载着中国武侠文化及社会价值的精神内涵。因此,以民族电影国际化的视角来对此进行当代审视,对中国电影史研究具有很好的文化价值,对中国武侠影片更好地走向世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邓霄 《东南传播》2020,(1):66-68
"独立电影"的概念最早来自于西方,"新好莱坞"运动与美国杂志首次提出的"独立电影"概念影响着90年代以后的创作,同时深受欧洲艺术电影的影响;由于独立电影导演徐浩峰个人对武侠文化有着深厚情怀与极高追求,在故事设置、人物建构、镜像风格等方面形成独立的"作者化"表达;这种新的电影模式不仅体现了徐浩峰的个人化表达,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武侠电影观念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0.
华语武侠电影具有明显的"中国性"(Chineseness),其叙事与传播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叙事与传播。进入新世纪,欧美主导的国际影坛上出现了两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语武侠电影,即李安的《卧虎藏龙》和张艺谋的《英雄》。本文以全球本土化、文化杂合及文化话语构建分析框架对这两部经典影片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李安的《卧虎藏龙》呈现高度的文化杂合与全球本土化叙事特征,即在中国传统武侠的江湖情仇语境下融合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呈现出一种侠义江湖和"理智与情感"的艺术糅合;张艺谋的《英雄》则呈现较低程度的文化杂合和全球本土化特征,但电影的核心思想具有高度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即,"家、国、天下、大一统"的价值观。影视文艺作品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对作品内容的批评阐释,还需考虑其建构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通过对《卧虎藏龙》和《英雄》为代表的经典华语武侠电影的文化分析,结合全球本土化、文化杂合与文化话语的维度,可为当今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的影像叙事与传播提供一个批评分析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